长江(安徽段)演变及崩岸的遥感调查

杨泽东褚陈金海陆友明张先赵华荣赵玉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对长江安徽段12河段的河床演变形态和塌岸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阐述了岸线演变趋势和岸线特征。

关键词:河道演变;银行倒闭的特征;遥感勘测

长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段窑,南岸自江西湖口至安徽马鞍山进入安徽段,全长约405km。河床大致呈东北走向,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河段与东北东走向的河段相连,形成上升的阶梯形。平面上,分汊河段与单汊河段相间分布,呈宽与宽相间的藕结状。

根据河型演变形式,长江安徽段自上而下可分为12个江段。基于多时相航片、TM和ETM数据,研究了12河段的演变形式和崩岸特征。

1陈家洲(张家洲)微弯分叉河段

陈家洲,又名张家洲,出现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雍正年间,张家洲变成了一条条,把长江分成了两条笔直的支流。随着沙洲下移到鄱阳湖口,被湖口的水流阻挡,左右分支开始发展成弯曲的分支。由于右支右岸为低山,河湾发展停止,转入淤积阶段。左支位于河漫滩上,弯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分汊河段的主支,先后形成常州、柳州、蔡家洲、团洲、贵州、邓家洲。

随着左汊的日益淤积和衰落,右汊得到了发展,建国以来右汊的大船畅通无阻。

60-80年代仍以右支为主,左支有所加强。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程英-八里江地区发生强烈的崩塌后退,1969 ~ 1986+05438+07期间海岸线后退约400m。同时,邓家洲与张家洲合并,向北淤积。

根据90年代航拍照片统计,左岸线长度为15.0km,右岸线长度为8.5km。

2顺治三号岛支流河段

该河段下游口的郎鹏明矾面对小虎山夹江及其上游回水。历史上,该河段经历了从单河型到分河型再到单河型的几次变迁。我们看到的分汊河势开始于100多年前,当时河床狭窄,河中没有江心洲,属于单一的直河道。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上游河道的变化,河流被侧向侵蚀,河流

河道变宽,河道淤积形成江心洲,左岸抗冲能力弱,左汊迅速变宽进入主流。后来随着主洪向右移动,下三号大陆在30年代开始露出水面,上、下三号大陆在30、50年代继续扩张(图1)。

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该河段的变化表现为上三洲,上方河道不断变宽,左岸后退约100m,右岸后退约100 ~ 200m,上三洲向上游延伸,而左汊明显淤积萎缩,左岸迅速向上三洲靠近,最大向右推进900m。但是,下三洲搬了下来。1969年至2000年,洲头头下移2000多米,其右支逐渐淤积,形成新的滩地。左支成为主流,左凹岸被严重侵蚀坍塌。

图1夏商三岛顺治汾汉河段近百年河道演变对比图

根据90年代航片计算,左岸线长36.3km,右岸线长35.0km,直线长32.2km,曲折度1.13,江心洲有4条。

3.shelpaizhou的微弯辫状河段

蛇濑洲是该地区最大的江心洲之一,它的形成与小孤山和蓬朗基,尤其是蓬朗基的单向潮流有密切关系。

据记载,唐宋以来,彭朗基一直靠江而居,而小孤山则有明显的变化。明前小孤山立于左岸,明成化二十年(1484)削滩,河水突然改道至山北。到了清代,小孤山依然屹立在河中,直到左汊淤塞,小孤山才再次登陆河中。

蛇楼洲出现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风火集至马当集。当时小孤山左支处于淤积过程中,彭朗基潮流增强,蛇楼洲左支迅速扩张。同治年间,在shelpaizhou跨马当集向下游延伸的同时,沙洲北缘也迅速发展,左支成为主支。光绪至民国时期,小孤山左支完全淤塞,蓬朗基单向潮流更为明显。这条河的左汊继续向北扩展成一个弯道,碾子洲、庄兴洲、双新洲、往复岛相继沉积在河道中,与谢尔排洲汇合形成一个大沙洲。

从1954到2000年的航片解译结果可以看出,小孤山的挑流作用略有增加,加强了这条河的右支,右岸马当集上侧被强烈冲刷。1969至2000年期间,其海岸线后退500余米,右支海流深受马当集掀起作用影响。从1975年到1986年的11年间,瓜子洲后退了1100米,平均每年后退100米..该河段左汊扩张不明显,仅在汊道口后退400余米(1969 ~ 1986),在弯道顶部左岸因横向环流后退,从1954至2000后退500米,主要在1975处。此外,一个新的江心洲诞生在左支。整个陆架大陆基本稳定,东部边缘略有扩张,北部和西部边缘略有后退。周伟从1954撤退到2000年约900米。

根据90年代航片解译统计,左岸线长度为31.5km,右岸线长度为26.0km,直线长度为23.7km,曲折度为1.33,江心洲有4个。

4.向东流的直枝达到。

该河段从牛集至吉阳,河道顺直。由于该河段出口处的吉阳和沟口,锁水和机头使该河段一潭死水,成为一个洲。在历史上,河道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中央滩的水流出,河汊变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老岛靠岸,河道变窄,成为单一河道,然后变宽,等等。河道中的棉花洲、玉带洲、田心洲形成于清末民初。由于沙洲的扩张和右岸的潮流,左岸雷岗至湖东之间的海岸沙滩遭受强烈侵蚀,海岸线后退。济阳洛基的南右岸稍有加宽,河中沉积物形成* * *和大陆。

1954 ~ 1969期间,* *贺州左汊强势发散,左岸后撤(最大距离约400m)。1969 ~ 1975期间,* *贺州扩张,左岸线拉直,然后左支。由于出口处江面突然变窄,上游回水明显,棉花洲、玉带洲、田心洲上下扩展,形成柳条状雁形排列,新洲之间距离较小,河道继续向两侧加宽。最新航拍照片显示,目前,河道分支加宽已近峰值,河道开始淤积。随着目前动能的积累,很可能脱离棉花洲和玉带洲或玉带洲和田心洲形成主支,使两岸沙洲对接,重新成为单一的直河型。

左岸线长36.3km,右岸线长39.2km,直线长33.5km,曲折度1.17,江心洲境内5处。

5官舟微弯,河流分岔。

该河段位于吉阳集和安徽之间。原来是一条鹅头形的分汊河流,上下断面窄,中间宽。左岸是相对开阔的冲积平原。右岸阶地,机投临江,控制着河势的发展。特别是在吉阳岩区,其潮流方向的变化对河床沙洲的形成和河岸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

明中叶以前,这条河以山口(碗口)为顶点形成一条大河弯,弯的凸岸(右岸)上已形成磨盘洲和新洲。此后,吉阳岩潮加强,河水直接流向西北,直奔安庆,弯道顶部在山口附近的缓流区,形成纱帽洲和广州。明朝末年,纱帽洲与广州对接,安徽河水向前延伸入河口。至清代甘家时,河湾顶部南移至江家店,河中央沉积了于瀛洲等一系列小沙洲,河道演变为略弯曲的分叉河型,主洪水在于瀛洲右支。至此,这一河段的演变进入了另一个循环,鹅头分叉河道是近160年才发生的。

1825 ~ 1858左右,由于吉阳岩潮流的变化,主洪水转向宝应岛(又称官洲,是合并后的于颖岛)左支,河道由微弯向左支发展,左支变得更加曲折。1858 ~ 1912左右,左汊继续主洪,官州撤退,鲁杰州(裴文洲前身)沉积在左汊顶上。右支,清解州露。鹅头式分汊河型已基本形成。自1912开始,吉阳落基单向潮流加强,主流直接转向东北,官洲右支成为主洪,左支逐渐成为支洪,裴温洲与官洲合流。同时,官洲南缘被主流强烈冲回,清解洲向北扩张,周福生沉积其上,河型发展为复合鹅头岔河型(图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述河势仍在发展。1954 ~ 1969最大后退距离为2400m,1969 ~ 1975后退600m m .然而,在1975 ~ 1986期间,由于在官洲左支入口处修建大坝,官洲头被迫与左岸相连,成为左岸的一部分,而 鹅头左汊淤塞致死,此河段变成直角弯的弯汊河,鹅头也消失了。

图2 100年来广州河道演变对比图。

该段左岸线路长度29.5km,右岸线路长度25.1km,直线距离21.7km,曲折度1.36,其中江心洲境内3条。

6顺治-江心洲、安庆弯支河段

该路段起于安庆市,止于兰江集,以黄干为顶点形成一个直角转弯形状。这种蜿蜒曲折的河势始于明朝中叶以前。忻州沉积在黄干和牛头山之间的右侧,河流开始分支,主支位于左支,由于强烈的侵蚀,导致右岸后退。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左岸线基本和今天一样,而右岸的黄干一带比现在更直,黄干离江6公里。清末以来,由于忻州的不断扩张和向下游延伸,右岸急剧后退。目前,黄干距离长江不到2公里。

根据调查结果,该河段基本稳定。仅在江州左支,由于沙洲扩张,左岸后退1954 ~ 1969,拐头从1954 ~ 1986后退约300m。2000年已见左汊深槽小于1.50m,目前左汊分流加大,使江心洲向左岸推进,造成严重淤积。

根据河流类型,该河段分为:

(1)安庆单直河段,左岸线长9.8km,右岸线长9km,直线长9.4km,曲折度1.04;

(2)安庆江心洲弯曲分汊河段,左岸长17.5km,右岸长25.5km,直线长16.3km,弯曲度1.56,其中江心洲有两条。合计:左岸长27.3km,右岸长34.5km,直线长24.0km,江心洲有两条(图3)。

7铁半洲鹅头岔水道

这条河从兰江集延伸到扁担洲。河水被拦河直推到枞阳,然后转向东,再由下枞阳山姆转向南。鹅头岔很早就形成了,弯弯的枞阳成为历代临江要地。

明中叶以前,鹅头河分布着罗塘、铁坂。罗塘洲比较大,铁板洲位于罗塘洲的东南部。所以长江分三支,在龙窝汇合。因此,往南,江面被称为三江口。清乾隆年间,左支成为主流,罗塘、铁盘岛西南因侵蚀而退缩,铁盘岛下尾有潘通岛来水。同治年间,罗塘洲向左岸倾斜,罗塘洲与铁坂洲之间的中支成为鹅头弯支,此时的铜坂洲与铁坂洲合并。民国时期鄂嘴右岸被汇流冲回,沉积边丹洲。

从1954到90年代末,该河段基本没有变化,只有局部岸线变化。新河河口左岸在兰江际回升流的作用下,从1975到90年代后退了近300m,表明这一时期兰江际回升流有所加强。在鹅嘴交汇处,扁担洲右侧向右岸退缩,从1975向90年代退缩了近300m,表明该时期河道内回升流加强。在鹅嘴汇合处,扁担洲右侧退守右岸,在1975至90年代之间登陆。铁半洲的南部边缘正在增长。

图3 100年来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对比图。

左岸线长22.8km,右岸线长13.4km,直线距离11.7km,曲折度1.95,其中江心洲3条(含兰江集)。

8池州顺治支河段

从扁担洲到大同,历史上河堤、沙洲演变频繁,故旧路遗迹密布。航拍照片上,左岸有长江支流演变留下的古河道痕迹。前期支渠从左大圩经包家圩至老周,中期从龙湾经汤沟镇至紫苑港,后期从白子沙包经紫苑港、老周至老周头。晚汊穿过早汊,相继的南移表明该河段河床在南北方向多次摆动,江面逐渐趋于变窄。

北宋时期,池州城距河岸十余里,整个河势都是北向的。航拍照片中反映的早期分支可能是这一时期河流左支的残余。明代中期,长江过河口后,在河段内形成了估价、武罗、新洲、无梁四个岛屿。受顺直的河床控制,沙洲都很长。当时的河道比现在宽,池口至唐家沟最宽处达15km。左岸从七里集、新开沟经麻川沟、唐家沟、院子岗至老洲头;右岸从乌沙镇经王家村、赤口、刘伯姬至耿梅。这些都反映在遥感图像上。

明末清初,新洲沉积在麻川沟和园子岗之间的微弯河段。上述中期支路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清道光年间,忻州向左岸倾斜,中期支道成为老路,左岸显著提升。在河中央形成了三个条状沙洲,从右到左分别是崇文岛、沔水岛、凤凰岛。池口段演变为多支河型,其左支为主洪水,导致新洲滩被侵蚀崩塌。

清末至民国,鉴定岛、乌罗州向右岸倾斜,其右支乌沙夹江淤塞。与此同时,崇文岛(即长生洲)和合并后的凤凰岛、沔水岛(统称凤凰岛)仍在扩张,凤凰岛右侧水中有碗船岛,导致池口下侧的乌罗洲滩强烈塌陷,池口重新对着河。

从1954到2000年,河流在分叉段发生了变化。凤凰岛逐渐向右移动,导致右支收缩。1975 ~ 2000年间,右支入口处出现一些无名小沙洲。河道中间支流为主洪,左支流分流较大,使得左支流入口处有一些无名小沙洲浮出水面。河中支以洪水为主,左支也有较重的分支,使得左支凹岸后退(1954 ~ 2000年期间约250m),长胜洲下移,在河头被切割。三支交汇处,由于中支和左支,1954 ~ 1969,1969 ~ 1975,100m,1975 ~ 1986,300m,200m内1986。可以看出推进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在分汊河段的上、下单一直河段,海岸线基本没有变化。

左岸线长41.1km,右岸线长41.2km,直线长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处。

9紫沙洲复合鹅头分支河段

这个河段起于大同,止于地岗,是当地最复杂的河段。右岸阳山矶、十里长山、地岗早已近江;左岸是相对开阔的超漫滩,历史上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这一侧。

宋代以前,从十里长山到地岗附近的河道形成一大片沙洲,称为丁家洲。可见,该河段早在1000年前就属于分汊河型,其形成与阳山季桥、土桥点的潮流密切相关。到了宋代,随着大同河口、越州的形成,阳山潮流减弱,丁家洲有明显的登陆趋势,其右支成为夹江(称丁家甲)。这一点在丁家洲经朱家嘴、中仓到洪家村的遥感影像中依然可以看到。明中叶以前,丁家洲淤塞而死,丁家洲完全成了右凸岸的一滩。此时阳山至铜陵县城江面十分开阔,达到15km,说明阳山潮流再次加强,王家嘴、土桥、徐坝以南左岸线稳定,丁家洲两岸河道有沙洲。当时的河道比较直,有轻微的弯曲和分叉。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200年间是该河段重要的演变时期,鹅头式分汊即形成于此阶段。原因是河岳洲附近又多了一个沙洲出口,阳山矶潮流大大减弱,使得阳山矶-铜陵段左沙洲靠近左岸,滩面迅速扩大。因此,河水经过大同后,由南向北直抵土桥下方的左岸,使左岸线向北迅速后退。至清咸丰、同治时,左岸已退至刘家渡、凤凰颈、姚家沟,200年间,左岸后退10公里。微弯河道演变为曲流率为1.80的弯曲河道。相反,在右岸丁家洲一带的缓流区,出现了大量的河中央沙洲。明末清初,张家洲、紫砂洲相继崛起,并在乾隆年间合并成大陆。左岸一侧有卫生岛、太阳洲、大兴岛的出水口。这里形成了复合的鹅头形分汊河型。同时,十里长山西侧的河道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在清代中期汇成一大片条状沙洲(老周)。复合鹅头岔形成初期(咸丰、同治年间),主流在左岔,右岔次之,中岔最小。清末至民国,安定街周边挡板加强,中支迅速爆开成为主通道,太阳洲逐渐向左移动。20世纪30年代初,太白洲形成于刘家渡至凤凰井一带,左支原主流缩小为肖家江。

在1954 ~ 2000年期间,上述河势变化仍在继续。在横向环流作用下,深洪位于弯道左侧,弯道顶部孙周快速后退,州头后退1954 ~ 1200m,1969 ~。从1975到2000年后退了1200m,历时46年。平均每年退缩约5700万,最快从1975退缩到2000年。随着太阳洲和太白洲的后退,其左支夹江趋于淤积。与此同时,主洪水右侧的紫色沙洲向外扩张,在54年前后,紫色沙洲外侧出现了一些小沙洲,逐渐增大并合并。到了1986,已经合并成一个大陆,并有与紫沙洲合并的趋势。

老洲直汊段,干流在左汊,右汊出口1969至2000有新的沙洲,使右汊趋于淤积,导致左汊进一步加大,土桥上侧左岸略有回蚀,从1954至2000。老周一般生长在上游。此外,河岳洲上游还形成了另一个沙洲。

鹅嘴至地岗单弯河段,右侧凹岸顺安河口一带受鹅头弯主洪水强烈侵蚀,岸坡明显崩塌,另一侧左侧凸岸以堆积为主。

该河段分为:

(1)大同微弯支路段:江心洲境内左岸线路长度10.3km,右岸线路长度14.6km,直线长度11.1km,曲折度1.32;

(2)紫沙洲鹅头岔段:左岸线长50.9km,右岸线长38.9km,直线距离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处;

(3)顺安河口至地港单弯段:左岸长10.0km,右岸长13.0km,直线长10.0km,曲折度1.30。共计左岸线路长度71.2km,右岸线路长度66.0km,直线距离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处。

10黑沙洲鹅头岔-白茅洲微弯岔河段

这条从荻港到芜湖的河段由黑沙洲鹅头汊和白毛洲微弯汊两部分组成。左岸是开阔的超漫滩阶地,右岸是二、三级阶地和丘陵山地。历史上,河流变化很大。

自宋代以来,荻港、新港、三山都是河流频繁的重要场所。有了右岸的源头,左岸的变化很不稳定。分汊和单一河床形态交替出现,特别是由于坂子集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向北扩展,左岸崩塌。民国以来,在黑沙洲左弯波峰点下移,演变为鹅头形分汊河型的同时,其右汊扩大为一股主洪水,直扑东北,使三山界左岸河段后退,右岸迅速淤积成七八滩,并逐渐向右岸倾斜。自宋代以来,河段左岸后退了六七公里,凯瑟琳头在芜湖的位置下移了67公里。

1954 ~ 2000年,由于黑沙洲河泥汊区强烈的阻挡作用,黑沙洲明显后退,其洲头后退1954 ~ 1969,后退1200m,后退1975 ~ 2000。黑沙洲左支弯顶部撞击点下移。2001在黑沙洲左韩调查时,发现已严重淤积,无法航行,并向快速淤积方向发展。同时,黑沙洲北侧的小沙洲1954较2000年下移约1000m。自然的大陆扩张。白毛洲微弯河段,左岸上淤积长,右岸后退,左岸下强烈侵蚀,鲫鱼几乎消失。芜湖凯瑟琳头1954较2000年后退2500米,右岸六桐子至八桐子间夹江迅速淤积上岸。右侧海岸线明显向外移动。

根据2000年卫星照片,黑沙洲鹅头形分汊河段左岸长34km,右岸长18.8km,直线长16.3km,弯道2.09处,江心洲3处。白毛洲微弯支路段:左岸线长28.4km,右岸线长32.0km,直线距离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境内1。

图4芜湖河100年来演变对比图。

11陈桥洲微弯支河段

在该河段出口处,由于东、西凉山锁门(古称天门山),该河段上游回水。明代已形成陈桥洲、曹谷洲,长期稳定,移动不大,但陈桥洲左支淤积扩大,左岸变化较大。

1954 ~ 1986期间,陈桥洲洲头先回撤(1954 ~ 1969回撤约1900m),后上涨(1969 ~ 2800m前方)。从1954开始,曹谷洲头一直在退,曹谷洲尾基本没动。1975 ~ 2000年间,陈桥洲和曹谷洲之间又有一个沙洲出口。陈桥洲左支趋于形成鹅头弯,但因被左岸西凉山和二级阶地阻挡而无法形成。

该河段左岸长23.9km,右岸长20.7km,直线长19.3km,曲折度1.24,其中江心洲境内3条。

12马鞍山顺直支河段

这条河从东边到西凉山,一直延伸到铜井。历史演变更复杂。元代以前左岸明显向东突出成大凸岸,采石矶河相对狭窄。当时,今天的江心洲已经水落石出。元明以来,主洪在右支,河道中出现大量沙洲并合。由于江心洲的扩张,分叉的河流向河的两边发展,河岸不断后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支取代右支成为主枝,右支逐渐萎缩。清朝中期,大黄州浮出水面。清末左岸突出部分被冲走,弯岸演变成直河岸。大黄洲与江心洲之间的中支为主洪水,由于洪峰冲击导致大黄洲快速后退,中支河面加宽。1912 ~ 1934期间小黄州出,使大黄州左支衰落,死于1935 ~ 650。小黄洲形成后迅速淤积下移,同时其右支取代左支成为主流(图5)。

100年来马鞍山河河道演变对比图。

在1954 ~ 1986期间,该河段出现了新的变化。除江心洲左支继续为主洪外,小黄洲至江心洲中间支处于淤积阶段,小黄洲左支逐渐加强,特别是1978 ~ 2000年期间,河中间支大量沙洲决口,江心洲左支左岸后退(最大后退距离约400m)。小黄洲下移约600m,小黄洲左支左岸被强烈侵蚀。出口左岸拐点后撤约1000m,左支逐渐变直。江心洲的右翼仍在萎缩,而大江心洲仍在扩张。

左岸线路长度41.5km,右岸线路长度44.5km,直线长度39.3km,曲折度1.13,其中江心洲境内3条。

参考

[1]杨泽东,陆,。长江安徽段及巢湖洪灾区防洪的环境地质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 (3): 279 ~ 283。

[2]杨泽东,陆,。安徽沿江崩塌遥感调查。国土资源遥感,1998 (3): 22 ~ 25

陈秀琪,杨泽东,陆,,等。长江安徽段塌岸特征及其地质条件。分类,2002,17(共66期,增刊):72 ~ 75

杨泽东、许、陆。巢湖洪水的环境地质问题。灾难学,2002,17(共66期,增刊):64 ~ 71。

杨泽东、许、。巢湖崩淤的遥感分析。国土资源遥感,1999 (4): 1 ~ 7

杨泽东,陆,,等。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及塌岸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 (1): 61 ~ 63。

安徽扬子江河道演变及崩岸遥感调查研究

杨泽东、褚金海、陈有明、陆、赵华荣、晁玉柱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研究了长江安徽段12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塌岸特征。

关键词:长江;遥感调查;银行倒闭的特征;河道;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