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怎么能看出他的年龄?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学科。考古学家在过去的40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瓷,特别是历年墓葬中出土的瓷器,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鉴定样品。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科学。目前国内有大学开设这门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陶瓷四十年的经验,摸索出以下五个方面来鉴别瓷器,即瓷器的形制、纹饰、釉色、风格、烧制方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就会出现错误。五个方面加在一起,判断瓷器的年代和产地,它的系数比较大。下面说五个具体问题。
1.造型和装饰
造型和纹饰密不可分,这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抓住这两个方面,识别系数可以达到85%。一般来说,轮胎、釉色、色彩、风格、烧制方法只占很小的比例,某个时期的一些器物除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和装饰特征
从墓葬的发掘可以看出,从汉代到六朝瓷器的出现,青瓷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和漆器。中国大陆多省汉墓出土的器物以青铜器和漆器为主,而江南六朝墓葬出土的器物多为青瓷。说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这一时期出土的瓷器与汉代的陶瓷、青铜器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西晋上釉青釉,腹部有印花图案,两侧贴首圈,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种青釉已经大量出土。青釉三条腿像也饰有印花图案,其下有三只熊足。两面都是动物图案,另外两面都是人头。形制和图案也有汉代的特点。汉墓出土有青铜和陶制的骨灰盒,特点是平底。西晋的青釉榉木,胎体较重,底边镂空,方便使用。西晋的仓房,上部中央有一个主锅,四周有四个小锅。是在继承东汉五联壶和五管瓶形制的基础上稍作改动。上面浮雕着佛像、鸟兽,下面是一个壶。谷仓是墓主人生前庄园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他希望能像生前一样过上粮食充足的富裕生活。江南地区的粮仓比吴、西晋墓葬中的粮仓略大。有“林”字样的是装米的,北方有纹的叫仓。没什么,汉代有很多梁,西晋还保留了这个传统,用竖烧,口朝上,臂着地。东晋的无事也采用这种竖烧法。圆形的东西大部分都烧焦了。老虎一般会雕刻飞翼。西晋的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的系统,在这个时期比较少见。从以上实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种类和装饰特点。造型多取自汉代的青铜器和陶器,壶罐的造型比较短胖。装饰上也借鉴了青铜器,不止是壶、罐、洗、碗等器皿。肩部和腹部饰有带状印花图案,中间铺有第一圈和动物图案。
东晋瓷器的种类与西晋相似,在造型上的明显变化是瓷器的器形薄而高,肩制多为桥形,故称桥形制。装饰以轻元素为主,少量器物在口沿、肩腹、兽眼等部位有棕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的特点。西晋的鸡缸头,肩上有双系,双系之间装饰着鸡的头和尾。西晋初期壶的最大腹径在中间,然后重心上移。最大的肚腩直径在肩膀上,肚腩直径大致和锅的高度差不多,所以给人又矮又胖的感觉。东晋时鸡缸头有一个很长的桥形口,有的壶沿口有褐斑。鸡的头部有一个大约一英寸的脖子,鸡的尾巴进化成了锅柄。锅的高度明显大于肚子直径,所以给人一种苗条的感觉。除了蓝釉,还有黑釉鸡头锅。黑釉出现于汉代,东晋继续烧制。目前只发现浙江余杭和德清两个窑烧黑釉,两个窑也都烧蓝釉。到了南朝,鸡头壶的壶身更长,壶柄向上发展,纹饰上出现了双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有关。这一时期的其他器皿如盘、碗、罐等也用莲花花瓣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色。东晋时除了鸡头壶还有羊头壶,数量比鸡头壶少,但目前出土的数量在逐渐增加。香薰,金代出土的很多墓葬,西晋的造型继承了汉代的特点,球体打孔,球体与承板之间有三尺。东晋时用柱子连接球体和承板。
(2)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有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有四条双条线,颈、肩、线、腹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征。上釉于腹部,露出下半部,这是隋代青瓷上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的产品多有印花装饰。常见的花、草叶、莲花瓣、几何图案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图案少见。
隋青釉高脚盘和南北瓷窑大量烧制,是隋朝的代表形制。隋青釉四系罐为半釉面,肩部有四个双条形系列,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皿的造型特征。
隋白釉龙柄双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两瓶相连,以龙为柄,龙张开嘴,两人托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为白色,质地较硬,釉末未施,釉层较薄,略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后,到隋代瓶型更为丰富,以后各朝均有烧制,造型各异。
唐代青釉黑斑壶的特点是壶身上有圈纹。黑褐色斑点装饰出现于西晋后期,盛行于东晋,唐代也有使用,但数量较少。在岳钱墓中,出土了香炉等两件大型器物。顶、盖镂空,通体绘褐云,出现于晚唐。浙江青釉壶,短流程,平底,双带柄。青釉玉壁底碗呈45度倾斜,有褐色斑点。窑址没有找到,只能定为浙江产,由日本轻美术馆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腹部丰满扁平。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点,青花和黑釉也是如此。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少量的绕足器物。定窑壶,短流,双杠柄,满腹平底,河南和安出土多座大墓,河北唐墓也有出土。唐代丁瑶的白釉碗,底部为玉形,有些有嘴唇,在公元763年至840年的墓葬中出土,表明它们在这80年中流行。除了白釉,还有一个青釉玉碗。姚兴白釉灯头,五孔,卷荷叶。盘、碗等五种外销器,从晚唐开始出现,一直到五代。中唐以前,碗有四个出水口,缸内养四条线。北宋的器物是六出口。所以从器物口部的四出、五出、六出可以判断是唐中期、晚唐、五代或宋代以前的器物。花钵是轮胎半干时压出几条线的工具,外侧为阴线,内侧为阳线。姚兴五口碗是晚唐至五代之间的产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唐庆釉凤头壶,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手柄和溪流上装饰有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纹饰中的人物是西亚人,花和叶与南北青瓷不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有冠壶。除了青釉之外,还有许多三色凤头壶,大部分出土于洛阳和Xi安,其中许多还流传到日本和其他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花装饰,也没有手柄,只保留了唐代凤头壶的遗风。
晚唐开始出现蓝釉鱼形瓶。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窑、长沙窑都有此形,三彩也有此形。瓶身以双鱼为体,背面有棱纹,雕有鱼眼和鱼鳞。有些脊是槽形的,可以通过皮带提起。五代时,定窑还烧制过白釉双鱼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造型,四瓣口,杯外刻纹,杯内凸纹。越窑、长沙窑、琼窑都烧这种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直径30厘米的青釉海棠杯,是国内最大的一件。有很多传世的小海棠杯。
长沙窑贴花壶,有棕榈树和两只附鸟,最早装饰于唐三彩,瓶、罐等器皿先贴花后上釉。一般贴花用的都是当地的花卉,有奔跑的动物、狮子、群花、名贵花卉等,都与丝绸印染有关。668年,白釉花碗封于唐代,早于长沙窑,装饰风格也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杆、舞蹈俑、葡萄等,有贴花的陶塑出土。长沙窑生产大量的白釉绿色瓷器,这些瓷器绘有绿花、钻石、几何图形和山形图案。豫北、河北等地常以白釉、青彩作为装饰,但多为点状或条纹状,尚未发现带青彩的装饰。长沙窑的釉下彩画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和吉州窑影响很大。长沙窑的釉下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作着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和棕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长沙窑出土的红色器物有十几件,有花鸟、动物、龙的图案。还有很多长沙窑饰有诗词。宝宝玩笔记锅,画小孩负重跑。只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很少见。长沙窑的壶,流短,流一般是八角形。北方的兴窑和定窑的壶都是环流的。跨窑壶为八角圆形。长沙窑壶为六瓣瓜形,双带柄,比唐代其他瓷窑制品略长,在形制上仍有唐代遗风。其实是北宋初期的产物。
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了鲁山窑,河南禹县也有唐代烧鼓,与鲁山窑产品有着相同的特点。都是黑白的,鼓身用七弦装饰。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鼓。除了以上四个窑,估计还有窑烧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一部分是打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所需乐器量大。敲鼓就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除了打鼓,还有黑底白点壶、白底黑点壶、茶釉底白底白点壶、壶,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蔚县、内乡(邓窑)、庐山都烧瓷器,但庐山窑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唐代的绞胎枕是用两三种不同颜色的泥来装饰的。这种枕头的底部刻有“杜家花枕”或“贾培花枕”的字样。所以唐代把这种枕头称为“花枕”,杜、裴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圆圈图案模仿金银器和漆器。在陶瓷发展史上,瓷器受到其他手工艺品的影响是很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