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次饥荒。为什么受害者宁愿饿死也要吃树皮而不是鱼?

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车坊》中写道:"女强人虽躬身耕田,东西方犁沟皆破?。中国的男人能够面对最激烈的战斗,但他们的军官把他们像鸡和狗一样。”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国家战争和人民苦难的悲惨画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字总是与外敌入侵、朝代更迭密不可分。

频繁的战役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季节的变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古代经常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富裕家庭往往有粮食库存,普通农民家庭则靠当年的粮食收成解决口粮。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不仅一无所获,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贾谊在《新书无储》中写道:“天下有饥荒,天下共之。”可见,古代的饥荒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发生的事件。从汉代到民国,史料记载的饥荒多达72次。人们因为缺乏食物而活活饿死,有时甚至比死于战争的人还要多。

说到这,很多人会好奇。种的粮食没有收成。没有别的吃的了吗?现在的捕鱼业这么发达,古代人不知道怎么抓鱼吃?其实从表面上看,水产确实是饥荒发生时可以替代粮食供应的一大来源,但问题是古代最容易发生饥荒的地区往往水系不发达。从记载发生饥荒的地方来看,北方发生饥荒的频率远高于南方。

除了战争,干旱、洪水和蝗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相比较而言,南方的气候和土壤比北方好,更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而且南方水资源丰富,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它被称为“鱼米之乡”,大多数地方都很富裕。即使发生洪水,往往也不会演变成饥荒的悲剧。

北方气候干燥,几十天不下雨。农业灌溉依靠池塘和一些小溪。一旦干旱,不仅土地龟裂,农作物绝收,少数江河湖泊干涸,捕鱼就更不用说了。

据《资同治鉴》记载,汉献帝年间,全国闹饥荒,起因是蝗虫和庄稼被吃。这次饥荒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不仅全国人民四分五裂,而且谣传局部地区发生了食人惨案。

总的来说,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因为饥荒而吃草,饥荒一般发生在北方。除了水资源不足,渔业不发达,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也让他们捕鱼意识不强。所以饥荒来临时,除了打猎,采集野果和草根树皮是北方人更常见的生存手段。

如今,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人民生活富裕了,就不会再担心缺粮了。这种变化的背后,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中科院院士袁隆平。

袁老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粮可以救国,也可以亡国。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中目睹了人们饿死,所以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当记者问他是否特别害怕中国再发生一次饥荒时,袁老眼含热泪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