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围龙坞的历史
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技术中最先进的抬梁穿斗技术,在丘陵地带或山坡上建造龙屋。
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挡房占8亩,10亩,大的占30多亩。
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卧室、厨房、厅堂、水井、猪圈、鸡舍、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不同于许多圆形的龙屋,河源周围的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豪宅式”和“角楼式”。
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文化内涵更深。
在郊区东源县仙塘尾镇周围,有30多处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
现在这座被改造成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客参观的民居建筑,是河源龙屋的典型代表。
据记载,建于乾隆17 (1749),后楼由主人改扩建,共66间,24厅,12天井。这栋居民楼的楼龄是250年。
唐贤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布局精巧的龙围。
这里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还有一个四层的亭子。
来到亭子,如果你留心的话,可以注意到每层的四面墙上都有小小的方形窗户。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么小的窗户点上灯是不是太小气了?这里要告诉你的是,这里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了望洞和射击洞,方便使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入侵的敌人。
围龙场的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密切相关:客家人南迁偏远山区,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欺凌。为了与外界保持一致,他们不得不群居,建造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房屋。
这个住宅最让人不解的是,有这么多的院落和厅堂。
虽然这是一个很深的房子,但光线穿过几个天井,每个角落都明亮得多。
大殿分为上、中、下三层。
据说上堂是百年老人起死回生时的停车处;中央大厅是祭祖和议事的地方。
其中,上中下三厅由两个屏风隔开。一般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的屏风,百岁老人去世时打开两个厅的屏风。
朋友,你知道吗?去年,中央电视台为迎接香港回归而播出的电视剧《香港的故事》前10集的许多场景都是在这座客家“大观园”拍摄的。
无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龙屋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位置有序,布局规整。
大厅和天井周围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居住单元,适合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几百人住一个房间。真的很神奇。
现在的客家民居大多经过改造,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独门独院形式,龙围屋也不再修建,所以剩下的龙围屋显得尤为珍贵。
围龙屋的设计和建筑既有中原的古朴底蕴又有南方山区的特色,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展现了客家先民的卓越才华和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封”一起,被中外建筑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现在,龙屋已经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广阔的天地。
它已成为历史遗迹和奇特景观。
龙屋精巧的结构、精彩的布局、丰富的内涵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