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容不同,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古代,爱国主义主要集中在反对外族的压迫和侵略,忠于君主,解除民族的苦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即反对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使爱国主义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方面记录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记录了中国人民的辛酸血泪和灾难深重;另一方面,它记录了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和生存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寻求真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历经磨难,屡战屡败,在沉思中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如果把救亡图存比作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那么苦难、斗争、追求就是这一主旋律的交响曲,这一交响曲奏响了悲壮的近代爱国主义乐章。
中国近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苦难史、抗战史、探索史为三条主线,既能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又能了解国情,充分展示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爱国主题。
一个
近代深厚的爱国主义来自于国耻激起的义愤。苦难的历史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军事侵略、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军事征服和不平等条约。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武装侵略,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在历次战争中惨败,列强迫使清政府支付战争赔款共计654.38+0.26亿两白银。通过战争,制服了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合法化、永久化。据统计,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结果,中国对领土、海关、司法和领海的主权严重丧失。不平等条约就像一副枷锁,戴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政治奴役和主权丧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政治奴役是多方面的。他们夺取中国的领土,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近代以来,列强在中国占领了1.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5个城市开了34个租界。19年底,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中国的重要军港和优秀港口被强行租借,大部分省份被划定为列强的势力范围。此外,资本主义列强还通过领事裁判权、海关管理、对外谈判等手段操纵中国内政外交,更为极端。
经济掠夺与弱国和穷人。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征服和政治奴役的最终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地掠夺中国人民。19世纪,列强通过商品出口和殖民贸易的不平等交换掠夺经济,利用协定关税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免除关税、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运权等一系列经济特权,高价出售商品,低价掠夺原料,掠夺中国白银500-600亿两。与此同时,商品出口伴随着走私毒品、掠夺华工的卑劣活动。从1800到1927,中国的财富284亿银元都是从鸦片贩运中掠夺来的。同期,超过654.38+00万中国人被“猪交易”和中国合同工贩卖。从19年底开始,列强在中国大力开银行,修铁路,开矿,投资办厂,用资本输出掠夺中国。到1900,外商投资工厂933家,新设外资企业90家1901到1911。到1911年,外国直接和间接控制的中国铁路,共9000公里,占中国铁路里程的93.1%。有34个矿,全国十几个省区的主力矿都被占了。到1913,外资银行在中国开设了21家,分支机构101家,控制和垄断了中国金融业。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相比,列强更直接地利用了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获取了巨额利润。列宁分析说,资本输出的剥削程度是“从一头牛身上剥两张皮”。
近百年来,列强用暴力、非暴力、非法和“合法”的手段从中国掠夺白银,共计6543.8+0000亿两。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浩劫下,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中国丧失了主权,山河破碎;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留下的是弱国穷民,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这是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血淋淋的画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惨痛历史。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压迫和屈辱的触目惊心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铭记近百年来国耻国辱的惨痛教训,激发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
二
中国近代史是另一部抗战史。鸦片战争的声音,唤醒了中华民族在充满列强的世界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意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号召人们挺身而出,为救国而战。在民族斗争路线中,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抵抗。
地主阶级的反抗。近代反侵略的序幕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拉开的。鸦片战争期间,钦差大臣林则徐决心禁烟抗敌。海军提督关天培,身经百战,义无反顾;两江总督于谦浴血奋战,以死报国。还有沙角堡副都督陈连生父子,定海总督葛,江南提督陈化成,镇江副都督海陵。他们都英勇对敌,临危不惧,壮烈牺牲。忠诚的反对派,爱国的战士,在英国侵略者操练的每一个地方都遇到了。一位侵略者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中国的官兵“为每一寸土地而战,所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炮孔都被短兵攻占”。林则徐说:“国家若自私,则生或死。是否因祸得福而避之?”
“志”和“浴血奋战以求收复”,可以表达地主阶级抵抗党对祖国的赤诚和反侵略的战斗精神。鸦片战争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边境危机中的左: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材、刘永福、刘铭传:甲午战争中的刘、邓世昌、丁,都是地主阶级的爱国将领。正是他们带领爱国将士抗击敌人,阻止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成为阻止中国殖民的主力军。
农民阶级的斗争。在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反抗。184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农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自发斗争,表现了农民阶级反抗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农民阶级担负起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重任。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旧式农民斗争的顶峰,沉重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19年底,为挽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农民阶级高举“剿除外族”的大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面对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义和团奋起反抗,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精神强大”,“所以所谓分治不成立”。由于义和团的顽强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分裂。虽然农民阶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却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斗争的主力军。
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还在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叫嚣着救亡图存,从改革清政府开始,试图抵御外侮,掀起了一场改革运动。戊戌六君子的血,让资产阶级放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开始了真正的民主革命,以武装斗争消灭封建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了现代经济,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与列强进行了斗争。1911年,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近代历史上,地主阶级反抗,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组成了全民族的爱国军队,来救国图存。这支军队与资本主义列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的斗争。虽然这些斗争大多失败了,但是人民的鲜血没有白流,一次次的斗争使中华民族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不可能毁灭中国。如果说现代爱国主义集中体现在“救亡图存”上,那么当代爱国主义则集中体现在“振兴中华”上,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三
中国近代史仍然是一部探索史。在爱国救国的主题下,全民救国的斗争和有志之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并存。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狂爱征服,是两个社会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人们震惊了,看清了两个事实:一个是清政府的极度腐败和武器的落后,一个是英舰的强大。这时地主阶级的反抗变成了改革派,主张废除坏政治,增强国家抵御侵略的能力。林则徐的《四国记》、魏源的《海图志》和姚颖的《康之行》表明他们想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其中,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对强国抵御侵略之路的大胆探索。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使洋务派在地主阶级中分裂。为了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旨”为宗旨,倡导并主持了以学习西方军事技能为中心,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开端。但是洋务派本身的封建主义扼杀了洋务运动的活力,洋务运动30多年并没有真正达到自己要求富裕的目的。
农民阶级也探索过自身的解放,但无法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天朝天目制的平均平等思想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只能是救国救民道路探索中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平台洪仁Gā n @ 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计划,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在政治制度方面提出向西方求实的先进人物。
甲午战争后,在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资产阶级提出“报效国家,只有改革,只有改革,只有向外国学习”,传播西方政治学和自然科学,掀起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勇敢地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了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被打破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对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社会改革方案,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最高成就。民族资产阶级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空前地承担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了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篡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计划并没有奏效。1917、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处于犹豫状态的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了向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转变。在他们的倡导下,中国成立了。此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使中华民族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走上了社会正义的光明大道。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四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突出近代爱国主义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中国近代史,是不可替代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事之秋。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一方面,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族为赢得民族独立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大胆、勇敢和深刻的探索,以争取社会的民主和进步。在沉没论中崛起的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爱国力量得到充分体现,爱国精神得到充分发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存下来的强大精神支柱。所以,现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华。
中国近代史的确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替代的教材。
贯穿中国近代史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典型的。在近代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救亡的重要实践活动,如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业绩。血战沙场、勇于奉献的爱国军人;有以光复新疆、回国为目的“闯关”的民族英雄;有孜孜不倦探索救国方略的思想家;有孜孜不倦、东奔西跑的宣传员;有视死如归、温德尔·迪金森刑场的改革者;有赴汤蹈火的革命者,威武不屈;用理智和智慧战斗的外交官;也有不惧困难和风险,发展民族工业的实业家。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爱国事件和英雄事迹生动、感人、具体、典型,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当代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中国近代史,具有普遍性。昨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它既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哲学,也不是空洞无味的说教,而是我们的祖先实实在在走过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中华大地上。无论是什么阶级、文化水平、民族、宗教信仰、党派人士,都能接受昨天的历史,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因此,基于中国近代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普遍性,能够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通过中国近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现实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史的必然选择。继承和发扬现代爱国主义传统,说到底就是热爱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尊重中国的历史选择,尊重中国的国情。当代爱国主义是对现代爱国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在中国开展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举当代爱国主义旗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