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1,时间:1943 165438+10月27日。
2.参与国家:中华民国、英国和美国。
3.文件:开罗宣言
4.目标受众:日本。开罗会议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宣言指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三国之目的,在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于1914在太平洋所夺取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并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5.背景: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华民国政府表达了与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进行会谈的意向。
10年10月28日,在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得很快,希望结果对各方都有利。郑宇对于中国、英国、苏联和美国的联盟的团结是有贡献的。罗斯福强调:“我知道你不想长期离开自己的国家,但现在远行对我来说非常合适。“郑宇期待着与您会面,因为我的信中有许多问题,只有我们面对面才能圆满解决。”
165438+10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要去埃及会见罗斯福和丘吉尔。9日,罗斯福正式邀请蒋介石于21抵达开罗。丘吉尔还打电话给蒋介石,说他将“借此机会,不仅要相互承认,而且要一起讨论如何早日战胜共同的敌人,取得完全的胜利,并保证彼此今后在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各自的安全和繁荣。”
1943 165438+10月,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并担任蒋介石的翻译。在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明确宣布,战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省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6.影响:开罗会议是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来中国第一次作为世界大国参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世界四强的地位。
7.注:第二次会议
6月1943 65438+2月1德黑兰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回到开罗,美英两国就缅甸战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43年2月4日会议开始后,丘吉尔要求将反攻缅甸的部队转入“霸王”行动,以加强欧洲第二战场。
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的争执中自称“顽固得像一头骡子”,指出美英对中国负有道义上的义务,没有理由放弃在缅甸的两栖作战,但“英国人根本不愿意进行这场战斗,我也无法让他们点头”。罗斯福为了维持英美之间的一致性,不得不收回对蒋介石的承诺。
65438年2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明由于1944年夏天要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需要大量登陆艇,所以很难在孟加拉湾发动两栖作战。这实际上意味着在第一次开罗会议上制定的三国联合作战计划已经失败。
二。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 165438+10月28日至65438+2月1。
2.参与国家:苏联、美国和英国。
3.文件:德黑兰宣言
4.背景:1943年7月,罗斯福建议斯大林组织双边会议。8月7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也致信斯大林,提议在英国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组织三方会议。斯大林告诉罗斯福和丘吉尔,他想“把两国代表的会议变成三国代表的会议”。
他建议会议在阿斯特拉罕或阿尔汉格尔斯克举行。正在参加魁北克会议的丘吉尔和罗斯福于09年8月19日致信斯大林,强调三方会议的重要性,并提议将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作为三巨头的会议地点。斯大林在回信中肯定了三巨头会议的重要性,但提出在苏军正在与“希特勒主力”作战时,不能去费尔班克斯这样遥远的地方。
后来罗斯福提出了10月115到2月18召开北非三巨头会议的想法。斯大林在回信中指出,把三巨头的持续时间定在165438+10月到65438+2月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开会地点,指定一个在三国都有代表处的国家比较合适,比如伊朗。”就这样,第一次提出了在伊朗召开三巨头会议的提议。
两天后,丘吉尔回信,同意出席德黑兰会议。丘吉尔提议使用古希腊的“埃布里卡”一词(意为“我找到了”)作为这次行动的代号,并将“德黑兰”改为“开罗-3”。但罗斯福搬出了美国宪法的一些条款和会议的使命,反对将德黑兰作为三国代表会议的地点。
他建议用开罗或前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取代德黑兰。罗斯福热情地向斯大林提议,把停泊在地中海东部某港口的美国军舰作为会面地点,而外界则说会面地点在巴格达郊区,会面日期定在165438+10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会议日期的安排。为了继续通过电话和电报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他坚持会议应在德黑兰举行。
10年底,罗斯福又给斯大林发了一封信,坚持会议应该在巴格达附近和波斯湾沿岸的阿斯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举行。斯大林说他不能亲自参加德黑兰以外的会议,但他可以派代表去任何地方。罗斯福于是让步,同意在德黑兰举行三巨头会议。
5.影响: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上第一次协调了针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通过了东西盟军联合进攻希特勒德国的统一作战计划,为1944年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次,这次会议解决了美英苏三个大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一些重大矛盾和分歧,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固了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为盟国解决其他问题、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德黑兰会议上,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达成了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对战后世界产生了负面影响。
6.目标受众:德国。会议讨论了德国的划分、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以及巴尔干半岛、法国、远东、芬兰和波兰的边界问题。
三。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 2月4日至2月11。
2.参与国家:美国、英国和苏联。
3.文件:雅尔塔协定
4.目标受众:战后与德国、波兰、远东、联合国打交道。
5.背景:1944年,无论是欧洲大陆、亚洲大陆还是太平洋战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促使美、英、苏“积极”准备一次重要会议。
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把战争推向纳粹德国。
欧洲东线的苏军已经在从波罗的海到北部喀尔巴阡山脉的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了反攻,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了奥得河,距离柏林以东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联军基本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击,兵临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的崩溃迫在眉睫,反法西斯盟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
然而,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形势相当困难。而在太平洋战场上一直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在与美军逐岛争夺,导致战况异常激烈,双方在漫长的夺岛战中都损失惨重。在中国大陆(国民党)和东南亚的海洋上,日军仍占有大片土地和众多岛屿。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美国军方领导人在计划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为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进行最后攻击,以牵制中国领土上的日军,阻止其增援日本岛屿作战的同时,也渴望苏联尽快参战。正是带着这样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期前往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出席即将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
6.影响:雅尔塔会议基本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问题。17年7月~ 1945年8月2日的苏美英波茨坦会议实际上是对雅尔塔会议决议和规定的进一步补充和修补。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以及黑海海峡问题。
条款:德国必须去军事化,民主化,消灭纳粹;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在各自占领区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政府,与流亡政府断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最终由和会决定;成立外长会议,与德意等战败国商讨和约;认为应修订《蒙特勒海峡公约》;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被划给了苏联。
雅尔塔会议对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打击德日法西斯的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惩治战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 7月17至1945 8月2日。
2.参与国家:美国、英国和苏联。
3.文件:波茨坦协议
4.目标受众:战后德国的处置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
5.背景: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远东对日战争依然激烈。以商讨战后德国的处置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争取苏联早日对日作战。
6.影响:波茨坦会议是战争期间三国首脑举行的时间最长也是最后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战后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会上,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激烈交锋,反映出美英苏三国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和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成为东西方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国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数据:
雅尔塔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在中国政府背后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也是绥靖政策再次达到高潮的标志。同时,它通常被认为是冷战的标志。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它协调了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取得了相互理解,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有利于调动同盟国的一切力量,最终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它讨论了战后的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并作出了某些安排。但涉及到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主权利益,就违背了世界各国平等合作、尊重主权完整的原则,有大国主宰一切的强权政治表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开罗会议
百度百科-德黑兰会议
百度百科-雅尔塔会议
百度百科-波茨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