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古代经典用于现代预防?

瘟疫是古代提出来的。

在古代,有瘟疫先驱之称的明代名医吴友克首次提出温病是一种疾病,不是风、暑、湿,是一种天地异气的感觉,并将瘟疫的病因定义为异气感染。外感之气,又称杂气,不同于外生六淫之邪。

这种杂气具有“时来时往,病入膏肓”的特点,与人们对新型肺炎从不明原因到见病体的认识是一样的。吴认为,疫邪侵袭人体的途径是通过口鼻,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疫病的传播方式有自然性和传染性,即它吸收了空气中的气体而变得自然,与疫病患者直接接触就变得有传染性。

古代鼠疫防治的几项措施

很多人认为中医控制和治疗疫情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这次疫情初期,中医治疗并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中医在几千年来压制瘟疫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约500年间发生过367次大疫,这些惨痛的经历为古人积累了大量的预防经验。如孙思邈的《千金方》、王韬的《台外秘笈》、刘的的《原病型》等都记载了鼠疫。

清代被隔离的陈耿道在《温疫草》中说:“如果家里有人患了疫症,吸了病人的毒而得病,为了传染,为了哥哥的消耗,让哥哥提前吃药,那就妙了。如果我弟弟患了肺病,你为什么不让他住在那里?”清熊利平《治疫百科》也告诫“疫疾流行并有传染性时,不要走近病人的床前,不要吃病家的时令食品,不要捡死者的衣服。”可见古代人有隔离和预防感染的意识。

消毒古代人对于瘟疫的流行,也注重环境消毒和个人卫生消毒。《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载。,说每当疫气蔓延时,可在室内焚烧苍术、艾叶、白芷、硫磺等中草药,对空气进行消毒。一些现代化的中医院还在使用药烟熏蒸消毒。还有就是高温消毒。古人也知道如何通过烹饪来消毒。比如患者接触过的衣服、被子,李时珍建议用蒸笼蒸或开水烫消毒,做到“一家不沾”。

古代有很多消除瘟疫、预防疫情的药方,如《苏文一片针法论》中所载的“小金方丹”和《和记举方》中所载的“淑贤汤”,能“消除瘟疫、祛寒湿、暖脾胃、入饮食”《医方简义》中的“避疫丸”由雄黄、大叶黄杨、丹参、绿豆组成,可视为“避疫”。《生肌总录》中的调中丸由大黄、火麻仁、枳壳、茯苓、白芍、前胡、黄芩组成,其特点是“食后饮,微利为度”,“解除四时疫疾”。

各种外用药物,如明代敷雄黄防疫,也有用堵鼻防疫的。医方考中的祛瘟法,用男黄豆塞住鼻子,用少许棉包,男用左,女用右。或者用大蒜塞住鼻子。《传雅内外版》在防疫篇下指出:“凡到疫宅,鼻孔抹香油,再到病宅者,不传染。”药是挂着穿的,常用的药主要是桑根、女青、马蹄片、降香。复方主要包括老君沈明散、太乙刘金散、赤散散、虎头杀鬼方、除萎文婧丸。

中医药仍然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疫情凶猛,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寻找各种治疗方法。发病初期,中医在临床上并没有很好的运用。随着疾病的猛烈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医药在防疫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具体的文件要求新型冠状病毒需要中医药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研究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并在不断完善。

近日,广州医院研发的“肺炎一号方”正式获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有其他中医院自己研发了防治疫情的药方。这些方剂都有一个特点,大多以清热利湿、泻火养阴、调养脾肺为主。有研究者对《中医方剂学词典》中治疗鼠疫的方药进行了分析。

处方中的高频药有生姜、柴胡、葛根、白芷、阿莎丽、桔梗、紫苏叶、雄黄、甘草等。多为解表药,性温、寒、平,味辛、苦、甘,多属脾经、胃经、肺经、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