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红的学术成就

《法律与权利》(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2004年,6万字;

《证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30万字;

《刑事司法大趋势》(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版,8万字;

《证据法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简明证据法》(合著,本科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合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654.38+0.2万字;

《新世纪证据法》,独立翻译,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

《玩偶之家的谋杀》,独立译,台湾省吴楠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1版;

《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的建议与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特权制度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版;

《比较检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6月;

《中国刑事名案程序与证据研究》,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律面面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证据法》(十一五教材,合著),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9月。

《证据法》(孙伟平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65438+2月版。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解释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刑事证据新规定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2010+01出版。

《刑法与刑事诉讼》(第8版),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即将出版。新刑诉法对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赣南审判》第4期,1998,5000字;

控制权再探——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思考(获学术论文竞赛二等奖),《敦明》第5期1998,5000字;

《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初探》(获“华为杯”电子商务征文三等奖),发表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卷第1期,60万字;

为陪审团制度辩护(本文获学校论文竞赛一等奖),《青年法学》,2000年秋季,7000字;

举证时限的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南京师范大学学报》(CSSCI索引)第3期,2001,1.2万字;

《美国诱惑侦查规定的法律审视》,美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3期,2001,7000字;

《论被告人供述案件的程序简化改革》,《人民法院报》2006年7月第3版5438+0,4000字;

《论诱惑侦查》,发表于《法律与商业研究》(CSSCI索引)第4期,2001,654 38+0.3万字;

《论* * *罪犯供述的证明力》,人民检察院(核)8号,2001,5000字;

透视证人拒绝作证权的价值理念,发表于《律师世界》第9期,2001,5000字;

《论* * *犯人供述的证明力》,发表于《中国刑法杂志》(CSSCI索引),第5期,2001,6000字;

对证人证言形式的思考——以审判改革为切入点,发表于湘潭工学院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1;

《刑事诉讼中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分析》,《证据学论坛》第三卷(核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60万字;

《诱惑侦查初探》,发表于《公安大学学报(核心版)》第6期,2001,转载于《NPC书报复印中心法律文摘卡》第1期,2002年,60万字;

《零口供与沉默权》,载《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证据规则研究》,发表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654.38+0.9万字;

《证人资格重述》,发表于《中国刑法杂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7000字;

《儿童证言刍议》,发表于《政法丛刊》(核心)2003年第1期,8000字;

论英美法中的意见证据,发表于《律师世界》2003年第3期,7000字;

证人权利保护论纲,安徽大学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16000字;

《证人保护制度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8000字;

《关于“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证据论坛》(核心)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律师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1.9万字;

《中国司法鉴定制度评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2期,9000字;

一体化下的欧盟司法体系,《人民法院报》,B2版,2003年5月26日;

《证人证言的实现》,山东大学法学评论第1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用1.5万字;

刑讯逼供案件的举证责任,发表于《法律应用(核心)》2003年第7期,9000字;

英美恢复性司法述评,发表于《中国监狱法杂志(核心)》,2003年第6期,7000字;

《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判中的证据》,《证据学论坛(核心)》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8000字;

证人制度实证分析,《证据法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1万字;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9000字;

《实现正义的另一个过程》转载于《诉讼法学论文集》(权威)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恢复性正义论坛》,2005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1.9万字;

《证人补偿制度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000字;

证人制度的经济分析,《证据论坛》(核心)第8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22000字;

《欧美恢复性司法典型案例评析》,发表于《司法解释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9000字;

《证人制度改革论》,《证据论坛》(核心)第9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8000字;

《欧盟检察工作发展趋势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人民检察院(核心)》,2005年第2期,7000字;

《特权豁免下的中国命运》,载《证据论坛(核心)》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7万字;

法治视角下的卧底侦查,发表于《论法治》2005年4期,654.38+20万字;

角色、情境与社会宽容——刑讯逼供的法社会学视角,载《中外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本,《诉讼法与司法制度》,2006年第九期转载,33000字;

《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发表于《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000字;

刑事诉讼中的律师保密义务,《刑法评论》(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2000字;

《司法现场的证人证言》,发表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2006年第11期,12000字。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证研究——以法院处理刑讯逼供为例,发表于《现代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14000字;

证据法研究的神话——在西方样本与中国现实之间,发表于《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7000字;

证据法的批判与建构,发表于《环球法律评论》(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万字;

《中国陪审员考》,发表于《法律与商业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转载于人大复印的《诉讼程序与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654.38+0.5万字;

传闻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台湾省地方法学杂志,第94期(2007年5月);

《举报人法律保护实证研究》,载《法治论坛》2007年第3期;

《证据法的启示》,《证据科学》(第15卷),第1期,2007年第2期;

68.权力博弈下的刑讯逼供,《华中法学评论》第三卷(65438+2008年2月);

《民事诉讼中的测谎》,《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交叉询问制度的中国问题”,《证据论坛》,第14卷,65438+2008年2月;

传统诉讼文化新解,发表于《西方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

证据法中的理论困惑,《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

《中国证据立法的理想与现实》,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9月;

《犯罪的主观性证明》,发表于《中国刑法杂志》第2期2010,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第7期2065 438+00;

观念转变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理论视野》,第8期,2010;喧嚣中的行军:司法场年终点评,湖北法制报,2002年,15版;

孩子的证词不是一张纸那么简单,检察日报,第3版,65438+2002年2月6日;不要盲从和误用测谎技术,检察日报,2003年第3版,1.05;

《诱惑侦查必须从严控制》,《检察日报》2003年第3版65438+10月24日;

“偷拍的困惑”,《人民法院报》,B2版,65438+2003年10月24日;

司法面前的媒体监督,《人民法院报》,B2版(65438+2003年10月27日);

“急需证人的三项权利”,《检察日报》,2003年2月28日第3版;

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停止,《检察日报》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扬法学家精神的可爱人士,《人民法院报》,B2版,2003年4月14期;

卧底侦查需要法律规则,《检察日报》2003年6月6日第3版;

《与学术界的亲密接触》,《法学家茶馆》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国的诱惑侦查》,载《检察视野》2003年第6期;

涉嫌伪证证人调查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证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实性,《检察日报》2003年6月30日第3版,4000字;

《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中的侦查权》,《检察日报》,第3版,65438+2003年2月8日,4000字;

如何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检察日报》,第3版,2004年6月5438+10月8日;

“欧盟检察制度的新发展”,《检察日报》,第3版,2004年5月26日;

证据研究的“三维世界”,《证据研究论坛》第8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

卡拉能永远OK吗?《法治方圆》,2005年第5期;

《制度的道路与制度的道路》,《法治方圆》2005年第2期;

《道德与法律缝隙中的公私观念》,《法治方圆》2005年第4期;

保护权利是美化的最好方式,《法治方圆》2005年第15期;

“应得家庭义”的文化与法律思考,《方圆法治》2005年第7期;

《事实、错案与证据》,《法治方圆》2005年第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隐私权,《法治方圆》,第10期,2005;

《崇尚酷刑的童话》,《法学家茶馆》第九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详见法治,发表于《中国妇女报》2005年65438+2月20日;

道德的善与责任的缺失,《方圆的法治》,第11期,2005年;

证人为什么没有出庭?》,法制日报,1.5,2006年,10版;

《受贿案件不应诱惑侦查》,《法治方圆》2006年第3期;

为什么毒品不能合法化?检察日报,第三版,2006年6月5日至10月9日。

丛林正义与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6年10月26日11版;

《服从暴力与权力》,《方圆法治》,第13期,2005年;

为什么证据立法的声音沉寂了?》,检察日报,2006年2月,13,12版;

检出率的神话,发表于《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论与尴尬,《方圆的法治》,2005年第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圆的法治》,2006年第5期;

《程序法治视角下的辛普森-罗伯特杀妻案之二》,《方圆法治》2006年第6期;

辩论什么?检察日报,第三版,2006年4月10。

诱惑侦查:既然实际采用,就应该立法规制,《检察日报》,2006年3月20日,5000字;

《让律师走出保密义务的困境》,《检察日报》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质,《方圆的法治》,第16期,2005年;

“保收入”八卦,《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

转变法学研究方法,《检察日报》,第3版,2006年6月19;

谁来监督主管?》,《法治方圆》2005年第17期;

小广告管理的法治之忧,《法制早报》,2006年7月9日;

《事实的罗生门》,《检察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约束”,载《法制早报》,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乌托邦,《方圆法治》,第19期,2005;

台湾省“第一女婿”,《方圆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学的开放与限制,《法制早报》,2006年8月20日;

“为什么错案挥之不去?”,法制早报,2006年8月28日;

律师的天堂与地狱,《方圆法治》,2005年第21期;

《在台北体验窒息的场景》,《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学院是怎样炼成的,《方圆法治》,2006年第17期;

案件请求系统的“熄灯号”,《检察日报》,第3版,2006年9月18;

致命的“普通案件”,《法制早报》,2006年9月18;

100%的背后,《法治方圆》,2005年第24期;

美与悲:把脉台湾省法,《法制早报》2006年9月25日;

中国证据法第一人,发表于《法学家茶馆》第12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证据的相对主义,《检察日报》,第3版,2006年6月5-438日+10月23日;

法律经济分析的一个窗口,《法制早报》,2006年6月30日;

球场之上谁最大?》,检察日报,2006年第3版,165438+10月20日;

法律一厢情愿,检察日报,第3版,65438+2006年2月11;

动物的法律权利,检察日报,第3版,2007年2月5日;

《包道司法制度一瞥》,《法学家茶馆》第14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禁止鞭笞与和平权》, 2007年3月第一期《方圆法治》;

排队文明与中国法治,《方圆法治》,2007年3月;

《路向何方》,法制日报,2007年4月1;

《如何利用“电脑排班”根治司法顽疾》,《法制日报》,2007年4月,15;

从侧面看法律,《检察日报》第3版,2007年4月16;

用小说教授法医学,方圆的法治,2007年4月;

《严格的规则和谨慎,方圆的法治》,2007年5月;

不是审判中的上帝——从电影《12个愤怒的人》看《法治方圆》2007年5月第一期:

严格的规则和自由裁量权,《方圆的法治》,2007年5月第二期;

从发现真理到价值多元化,《检察日报》,2007年6月18期(第4748期);

《错位权利的保护》,《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击官员的“真”文凭,《清风》2007年第3期;

杀了所有的律师?《盛典律师评论》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鸡肋:中国陪审团,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保护举报人是检察机关的义务,《法制日报》1版,2007年8月5日;

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检察日报》,2007年8月13期(第4804期);

“纸包子”背后的现实问题,《法治方圆》,2007年8月(第205期);

尘封的检察制度史,法学家茶馆,丛书1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纸馒头”事件:五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1。

心理学家在法庭上,法制日报,2007年8月26日,15版。

司法改革的软硬件,《检察日报》,2007年9月4日(第4826期)。

《预防腐败犯罪需要警惕当代韦小宝》,载《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关于恢复性司法的思考》,《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26日第5版。

不来学法律?》,《方圆的法治》,下期(205)2007年9月。

法律如何成为科学,检察日报,2007年6月8日。

我的师父石中柱,检察日报,法学院,13,2007年6月18;

在台大法学院听课,检察日报,21,法学院,2007年6月18;

网络舆论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7年6月5438+10月21;

《中国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法治方圆》,2007年第209期,10;

魏式贪官与反腐利器,《检察日报》,2007年第6版,165438+10月9日(4885)。

聂树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报》2007年第2版,11,1;

证人不可靠,人民检察院2007年第211号;

《证据理论的一面》,《方圆法治》第65438期+065438期+2007年10月(第265438期+00期);

科学证据的迷雾,法制日报,2007年第3版,11,1;

真“假文凭”与假“真文凭”,《检察日报》,2007年2月7日(第4913期);

手术签字系统的交叉检查,法制日报,第2版,65438+2007年2月9日;

华南虎真假之辩:一场精彩的民事审判,《检察日报》2007年第3版12;

司法制度的选择有惯性吗?》,检察日报,第3版,65438+2007年2月;

公众对个人所得税的期待,《法制日报》,2007年,65438+2月23日;转载于2007年2月24日新华日报A3版+65438。

“科学证据一定是科学的吗?”、检察日报2007年第6版65438+2月28日;

让个税回归“劫富济贫”的本来面目,《检察日报》第3版2008年6月65438+10月1;

"电信运营商能推个干净吗?"、检察日报3版2008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065438+10月;

刑事证据规定能带来什么?法制日报,2008年第2版,65438+10月27日。

后悔自己永远不能说实话,检察日报,2008年2月1;

《这是一个谎言盛行的时代吗》,检察日报,2008年2月1;

《一定要重复观念更新的漫长过程吗》,检察日报,2008年3月,17;

历史的另一面,《检察日报》2008年3月21;

“徐婷案量刑的两难选择”,《检察日报》,2008年4月4日;

《刑讯逼供与角色扮演》,《人民检察院》2008年第9期(5月)。

法律研究的本土化,《检察日报》,2008年6月26日。

《诉讼游戏规则》,发表于《检察日报》2008年7月31;

“奥运会报道应尊重运动员的隐私权”,发表于《法制日报》2008年8月17日。

“是”引诱执法“合法”,《解放日报》,11,2008年6月6日。

微软正版秀,法人2008年第11号。

《不要让信用体系破产》,载《法治方圆》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的阳光,载《法治方圆》2009年第2期;

《鞭炮门事件:公务员年后的第一课》,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3期;

《网络反腐的民间力量》,载《方圆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证时代的正义,发表于《检察日报》2009年2月19日。

“为什么是矿难?”《方圆的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为什么期待3.15》,载《法治方圆》2009年第6期;

参见《公开逮捕与公开审判》,载《法治方圆》2009年第7期;

《刑法中的愚人节》,《方圆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潜规则》,载《法治方圆》2009年第9期。

惩罚性赔偿有多难?方圆法治,2009年第10号。

如无供述,方圆法治2009年第11号。

冷眼旁观破案率,载《法治方圆》2009年第12期。

戴着镣铐的舞者,《方圆的法治》,第13期,2009年。

罚金偿还,人民检察院,2009年第13号。

非自愿自愿,《方圆法治》,第14期,2009年。

《法官和律师的作用》,《方圆法治》,2009年第15期。

《无法测量的真相》,发表于《方圆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审为什么不开庭?方圆法治,2009年第17号。

《刑事司法中的捉迷藏》,《方圆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缝隙中的证人》,《方圆法治》2009年第19期。

对职务犯罪零容忍,人民检察院2009年第19号;

《侦查的司法控制》,《方圆法治》2009年第20期。

《钓鱼执法》暴露的问题,《人民法院报》第5版,2009年6月5438+2月8日;

公审的影子,《方圆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法治方圆,1号,2010号;

“从步行社会到汽车社会”,载《法治方圆》第3期,2010;

《法制的传统与移植》,第5期,《方圆法治》,2010;

《以什么态度和措施遏制刑讯逼供》,《人民检察院》第5期,2010;

《纠错制度》,《方圆法治》第7期,2010;

“诉讼的时间”,载《法治方圆》第9期,2010;

为什么罗彩霞的案子拖了很久?》,《人民日报》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义木桶的短板,方圆法治,第273期,2010年6月20日;

法律与人情之间,《方圆法治》274期2065 438+00 7月2日;

司法能见度,方圆法治,275期,2065 438+00 7月20日;

如何给“张静”一个公正的通行,《人民日报》,2010,7月26日;

让诉讼成为真正的诉讼,《法治方圆》277期2065 438+00 8月20日;

骗子狂欢是社会病,发表于羊城晚报8月29日2010;

《认识刑事诉讼潜规则》,载《改革内参》第32期,2065 438+00(8月27日);

《质证制度遭遇中国障碍》,载《改革内参》第32期,2065 438+00(8月27日);

《为什么捐赠不是义务》,载《方圆法治》,第279期,2010年9月20日;

法治离我们有多远?方圆法治,281号,2010;

避风港与红旗,法治方圆,283期,2010,165438+10月20日;2003年5月至2004年3月参加何家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合著《证人制度研究》,已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至5月,参加EU-中国司法合作项目《欧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刑事司法趋势》,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月-2005年6月65438+2月参与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反酷刑与刑事司法改革”,相关成果已在核心期刊发表;

200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资助的“证人制度比较研究”项目已提交报告。

2006年参加何家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证据法研究》,相关成果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至2007年,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证人保护制度研究”。

2007年5月-6月,5438+10月,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统一证据的规定》起草工作,现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6月5438+2008年10月,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完成。

2007年6月5438-10月,参与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证据法》,已完成。

2007年6月165438+10月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项目“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已完成。

从2008年4月开始,我独立承担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校级项目“证据法的启示”,该项目正在进行中。

从2008年8月开始,完成了2008年证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资助的“测谎结论在民事诉讼中应用的实证研究”项目。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证据立法研究”(08JC820046),正在进行中。

2010年6月至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