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和平学院”之谜
邵武的“和平书院”,位于和平古镇西北角,是邵武唯一一座至今仍有建筑的古代书院。占地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为四合院式院落建筑,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
近年来,一个不知名的人发明了“和平书院”,由后唐工部侍郎黄桥弃官归隐和平故里创办,历时1000余年。不完全是。
现存的“和平书院”是乾隆年间学者雷蒙提议并上书,经官方批准,于乾隆三十四年由和平县丞兴建。参见《邵武县志》第7卷(194页),摘录原文:“在和平县城下辖老城街。三十四年,儒生雷蒙邀其用前一年买下的佛场租校,延师教子。台秘书贾、许。知府张,文昌阁创始人,唐宋后得名。”书院建成后,县令张(由知县升为魏)也作了约500字的传记。见《邵武县志》卷七。摘要:“设置官员单独管理教育是首要任务。和平郡为程所建,故广教化,移风易俗。……"。
《张县令传》记载了和平书院为谁而建,建的原因和地址,并对和平古镇作了说明。唐宋时期也有一个书院叫和平书院,但不是现在的和平书院。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可能是被战争或其他原因破坏了。乾隆三十四年后,在雷蒙等学者的建议下,政府选择新址重建,唐宋时期名称继续为“和平书院”。
据史料考证,现存的“和平书院”不是黄桥所建,那么“和平书院”是不是工部侍郎黄桥所建?我的回答也是否定的,考证:首先,黄桥为工部侍郎没有出处,《资同治鉴》中也没有黄桥为工部侍郎的记载;考证二:邵武的《府志》、《县志》中没有记载黄桥是入朝为官还是进士,黄桥只在《邵武县志》卷十九《杂注》中有所提及,但遗憾的是,这一记载与现代版的传闻大相径庭。根据这个记载,黄桥的一生比较平凡。摘要:“黄桥,字,是个爱好和平的人。生于宋代,世元生于通县。82岁时,他有三个妻子和二十一个儿子。他一生无所著述,却有《建宁陆田》“四景书院”六言诗四首。”四首都是山水诗,此处省略。这个记载也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黄桥的族谱并没有记载黄桥是工部侍郎,创办了和平书院。考证3。根据《上官氏十修》中的记载,黄桥不仅是工部侍郎,还是一名逃兵。原文:“为了躲避黄巢之乱,乔乔随上官玥前往福建镇守乔洋。后来上官玥父子双双阵亡,便带着妻子上官氏、吴、郑住进了和平山头村。而后代则敷衍了事,四处流散。”由此可见,黄桥担任工部侍郎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黄桥辞官退休创办书院”的理论就更难成立了。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也是官办书院,但按照逻辑推理,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也应该是官办书院。假设唐宋时期的“和平书院”是私塾,那么后来的官办书院一般不会沿用私塾的名称。而且古代的家族书院基本上与祠堂融为一体,几乎不以书院命名。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在和平的历史上被划分为郡。作为一个县,完全有理由建立一个官方学院。
因为是官方的书院,和平书院是当地的开放学校,其他姓氏的孩子都可以上书院。正如《张知府传》所言,“因此,它也是和平文化星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和平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文化的摇篮与“和平学者之乡”的美誉紧密相连。由于它的开放性,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从而推动了和平史的巨大进步,使和平文化更上一层楼。
注:上官小妹是邵武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