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的由来是什么?

在中国的历史书籍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录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孟慧。《淮南子·元道训》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修筑了一堵高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都盯上了夏。

后来于当了头领,拆城墙,填护城河,分家产,毁兵器,以德教民。于是大家各司其职,其他部落也愿意加入。于邀诸侯入盟于土山。

据说,在大会上,禹的手下手持饰有羽毛的武器,随着音乐载歌载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来联盟的氏族和部落首领都带了贵重的东西,如玉和丝绸,以示对于的服从。

在土山联盟中,于虽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显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敌为友”。于的行为其实就是“阅兵”的雏形。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金梦举行了大规模的“观兵”,同时宣称要为天道而战。此后,率军至,在木叶与商军决战,重挫殷、主力,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此时“观兵”作为检阅部队、威慑民众或敌人的军事手段,已经开始被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所谓“观兵”,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阅兵”。

扩展数据:

阅兵程序

1,阅兵领导接受阅兵指挥报告。

当阅兵领导走到自己队伍的右侧或阅兵台就位后(上级领导视察时,一般由团政委陪同),阅兵指挥员在队列中央前发出“立正”的口令,然后走到距离阅兵领导5-7步远的地方敬礼,阅兵领导回礼后报告。

比如“老师同志,第x步兵团已经组建,请检阅”。汇报完毕后左转1,右转,让领导先走,然后在右后侧跟着他(上级领导检阅时,团政委在领导右侧)。

2.阅兵领导向军旗敬礼。

阅兵首长走到远离军旗的适当位置时,要立正,向军旗举手(陪同人员要面向军旗,注意)。

3.阅兵领导检阅部队。

阅兵领导走到团机关、各营、各连、后勤分队队列右前方时,由副团长或参谋长、各营营长、各连连长、团指定的指挥员向团机关发出“敬礼”口令。听到口令后,指挥位置的军官举手,其余的注意头部(左右头部不要超过45度)。

当首长打招呼:“同志们好!”或者“同志们辛苦了!”排队的人要齐声回答:“先——长——好!”还是“为人民服务!”领导经过时,指挥员发出“仪式完毕”的口令,队列人员完成仪式。

4、阅兵台上的阅兵领导

检阅完毕后,阅兵领导走向阅兵台,阅兵指挥员跑到队列中央前,发出“稍息”的口令,队列人员稍息。上级领导检阅时,团政委陪同领导走上阅兵台,然后跑向自己的列队位置。

百度百科-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