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分类:资源共享> & gt文档/报告共享

分析:

以西汉时期的灞桥纸为例,这种早期中国纸的特点如下:

(1)纸张较厚(0.1.4 mm厚),表面有褶皱;

(2)表面有许多纤维束,甚至是未断裂的麻绳头;

(3)纤维结构松散,结不紧,分布不均匀;

(4)显微镜下纤维刷洗程度低,细胞未受力破坏;

(5)纤维交织时,有许多穿透眼。

(6)外观淡黄色;

(7)没有文字,木头便于书写,只能用来包裹。

以上说明西汉是麻纸的萌芽阶段,产量不算太大,产地不广,质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取代帛简。但是西汉的罗布淖尔的纸上,却有被打磨的痕迹。可见,纸的压延从西汉就开始了。

东汉的《稿纸记》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据《后汉书·邓传》记载,邓即位于永元十四年(102)。在此之前,“万国建功求珍,其后即位,禁之,惟为纸墨”。《太平玉兰》卷6O5引用《东汉纪》也说,邓即位后,“禁各国献,惟六岁只供纸墨。"这一记录要追溯到元兴元年(1O5),蔡伦向朝廷呈送奏章的时候。可见东汉时已经有好纸了。据《后汉书·关白》记载,少府守宫令“统管纸、笔、墨之用,大臣之富,泥之封”;尚书命程“伪造印料及纸、墨、笔的存放”。可见朝廷中有掌管纸墨的官员。”《后汉书·燕都传》引用贤者的行为说:“我要写《左氏传》不用纸。唐熙典【他的老师】以废除“纸片”来写这件事,并坚持“纸片”不应该写,所以借用了它。“《北堂书朝》卷1O4引用杜妍(死于167)和回复张桓的书:“只隔三年,梦忆,未行。博英(张志)来了受益四页书,我反复阅读,溢于言表。"

东汉纸

除了在新疆和内蒙古出土,最近在甘肃也出土了东汉的手抄本纸。1974 1.8,武威柏树公社二乔大队的社员在干滩坡上修水时,发现了一座汉墓,墓中出土了木俑、牛车、木箱、陶器、五铢钱。有意思的是,木制牛车模型上还贴着有文字的古纸(党寿山:甘肃武威县韩滩坡东汉墓发现的古纸,文物编号1977)。考古学家根据对墓葬和出土物品的调查,推断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2世纪下半叶。出土后,干滩上的坡纸已碎成几块,最大的约5×5厘米,存在于木牛车的躯干两侧。三层纸粘在一起,纸上有一大片韩立墨水,可以清晰分辨出“清北”四个字。原料为麻(潘继兴:谈东汉O.O7干滩坡出土的麻纸),纸薄(厚0.07mm),表面光滑;纤维束稀少,细纤维束少;纤维结构致密,分布均匀;纤维帚化程度高,细胞被强力破坏;穿透的眼睛又小又少;大部分呈褐色且老化,少数呈白色且柔软;用于书写。干滩坡纸的这些特点一眼就能看出是优质的。由此可以推断,在造纸过程中,碎麻、绳等原料经过碱液蒸煮、精细打浆、反复漂洗制成高分散的纸浆,再用排水良好的精细造纸设备抄成。

东汉末年,造纸术进一步提高。也有著名的论文,《左博论文》就是其中之一。据张怀瓘《唐代断案》卷一说:“左博,东莱人,...因汉末而闻名,他非常擅长造纸。”汉末赵琪在《三辅录》中引用单薇(179 ~ 253)的话说:“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的笔,左博的纸,陈墨的都是古法。”有了这三样武器,我就能拿到手,然后我就能尽我所能说上千言万语。"

在公元2世纪和3世纪,“左博纸”与“张之璧”和“单薇墨”齐名,受到当时人们,尤其是书法家的喜爱。公元5世纪,小梁紫在《给五僧的诚挚回信》中这样描述:“子仪之纸,辉煌;中将(单薇)的墨水就像颜料一样;”用博颖(张志)的笔,穷神使尽了浑身解数。“所谓‘卓越的研究’,无非是把左博的论文描述成又细又白又光滑。可能是一种加工过的纸。”《后汉书·蔡琰传》记载,曹操欲十官为蔡琰(蔡瑟之女月氏)撰书,月氏“乞纸笔,真实顺从。于是我写了一本书寄出去,文字无误。”据曹操说,蔡邕父女和都是同时代人,当时曹操命写的纸张可能是用纸等加工过的纸张。因为有了纸,丝绸和简在这个时候不再用于书写。

在麻造纸技术的基础上,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也用树皮纤维造纸。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造纸技术史上的一次重要技术革命。它开辟了新的、更广泛的造纸原料来源,促进了纸张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汉代是否使用活动帘床纸模造纸,从文献和实物上尚未得到证实。以出土汉文纸为例分析。当时是用固定的编织纸模造纸。这种纸摸成纸后,靠近丝网的纸上印上织纹(经纬纹)而没有帘纹。所以中国的纸没有窗帘图案。

魏晋南北朝

如果说汉代还在使用帛书和竹简书写编年材料,纸作为一种新材料刚刚兴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书和竹简,那么这种情况在晋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从晋代生产出大量洁白、光滑、方方正正的纸张后,人们不再使用昂贵的帛和厚重的竹简来书写,而是逐渐习惯使用纸张,以至于纸张最终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书写材料,竹简被彻底淘汰。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甚至明确规定,正式的书写材料要用纸,所有的宫廷奏折都不能用竹简,而要用纸。如东晋名门望族桓玄(369~4O4)在朝廷掌权,在其死的那一年(4O4),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并立即下令停止竹简,换成黄纸:“古无纸,故简用,不供祭祀。”"今天,所有使用简洁性的人都使用黄纸."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晋时还在使用简单的纸张,但东晋时已经没有竹简了,几乎都是用纸做的。

中国有丰富的造纸原料。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南北各地都建立了官办和民营造纸厂,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生产麻纸、纸、桑纸。陈朝(507 ~ 583)徐陵为《鱼台新诗》作序:“五色文具,河北胶东之纸。”山东早在汉末就出了名纸,曹魏在世的时候,东莱人左博还活着。“左博纸业”这个名字曾经很重要。长安和洛阳在汉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造纸中心。

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浙江惠济、皖南及建邺(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为南方造纸中心,也产麻纸、桑纸、纸。北宋米芾《十纸》说:“六合(今扬州附近)纸,自晋代始用,是蔡侯渔网遗下。净,麻。”此时浙江嵊县桐溪沿海成为藤纸的中心,但在南方,麻纸仍是大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造纸工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步,积累了许多先进的技术经验,名家辈出,名篇频出。除了前面提到的左博和左博论文,南朝刘宋时期还有张勇。沈约(4,465,438+0 ~ 565,438+03)在宋书《张永传》中写道:“张永善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书法家,纸墨都是他自己创造的。”他做的纸还不如当时北方的好。

1964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金代地主生活纸画,长1O6.5,高47cm。它由六张纸组成,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纸画。1966 ~ 1969新疆出土的南北朝民间剪纸,精美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而新疆出土的东晋手稿《三国志》,笔法成熟流畅,隶书味浓厚,王羲之、陆机等著名书法家也用麻纸书写。潘继兴先生考察了近百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纸,证明其中90%以上是麻纸(见潘继昌:《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55页),绝大部分是用麻和苎麻制成的。

除了麻纸,这一时期还使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桑皮纸、藤纸等。晋代至唐宋时期,浙江省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柯溪河附近,因开创性地利用野生藤树皮造纸而闻名。

据文献记载,晋代还有一种侧纸,其实就是后世的书写纸。它是用大麻、韧皮等传统原料,再掺入少量水苔、发菜等作为填充物制成的。虽然用量很少,但是因为它的颜色,在纸上非常明显。这种文具在唐宋以后继续生产,直到近代。最著名的外国文具是朝鲜李朝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所谓表面涂布,就是用粘合剂或淀粉将白色矿物细粉粘贴在纸上,然后压光。这样既能增加纸张的白度和平滑度,又能降低透光率,使纸张表面致密,吸墨性好。这项技术最早在欧洲使用,由英国的卡明斯于1764年提出。铅白、石膏、石灰和水混合在一起,画在纸上。中国的涂层技术比欧洲早1400多年。常用的白色矿粉原料有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涂布的方法是将白色粉末研磨成其在水中的悬浮液,然后将淀粉用水煮熟使其与白色粉末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在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干燥后需要压光。这种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颗粒覆盖的现象清晰可见。

纸张加工的另一项技能是染色。纸张染色后,除了增加美观外,往往还具有实用效果,提高纸张的性能。纸的染色始于汉代。刘茜在12世纪对人名的解释中说了“演戏”这个词,意思是染纸。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染黄的技艺得到继承,继续流传下来。

金代染黄有两种方式,或先黄后黄。染黄用的染料在古籍中也有明确记载。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耕者若染黄,其状如青团”。分蘖是黄色的分蘖。东晋方士葛洪(284 ~ 363)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黄蘖染纸。小檗或黄檗是芸香科落叶乔木。其干皮黄色,味苦,微香。国内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关于这一时期的纸张染色技术也有专门的记载。魏末的《齐术》中有专章记述染黄的方法。其中说:“黄纸白的地方,不宜太暗,暗的颜色随岁月而暗。..... "黄”分蘖熟了,然后倒在我身上煮,然后用布袋压,再煮。捣煮三次,加纯汁者,则省四次,清澈干净。夏天写一本书再进黄河,缝都不会溶。新作家必须用熨斗熨。”如果你不这样做,人们就会崩溃。"

黄纸不仅学者用来写书,政府也用来写文件。黄纸也比民间宗教用纸用得多,尤其是佛经和道经,很多都是染成黄色的。现在博物馆、图书馆收藏的魏晋南北朝写的经书,很多都是黄纸。这种风气到了隋唐时期尤其盛行。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喜欢用黄纸?

一、黄柏中有生物碱,主要是柏木碱,少量巴马汀,黄柏酮,黄柏内酯等。萨宾是苦的,颜色是黄色的。黄藤素也是黄色,味苦,易溶于水。这种生物碱不仅是染料,还是杀虫剂和防蛀剂。不仅延长了纸张的寿命,而且气味芳香;

第二,根据古代五行,金水、火、水、土五行对应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对应五行的中心和五色中的黄色,黄色是五色中的正色。因此,古代一切神圣庄严的物品往往都用黄色装饰,重要的书籍和文件也是黄色的;

第三,黄色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不伤眼睛;如有笔误,可先套用雌黄再书写,便于校勘。这种情况在敦煌石室经中可以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