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的历史背景

昆阳之战的历史背景

昆阳之战背景:王莽面对北方的红眼和南方的青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越来越焦虑。北方的“红眼”和南方的“绿林英雄”是两股最强大的起义力量。

当初王莽以为赤眉军比较厉害,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郡。他觉得事态更加严重,于是辛莽王朝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对北方赤眉军的围剿上,派出了王匡、都尉、将军张艾等十余万精兵抗击赤眉军。

与将军严友、宗将军一起拼凑郡军,临时招兵对付南方绿林叛军。严友和陈矛指挥这些部队作战,但王莽没有轻易给他们军徽。每一次行军战斗都必须提前报备,否则会被判“造兵”罪。

当绿林好汉歼灭甄宓、梁丘,在南阳城下大败燕友和陈矛,然后称帝,公开提出复辟,建立了另起炉灶的政权时,王莽意识到南方绿林义军对辛莽政权的压力更大,决定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他把进攻赤眉的主力转移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郡军,为彻底消灭不法汉军做准备。

为了形成对抗汉军的强大力量,王莽特别任命大将军王毅、王勋、司徒为指挥官,招募所谓精通63兵法的人,在军中担任类似的参谋。他还任命长史巨为基地队长,负责修筑营寨,将虎豹犀牛大象等猛兽留在军中,以便在战斗中放出来,震慑敌人。

各郡各县选出自己的精兵,由郡守和牧羊人带领,限期在洛阳附近集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达到了42万多人,堪称百万大军。

这些部队集中后,开始向颍川进军。在颍川,严友和陈矛的部队再次会合,然后他们向昆阳方向推进。大军千里,粮草不绝。

公元22年(帝皇三年)一月,绿林起义军歼灭甄宓、梁丘,随后又在宛城下击败新军严友、陈矛。严友、陈矛领兵退守颍川。公元22年3月,汉朝大将王峰和太常片攻昆阳、定陵、盐城等地,进展顺利。

王昌部队在汝南等地区的活动也节节胜利。汉军见新军旅要来昆阳一带,王峰、王昌率领近万大军占领昆阳城。此时,柳岩指挥的军队正在宛城围攻守城的新军,胜负未明。但宛城早已被小夜曲搞得疲惫不堪,内无斗志,外无援军。形势对新军极为不利。

虽然汉军的统帅是王峰,但在昆阳之战中,由于王峰等人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军缺乏战斗的坚定性,刘秀成为了昆阳之战的重要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