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的典故?

抛砖引玉,出自《过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薇要去苏州灵岩寺游玩。为了邀请赵桓写诗,常剑仙在庙墙上写了两句话。赵桓看了之后,立即又写了两句,比前两句更好。后来学者们把常建的做法称为“抛砖引玉”。这种计划用在军事上,指的是用类似的东西迷惑、欺骗敌人,使其无知、受骗,然后借机战胜敌人的策略。“砖”和“玉”是比喻的比喻。“砖”指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战斗的目的,即大捷。“引玉”是目的,“抛砖”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要诱饵,让鱼尝一点甜头再上钩;只有敌人占了一点小便宜,他才会掉进陷阱,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拿地面城。这一年,楚出兵攻打绞杀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军队行动迅速。兵临城下,楚军气势如虹。他知道他出城是为了打仗,他是跑不了了,所以他决定坚守这座城市。扭曲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两军相持了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敖仔细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守城只能智取,不能战败。他向楚王献上了一招“用饵钓大鱼”。他说:“不能攻城,不如以利诱之。”楚王问他如何诱敌。曲贤建议:当地面城被围困一个多月,城内柴火短缺时,派一些士兵扮成樵夫上山去捡柴,敌人一定会出城抢柴。在最初的几天,让他们先获得一些小利。当他们瘫痪,大量士兵出城抢柴时,就会设下埋伏切断后路,然后集结歼灭,夺取城池。楚王担心搁浅的国家不会轻易被愚弄。屈先曰:“陛下放心,搁浅国虽小且干,若轻佻,则少策。有这么甜的诱饵,不用担心它不咬人。”楚王按照计划,命令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取柴。

后听探子报告说,挑夫已经进山了,就问这些樵夫有没有楚军保护。探子们说,他们三三两两地进出,没有士兵跟着。等部队马上安排。当“樵夫”背着柴火出山时,他突然出击,成功了。他抓了30多个“樵夫”,赢了很多柴火。连续几天,真的收获很大。看到有利可图,越来越多的滞留国士兵出城抢柴。眼看敌人已经把鱼饵吞下去了,楚王决定赶快把大鱼钓上来。第六天,搁浅王国的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当“樵夫”们看到滞留的军队又开始劫掠时,他们吓得半死,纷纷逃跑。搁浅王国的士兵紧追不舍,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伏击圈。只见到处都是伏兵,杀声震耳欲聋,纹身士兵哪里抵挡得住,连忙撤退,伏兵切断了道路,死伤无数。这时候楚王趁机攻城,知道自己中计,无力抵抗,只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