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农村屯名的由来
文/张守全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满族、蒙古族等游牧、渔猎少数民族的故乡,很少有汉族在此定居。直到清中叶“东去”浪潮兴起,关内汉族人才陆续来到东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东北也从原来的蛮荒之地变成了富饶之地。关内汉族长期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相互影响,创造了东北独特的地方文化。200多年过去了,现在来到东北农村,从各个村落的地名中,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东游时留下的深深印记。以下是一些例子:
?1.x家屯
?在东北平原,以某个姓氏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比如李家屯,王家屯,李家屯,郭家屯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村落在建设之初,往往以姓氏最多的一个家族或最早定居于此的人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是因为姓的家族在这个村子的影响力最大。
2.XX马架
?马架是东北农民用树枝和柴火搭建的简易窝棚,用于临时遮风挡雨,因为其主体由五根粗大的树枝搭建而成,形状与马架相似。这种简易窝棚一般都比较小,住的人也不多。然而,2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带着妻子和腰带来到东北时,他们没有朋友。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在田里搭建这种简易的“马架”。我们很容易想象,住在这种马架里,夏天可以不受蚊虫侵扰,冬天却要经受寒风暴雪的考验,在简陋的蜗居里也能展示出先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时至今日,东北平原仍有许多地名称为“三马架”、“五架架”、“六架架”。顾名思义,屯堡修建之初就有与这里的数字相对应的“马架”。此外,东北还有一些以姓氏命名的“马架”,如“杜家马架”。这样的地名,见证了我们的祖先从贫穷开始打拼的辉煌岁月。
?3.XX窝铺(窝铺)
?经过几年的努力,先民的生活水平逐渐稳定和提高,开始在马架的基础上搭建窝棚。所谓窝棚,通常是用一米高左右的方形土坯墙或土墙,再用杆子撑成一个马架子,作为房屋主体和屋顶的骨架,最后用柴火遮风挡雨。相比马架,窝棚的优点是因为有地基所以更结实,抗风能力强,冬天保暖性更好。它的出现也是东渡先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现在东北平原地区有很多以“窝棚”或“窝铺”命名的地名,如“张家窝棚”、“袁家窝棚”、“老窝棚”等。地名虽然存在,但证明我们祖先开拓精神的简陋民居早已消失。如今,我们只能透过田野里孤零零的瓜窝棚,去感受祖先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
4.X油坊,X粉坊,X煮锅,X火炉,X木器店。
?在旧社会,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各种民间轻工业作坊蓬勃发展。只有在东北,小油坊、面粉厂、锅灶、铁匠炉、木匠店比比皆是。屯堡修建之初,曾有一个作坊在当地影响不大,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习惯了把这个作坊作为屯堡的地名。如今,有许多这样的地名散布在东北平原上,如杨家油坊、胡加粉坊、贾鹏炉、杨家烧锅、徐母铺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小作坊在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多见了,那些简陋的机器和工具大多被遗弃在了谷仓的角落里,逐渐成为了历史遗迹。只有这些闪烁的地名,才能让我们想象到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多姿多彩的经济生活。
?5.X商店和X药店
?在东北,有一种传统的民间旅社叫“蔻驰店”,主要位于主干道和城门附近,为过往的商贩提供简单的住宿,费用较低,因此以商贩常用的手推车命名。起初,这些商店大多是独立的。随着客流的增加,吸引了其他商业,如小商店、酒馆、铁匠炉、木匠店等。随着人们的聚集越来越多,村庄和集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现在东北有很多以店铺命名的地方,比如“郭家店”、“高家店”、“张家店”、“林家店”,很多都是抄了一个以前的教练店的名字。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长途汽车商店逐渐消失。一个新的为长途货运卡车司机服务的小旅馆,保留了原来的长途汽车商店,简单的招待所和低价格的特点。还有一些以东北某药店命名的村落,如“刘药店”。
?6.XX程子和XX包子
东北平原有许多以程子或堡子命名的村庄,如蒙城子、小城子、襄阳程子、陈家堡子、岳家堡子等。所谓“城堡”或“堡垒”一般是指旧时代共同生活在屯堡的祖先在村庄周围夯土以保护其财产免受胡须抢劫的防御设施。土墙一般都是干基,底部厚,向上逐渐变薄,根据需要留几个门。村民自发组织防御,部分村庄购买枪支,雇佣“枪手”协助防御。农村的“城”或“堡”就像大城镇的城墙,是社会秩序不稳定、法制不健全、下层民众的生命和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的时代产物。建国后,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曾经的“城里孩子”或“堡垒孩子”早已被农民推着走,再也看不到它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水稻或高大的杨树。
7.XX营地
?东北平原有很多叫瑛子的乡镇,比如南营子、炮手瑛子、八里瑛子、营城子。这些村镇的名字,大概源于最早这里曾有军队驻扎。驻防的多为蒙古军队和清末军队,驻防的时间往往也是这些村镇形成的时间。军队驻扎的地方叫“营房”或“营帐”,在民俗中称为“营帐”。军队转移后,这里留下了大面积的平地和初步形成的道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于是人们陆续迁到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
?8.满蒙地名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满族人的故乡。他们世世代代在白山和黑水过着渔猎的生活。自13世纪蒙古崛起后,也成为他们的游牧胜地。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东北的一些地名中感受到他们的活动。东北地区满蒙地名何时产生,大多不为人知。但就其形成根源而言,多为猎人、牧羊人所玩。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根据地形、特征或对命名者的直观感受,以及对现场的第一次接触和那里发生的事情,来称呼各种物理地理实体或某个区域。长此以往,约定为地名。下面举几个例子:卡伦(满语是检查站的意思)、米沙(满语是沼泽的意思)、饮马河(由满语的伊尔门河演变而来,意为“王艳”,因河道狭窄,雨季洪水频繁而得名)、布海(火车通了后蒙古语命名为“乌海站”,后改为汉语“布海”)。另一种说“哈拉海”也叫“哈力海”,指荨麻)和胡氏(火车站的名字。位于德惠市,蒙古语意为“芦苇草”)。
?9.以自然地理特征和动植物命名的村落?这类地名的起源一般是在村庄建设之初。人们常常以熟悉的地理特征和居住地附近常见的动植物来称呼自己的村庄和村落。久而久之,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地名。
这样的地名比比皆是,比如前山、二道沟、潘嘉玲、大家沟、三岔路、杨树、五棵树、黄育圈等等。
10.以人名命名的村庄
?一般这类村落都是以建村之初本村的知名人士、最早在此定居的人或在本村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来命名。一般村子不多,但是村子的名字就暗示了对这些人的尊重。如赵婉仪屯、王希光等。
?11.以历史遗迹命名的村庄
?东北以历史遗迹命名的村落不多,有的从地名上很难知道它和某段历史有什么关系。如农安的万金塔,其地名源于辽代的基址,民间称之为“半塔”,后演变为“万金塔”。再比如,有些地名与清初东北修建的“柳条边关”有关,以维护“祖宗兴亡”。清朝时设置164侧台,守卫和维护侧墙。每个边站共3-4人,下辖150至20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侧平台附近发展成为一个村庄。后来,一些靠近侧台的地方便以侧台命名,如“五”、“六”、“九”等。
12.以公司命名的村庄
?在旧社会,这类村落一般都有当地有影响的商人,如龚升、悦来、万春等。这样的地名也成为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