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五百年后”这句话怎么说?

在这一节的最后,孟子接连为我们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成语,一个是“解决问题”,一个是“事半功倍”。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仍然经常使用这两个成语。孟子的话听起来就是这样。至于仁政的可行性,我在《梁王辉》里已经讲了很多,就不赘述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关于“机”的说法。“时机”这个东西,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感觉。我在《梁·王辉》中已经详细介绍了梁武帝。有人曾经用“天地都在一起工作,而英雄不自由”来评价梁武帝。这两首诗原是唐代诗人罗隐为评价诸葛亮而作。这是一种“机遇”的豪迈感——到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帮你,你绊倒时可以捡到一个钱包,但运气好的话,吃豆腐时可以把牙齿敲碎。其实,罗隐虽然写了这两首关于诸葛亮的诗,但大概也是在为自己惋惜——他自己一直是“英雄不自由”的。罗隐也是出了名的才子,但他科举总是不及格,非常落魄。讲一个关于他的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路过钟灵,遇到了一个十多年前的老熟人,一个叫云英的妓女。久别重逢,云英一看,这不就是十多年前的大牛罗茵吗?云英问:“十多年没见了。你为什么还在丁白?”罗茵心里好气。好吧,你对我穷,我就对你穷。现在我写一首诗:“钟灵醉十余年,云英又在掌中。我没出名也没结婚,所以可能不如人吧?”——这是臭文人的耻辱,意思是:我真的考了十几年没考上,真让人失望,可你做了十几年的妓女,怎么就没做个好人呢?哦,我们可能都一样,所以不要谈论任何人!抛开负面,罗隐确实写得一手好诗,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只是运气不好。他考了半辈子,没考上。所以他在念叨诸葛亮的时候,自然是羡慕别人“天地同力来之时”,然后又为自己后来的遭遇感到惋惜,所以“运送英雄不是免费的。”罗隐的《时来运转》和《运去运转》只停留在生活感受的层面上,《时来运转》和《运去运转》的意义可以远不止于此。其实不管是时间还是运气,好日子什么时候来,捏捏手指就能想明白。怎么算?我们看看讲故事的智囊专家,诸葛亮,刘伯温,徐茂公,他们都知道500年前和500年后。在聚会上遇到同姓的人,会套近乎,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人”。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都是“500年”,为什么不是800年或者1000年?后人说“五百年”是个好说法。其实这个“500年”真的是有出处的。这个“五百年”代表了一个历史循环,在《孟子》中可以找到。孟子后面的部分会详细讲,但是现在有迹象了:是时候讲统治世界很久的人了,所以不正常。你会明白这不是随便说说的。它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周期的,而且是500年一个周期。历史发展循环论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说法,其中涉及到在谈“梁”时反复强调的变化问题。历史的循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东西掺杂进来,比如五行八卦,最后玄机无可估量。一般人的心态是,越神秘的东西越容易相信,就像看医生的处方一样。如果你知道医生所有的话,医生写的东西你都能看懂,那么你就会怀疑医生的水平。孟子讲历史的循环,历史的沧桑,只是一种单纯的历史感悟,后来的人发展出了这种思想,极其玄妙。既然历史是有周期的,相应的,未来也可以通过这个周期来预测。正如《三国演义》所说,“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既说明了规律,又可以作为预测,相当可信。孟子此时后悔的其实是“如果分久了”,只是担心这个“合”的人还没有出现。这就是问题所在。这种预测是没有量化标准的。什么时候会“合”?一百年也是如此,三百年也是如此。而且,并不是100%需要“结合”。只能说“结合”的可能性似乎比“不结合”的可能性略大。中国人倾向于相信循环、周期、预测等概念,不像基督教文化认为历史是线性的,走向终点。与孟子同时代的邹衍对历史循环论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这对于后世的儒家学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没有头绪的说法越来越多,更多的思想流入民间,各种算命理论得到很大发展。算命先生上前找爷爷,甚至找大学者,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算命先生找到的伟大的儒家祖师爷是邵邵雍康杰,宋代理学大师,理学五祖之一,曾崇拜孔子。邵康节非常好学,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一种看似神秘的体系写出了《皇帝的经历》一书。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标题有一些印象。有一本书,被很多人推崇,广为流传,叫《被丢弃的四大纪律》,是明代一个叫袁了凡的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出来的。袁了凡说,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专家孔先生,死得像神一样,详细地批了他的命运,详细地说了他将来考试会有什么成就,官位会有多大,工资有多高。反正他把各种细节都计算的很具体。后来很神奇,预测没有一个是错的。读过《范四训》的人,应该对这段话印象深刻。孔先生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他“得到了邵的故事”。按照通行的说法,这个“邵子”就是邵康节,这个“姬帝”就是邵康节的“姬静皇帝史”。这个解释应该说是不错的。此外,邵康节在公众心目中确实是一个算命先生的形象。他精通易经,是很多算命先生的祖师爷。他的《黄姬静史》是一部集算命于一体的天书。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如果邵康节知道他被认为是一个算命师,他会非常生气。他是儒学大师,宋代理学五大家之一。学者们去庙里拜谒孔子。他们没有在北京天桥混。邵康节精通易经,这是真的,但儒家手中的易经不是算命先生。朱也通易经,也通的易学,也很推崇,但朱从来不算算命先生。《黄史》根本不是一本算命的书,甚至与算命一点关系也没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由邵康节按照自己的特殊体系编制的历史年表。现代历史学家在进行《周断代工程》以确定古史年代时,有时不得不参考此书。邵康节确实借助流言推断了历史周期,试图梳理出一个历史发展体系,但他未能准确解释过去,更未能准确预测未来。所以,民间传说中的和真实的的区别,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真实的诸葛亮的区别,民间传说中的黄石和真实的黄石的区别,类似于《诸葛亮申书》和诸葛亮真实作品的区别。不止如此,风水学中还有所谓的“三元九运”派,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对了,我们从题目中大致可以知道《黄史》这本书并不是算命的东西,我们只是要去回顾孟子提到的商朝最重要的一位圣贤——姬子。书名中的“黄基”是什么?读书不求解答容易被忽悠。这个“皇极”来自孟子经常引用的两部经典《尚书》。当时的商纣王暴虐到分不清好坏,就把孟子刚刚夸过的姬子关起来了。后来,伐周,灭商。他知道姬子是个圣人,就把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两年后,周武王来见姬子,问了一个让姬子尴尬的问题:“商朝为什么灭亡?”姬子自言自语道:“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姬子不想说他自己的丑闻是什么,周武王也不想强迫他,所以他转身问他帮助天堂里的人的方法。“上帝保护人民安全的方式——”姬子说,“有九条原则。”周武王迅速把历史学家叫了进来。“姬子老师将要做一个重要的演讲。给我写下来。”历史学家很快就记录下来了,这“九项原则”在文言文里叫“洪范九丑”,后来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经典(至于这些话是不是真的是姬子说的,真的不太确定)。姬子说:“当年,枪打水,神生气。如果不给他九原则,世界就乱了。后来枪打完了,儿子于接着治水,很成功。后来,他管理所有的人,非常勤奋。上帝高兴的时候,给了他九条原则。从此他有了治国之道,天下安定。”神女九大原则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告诉你,第五个原则叫做“建而用之帝杆”。你看,邵康节《帝极经世》中的“帝极”就是从这里来的。那么,什么是“皇极”?很简单,这是王者的规则。姬子对此有具体的解释,比如国王应该以身作则,为大臣们树立好榜样,大臣们不应该为了私利而结党,每个人都应该走正道而不是歪道,等等。至于这些法律,要广泛宣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黄基思想的热潮,让大臣们用黄基思想指导工作,甚至屠宰场也要宣称用黄基重要思想指导屠宰工作,等等。这是皇帝的杆子,这是姬子的统治原则。姬子的《洪范九域》真的有一个关于算命的域,第七条“智取解惑”,意思是有难题怎么办。每个人都可以猜测姬子来自商朝,龟甲是商朝最流行的占卜。那不就是甲骨文出现的时候吗?所以,当遇到难题时,我很自然地去占卜,而姬子继续谈论如何占卜等等。那么,如果邵康节写的真的是算命的书,那就应该叫《疑经录》,而不是《黄姬静史》。说一个源自《黄机》的词。大家都知道新皇帝的上台被称为“邓吉”。电视剧里不是常说“皇帝登极”吗?皇帝升上的这个“极”就是“黄济”,意思是皇帝接受了天赐的治国方略,受命于天。皇帝愿意接受这种“受命于天”的说辞,可以给自己的身份披上一层合法性的外衣。同样,开国君主也最愿意接受历史发展循环论,因为这意味着上一个循环结束,新的循环开始,说到底就是身份合法化。他们用这个东西在忽悠老百姓,但是很多人真的信了。这种从历史周期和人员周期中寻找规律的思路,就好比现在炒股的人用k线图做的所谓技术分析,其准确性就和抛硬币看利弊的概率一样。两千多年前,孟子以他对历史的简单认识,犯了一个简单的值得原谅的错误,但是直到现代社会,很多人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犯这样的错误,让人觉得有点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