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主观题(政治、历史、地理)的分数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了近几年高考政治大题的评分技巧,认为考生要想把高考政治大题做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过基础关,就是要熟练掌握政治科目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上的知识要详细、熟悉、熟悉。?
其次要通过水平测试,也就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解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最后要有一个好的技巧,就是根据政治非选择题中对应的题型,采取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和解释重大问题
解决具体化和解释题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决定”,即确定要用的观点和原则。第二步是“分”,即分解思路和原则。第三步是“筛选”,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是“链接”,即将保留的观点和原理与相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主要问题的原因与通关有关。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一个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解释它的影响和意义。回答原因测试题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紧扣问题的意思,联系教材的知识。分析得越透彻、越全面越好。同时也要分析能做到这一点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和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和“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有时候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3.处理重大问题的措施
解决措施测试题,首先要读题,确定答案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几个实施者的回答有几个角度;最后结合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来回答。
4.意义相关的大题冲关。
回答意义问题的第一步是明确你需要回答的是某个意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还是全部意义。第二步,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下一步做准备。第三步,回答,一般应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的原则:由小到大,先回答个人的意思,再正确回答集体的意思,最后回答国家的意思;由近及远,先答当前(眼前)意义,再答长远意义;由点及面,即从一个方面到许多方面,从一个层次到许多层次。
5.与启示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根据启发性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回答。第一步,阅读问题和背景材料,明确问题的方向和规定性,即问题要求回答什么启示。第二步,从材料和问题的关键信息来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解决好启发性问题的关键。第三步,紧接着第二步,分析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决好启蒙试题的立足点。
6.对重大问题的评价。
这类问题可以按照“判断立场(是什么)”——“说明理由(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做)”的解题思路来回答。?
第一步判断立场,即评价题目中的事物或观点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第二步,说明道理,即说明这样做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不这样做或持这种观点的危害。第三步,明确做法,即说明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应该做什么或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第二,历史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就必须找出大题答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结合历史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评分的启示。
1.审题能力不高,忽略了题中有限的单词?
在解题方面,首先要明确答题方向。经常会有一些同学因为不会这个而做错题。如“根据材料1,总结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及应用的关系”,有同学因为没有分两个阶段(19世纪前和19世纪后)解释科学与发明及应用的关系,所以没有理解“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及应用”、“关系”的答题要求。分数启示:挖掘问题的含义。首先要明确题干中一些词的意思,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题目的时限、内容和思考范围。一题多问,根据分数明确重点,确定各部分内容和时间分配。
我能看到,但我不能回答
有的同学知道自己被要求回答什么,却不知道结合什么知识来回答,导致回答困难。针对这种情况,(1)要透彻的分析题目,只有仔细的审题,才能正确的答题。高考综合文史往往设置一大段材料,要求你在有效时间内掌握主语、谓语、宾语,理解题目的考查点,否则就输了。(2)将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高考非选择题的内容大多取决于教材,教材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要尽可能将题目要求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找出试题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定位知识。(3)理清回答不同问题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背景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回答。考察原因的问题也可以这样回答,也可以分国内国外。比较题要搞清楚,比较点要分清。影响试题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3.不能利用话题和有效信息的关系来回答其他问题。
有些问题在提问前后有一定的关系。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做铺垫。比如“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就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在回答时注意前面问题的提问和结论(答案)。试题的材料大多围绕一个主题来设置。所以在回答综合题的时候,不要把材料分开,要充分利用前面的问答。
第三,地理文章
近年来,高考综合地理题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风格,以“信息呈现-信息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解题”为思路主线,新增考图和小切入点,重视理性思维、逻辑过程和解题考查。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特别是空间定位能力、有效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先说地理的五个方面。?
1.解读材料,科学审题?
读题干-读图名-读图例、注释、经纬度-分析地图-结合题干和图表-分析提问。?(1) stem,一般包括材料、数字、图表等。?
(2)审题,包括提问的角度、限制条件和知识范围。?
(3)题目不同,考查的重点不同。有的题目比较简单,题目的意思可以从关键词突破;有些题目的材料比较复杂,需要从材料的内容来把握题意;有时候只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判断准确;还有一些题目需要从问题中推断出来。高考题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审题时,要以题意为中心,联系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全面准确地阅读给定材料,把握题型方向和角度,揣摩命题意图和考试要求。?
2.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信息提取要完整:穷尽所有图形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尤其是图形材料要经过思维加工转化为文字信息。?
信息判读要准确:注意区域地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陆海等高线定位、地理地物定位等;从题干和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问题和疑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分析信息的重要性,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挖掘隐藏信息。?
利用信息活起来:利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分析问题,思维流畅迅速。?
3.答题技巧实现试题内容与预留知识的内在转化。
在试题内容和预留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对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和转化。大致的回答思路是: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精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区域关系)。它的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连续的思维链,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候因为主体条件隐蔽,层层竖起壁垒,没有明显的对错倾向,只能根据条件进行判断和推理。在此基础上,一定要理出头绪,综合考虑,综合分析,找出优势或制约因素。
善于传递知识,学以致用。教材中的案例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范本。所以,只有重视案例的迁移,灵活运用,才能赢得高考。比如澳洲的混合农业,可以联系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唐吉农业;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可以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措施;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以转移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新加坡的电子产业。内蒙古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移植”阿根廷发展畜牧业的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3)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4.答题和拟答案?
(1)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据问题来说明事情、讨论问题、做出正确回答。比如在以地域为信息载体的题目中要牢牢把握地域环境的特点,慎用偏离地域环境特点的词语。(2)回答问题要有大局观,知道从哪些方面、哪些层面来回答,根据要点和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哪些要点需要重点分析,哪些要点可以简要阐述。(3)答题时注意辩证分析,如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弊)、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等等。?
写下答案
答案的表达要规范合理,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尤其是关键词),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论文要整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