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寨卡拉村——探访鸟笼之乡
丹寨县卡拉村是贵州省鸟笼编织艺术之乡。
这里的村民都是搞编鸟笼的,手艺编了四百多年了。是全县最有特色的民族村,也是富裕村之一。全村都是苗族。
在接近这个村庄之前,你可以远远地看到一个大鸟笼站在山上。道路两旁的路灯是鸟笼形的,处处散发着浓浓的鸟笼文化信息。
就连路边的栅栏上也刻着苗族人编织的鸟笼图案,栩栩如生。
在卡拉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农家餐馆。
有人说,在卡拉村,看斗鸡和吃斗鸡一样不可或缺。斗鸡有这么好吃吗?而且价格有点贵。但是你看看下面,就知道为什么值得了。
寻找斗鸡的痕迹。在路边看到这个,应该是斗鸡。
事实上,是打错了。如果你一直打到头发掉光,那才是真正的斗鸡。人们工作这么辛苦,所以提高市场上的肉价是对的。
现在我们在卡拉村,让我们看看房子。青壮年一般都出去干农活,不会整天围着鸟笼转。
然后走进房屋集中的地方,你会发现村子很安静,很少遇见人。
如果你来的正是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卡拉村苗族的芒管芦笙艺术节。这是卡拉村民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说到芦笙,就不得不提鸟笼。虽然两种原料都是竹子,但如果说芦笙承载了苗族的精神文化,鸟笼则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据统计,该村151农户中,125从事鸟笼制造业,年产鸟笼65438+万只。
卡拉村的鸟笼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一个成年工人一天只能做十几个鸟笼。然后有人来买。
卡拉村周围的竹林成了鸟笼的首选。一般选择竹尖平直、无病虫害的竹子,除3-5月竹笋生长期外,其他时间均可收获。
卡拉鸟笼应该是竹子和茭白做的。
毛竹比较硬,主要用来做笼子。本地人称之为笼箍,竹节为上品。一根毛竹大概可以做十个鸟笼的笼子。
斑竹柔韧性好,主要用于制作笼丝。最小竹节不应小于35厘米。
绿皮的竹子,不管是毛竹还是毛竹,都比黄皮的更结实耐用。由于在选材上采用当地优质材料,卡拉鸟笼具有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
选好合适的材料后,用刀将竹子折断。这个过程强调稳定性和准确性。将竹子切片,制成笼箍和笼丝。竹子折断后,需要将制作笼丝的竹子放入大锅中蒸煮除湿。
经过蒸煮后,竹子材料会变得更加柔韧,不易受昆虫的影响。这是鸟笼生产所有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温度的控制需要非常精确。太高的话,竹丝会很脆,容易断。温度过低,除湿防蛀都无法实现。
为了保持鸟笼坚固耐用,卡拉村的村民会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一些当地草药,配方保密。
除了普通的鸟笼,还有特别精致的鸟笼:笼体多为圆形,顶部镶嵌木质或水晶玻璃制成的圆珠,锑或铜制成的弧形钩串联成单珠链钩或双珠链钩。
笼门左右两侧的竹檩条上刻有龙戏珠、龙戏凤、狮子狂舞或鲲鹏展翅等图案,部分笼门上的横檩条上还刻有洋洋得意、冯丹朝阳等造型。
笼底圈外侧多刻有“龙凤吉祥”、“吉祥如意”等字样,有的还刻有上游龙飞凤地图,栩栩如生。
笼子里有一根立竿,有的立竿上还刻着双龙抢宝或与两只狮子共舞的画面。靠近笼子的立杆两端顶端挂着一个颜色各异的精美瓷杯。在笼子外面,系上当地生产的蜡染手帕或刺绣手帕。
如今,卡拉村的苗族同胞利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创办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香港,台湾省,新加坡,日本,欧洲和美洲。鸟笼生产收入成为卡拉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