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当阳武则天早年秘史

导读: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入宫前随父驻守荆州五年。在当阳玉泉寺结下佛缘,一生拜佛。武则天悍然向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发起致命一击,夺得皇帝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众生平等”、“男女平权”的观念和早年读佛经种下的一颗来自“天意”的种子。

当阳县城从莲花岩西迁至渔阳城后的第八年(631),当阳迎来了新的大都督武士彟。这一不同寻常的人事变动,为中国历史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伏笔在几十年后开始逐渐显现。在此之前,只是历史长河中涌动的一股暗流。现在,它的使命是冬眠,发酵,积蓄力量。谁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这股暗流会冲破无尽的黑暗,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滔天巨浪。

这一年,唐朝合并了都督府,保留了扬州、益州、荆州、并州四个都督府。武士彟是唐朝的开国元勋,获得过唐高祖、唐太宗和李世民的称号。随着他以前的利州(今四川广元)并入益州,武士彟被调到荆州府任大都督,掌管鄂、粤、桂、云贵一带的军事武装,一跃进入唐朝高级士绅的行列,成为一名有权有势的政府官员。陪同他到荆州的是他的妻子和三个女儿。武则天是二女儿。在三个女儿中,武则天的外貌和心性都是出类拔萃的,让人刮目相看。这一年,武则天刚满七岁。

整个唐朝,无论是原来的南郡,还是后来的荆州总督,以及后来的我们的荆南时间,政府都设在江陵府荆州城。当阳一直隶属于江陵府。在荆州这个古九州称号的耀眼光环下,唐代的当阳似乎黯然失色,似乎只是荆州城西北的一座大山。还好,这山上有座庙叫玉泉寺。许多文献记载的智者、他的政党、沈绣、弘景在当阳玉泉寺的修行和传教,都称之为荆州当阳山。

荆州城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有长安城的气势,远非利州古城可比。登上荆州塔,放眼望去,两湖平原,鄂西群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在利州,更是直奔主题。外面的精彩世界和广阔世界都被大山挡住了。武则天在荆州的新生活,是从登上荆州塔那一刻开始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像画卷一样在这个女孩面前慢慢展开。

武则天早年在南方荆州的生活经历,文献上没有记载,或者说历代史家选择性地遗忘了这段历史。《新唐书》和《旧唐书》只提到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14岁入宫。《子同治鉴》记载得有点详细:“十一月,辛卯,商兴淮州;丙午,归洛阳宫。”于是,荆州刺史的女儿武士彟十四岁。她听说了自己的美貌,作为人才被召入后宫。这个“商”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但这个记载并不代表武则天早年在荆州有过难忘的经历。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传奇皇后,后人对她的关注热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

近几十年来,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和文学界都开始正视这段历史。在白寿彝先生编撰的《中国通史》中,武则天从其父抵荆州到其父死于任上,至少在荆州居住了五年。五年可以有很多故事。武则天一生崇佛,肆无忌惮地向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发起致命一击,以帝王之尊自居。如果单纯归因于他母亲的影响,恐怕太单薄了。武则天在荆州的五年生活不会空白,一定发生了什么。

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名叫斯坦的英国探险家来到中国甘肃敦煌寻找丢失的文物。探险家没有发现遗迹,却意外发现了一本古书;武则天登基后出版的《大云经》。这部伟大的《云经》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武则天登上帝位后之所以要出版这部佛经,是因为它记载了佛陀的一个预言,一个被选中的女儿将成为皇后。在武则天看来,佛的旨意就是神的旨意。她凭天意登上了王位。大学者王国维、陈寅恪在研究《大云经》抄本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武则天所刊《大云经》与北凉时期所译《大方大云经》几乎一模一样。这一发现洗清了武则天几千年的冤屈。《旧唐书》和其他历史书籍中关于武则天伪造《大云经》和声称他假借佛教符号登上皇帝宝座的记载是不真实的。更重要的是,《大云经》这本书里的一句话,让武则天早年在荆州的经历逐渐浮出水面,也让我们走向了历史的隐秘腹地。

《大云经》中的这句话是:“福成玉皇大帝年轻时被降服。”“玉帝”,也就是武则天,“被降服”,也就是她已经出家了。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以尼姑的身份进入长安甘业寺。贞观二十三年,她二十六岁。显然,钟书的“童年”并不是指他在甘叶寺的两年。武则天跟随父亲在利州时,还是一个懵懂不懂,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她的父母不能也不忍心让她为尼泊尔进佛寺。这个“童年”应该是指武则天在荆州的五年。

由于智者大师的宣讲,唐代的荆州已经是南方的佛教重镇,其道场玉泉寺更是作为北方的都城而闻名遐迩。荆州城内有长沙庙、皇帝庙、铁女庙,但太吵、太小家子气,不利于修行道教,更不吸引僧人和大德。有名有势的寺庙总是建在深山里。而当阳山玉泉寺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更重要的是,玉泉寺和武则天的母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杨家的荣华富贵远非武林所能比拟。杨的家族是隋朝皇室的杨姓家族,他的父亲是隋朝宗室的重要大臣,曾任工部大臣。杨雄叔叔与高莹、于庆泽、苏伟一起被称为“朝鲜四大臣”。隋朝佛教立国的原因很多,但隋文帝的早期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隋文帝出生在通州(今陕西渭南)的一座佛寺里,自小住在寺里。他在寺里被尼姑养大,直到13岁才离开寺庙。隋文帝也有“那罗延”之称,意思是金刚不坏之身。听惯了寺庙钟声的隋文帝,自然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第一个施政就是复兴佛教。黄凯元年(581),隋文帝上书天下:“出家为僧。还是让计价器买单,创造人像。”在京师和并州、襄州、洛州等其他大都市,所有经书都是由官员书写,放在庙里,而不放在秘阁里。"

玉泉寺,原名富川山寺,为南朝梁旋帝所赠。智者大师到来后,通过布施进行了修缮,已经破败不堪的玉泉寺开始有了庄严肃穆的气氛。不顾贤明大师曾是前朝旧臣的嫌疑,隋文帝乐见他在荆州阳山弘法,在南方播下天台宗的种子。在隋文帝看来,梁帝宣帝赐名的寺名福船山是不吉利的,与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相悖,故命名为玉泉寺。可以说玉泉寺有点类似隋朝皇室的家庙。

隋朝杨迪皇帝杨光虽然杀父弑君,在历史上以荒淫暴虐臭名昭著,但在佛教面前却表现出极其脆弱柔软的一面,令人肃然起敬。杨光肃与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关系密切,常自称智者大师弟子。“智者大师”的称号是早年在扬州做晋王时封的,天台山的国会寺也是遵照智者大师的遗愿而建的。佛法无边,可以包容文帝和杨迪的许多罪恶,也可以洗刷他们的许多罪恶。我们很难想象我的父亲杨达一边读佛经,一边镇压朝鲜。如果从佛教和儒家的角度来评价,杨光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种种迹象表明,隋朝皇室成员都是佛教信徒和天台宗的忠实信徒。杀戮与赎罪,征服之声与佛号之声似乎在整个隋朝和谐共存。这就是让我们觉得奇怪的隋朝。也许文明的进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历史过程。

作为天台宗的忠实信徒,这座由隋文帝命名的南殿,武则天的母亲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荆州阳光下的玉泉寺是我心中的圣地。荆州之行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兴奋。我丈夫走遍了大半个唐朝,就是为了看玉泉寺的美景。这一时期的玉泉寺如日中天,高僧云集,各种竞赛表演,信众众多。比起荆州城的长沙庙、皇帝庙、铁女庙、利州的普泽寺,简直是云泥之别。再说玉泉寺和荆州城也就一箭之遥,照看起来也方便,来回也不麻烦。玉泉寺对于尼泊尔来说,无疑是武则天入寺的最佳选择。当然,武则天以尼泊尔的身份进入玉泉寺,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从武则天登基后玉泉寺发生的事情来看,《大运经》这句话隐藏的历史很可能是真的。武则天为尼泊尔进长安甘叶寺,这应该是她第二次为尼泊尔。

自古以来,荆州城居民就有早春祭拜玉泉山、鸣凤山的习俗,当阳远安称之为荆州香客。和往年一样,春节刚过,浩浩荡荡的朝圣队伍就出发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支朝圣队伍有一位女士和她的三个女儿,还有总督府的警卫。朝圣者都知道,这是总督夫人。到了渔阳港,他们上岸,在当阳县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向玉泉寺进发。

崎岖的山路上,玉泉寺拜佛许愿的村民络绎不绝,让年幼的武则天震惊不已。她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看着这些与他们同行的村民。母亲告诉她,这些人是在玉泉寺许愿祈求平安的香客。此时的武则天,和她的眼睛一样清澈,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武则天不是生来就有当皇帝的野心,也不是生来就有佛。佛缘还在玉泉寺门口等着她。

对于玉泉寺的僧人来说,他们不仅是尊贵的客人,更是恩人。对我来说,玉泉寺是天台宗的祖庭,是她祖上命名的寺庙,是她心中的圣地。她不敢把自己当贵客或恩人,只是害怕,举行了拜见弟子仪式。此时的玉泉寺,智者大师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玉泉山郁郁葱葱。庄严的大雄宝殿,悠远祥和的诵经声,漫溢的溪水,众多修行者忙碌的身影,让年轻的武则天一下子爱上了这座让她倍感亲切的殿堂。

事实上,当这个团队刚刚到达张炬平原时,他们已经看到了玉泉山,它看起来像一艘船的背面。很清楚,那座山脚下就是玉泉寺,寺内盛开着美丽的荷花。武则天更加惊讶和奇怪。踏入玉泉寺大门,便是武则天与佛结缘的开始。武则天要达到功德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武则天在玉泉寺修行可能不是自愿的,而是她父母的主意。武则天做梦也没想到会成佛。她只是对佛陀很好奇。杨对这个二女儿的要求也不高。在玉泉寺的僧人看来,这个大都督的女儿有佛心就够了。武则天在玉泉寺学习的应该是天台宗。有着一双明亮眼睛的武则天,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放在经书上,而是放在了僧侣的日常生活和络绎不绝的信徒身上。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理论对她来说太深奥太玄妙了。武则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放下,把自己不理解不喜欢的放在一边。只有感动她的教诲,才能吸引她明亮的眼睛。

武士彟抵荆州的第二年,即贞观六年(632年),两湖平原发生旱灾。干旱和饥饿往往是孪生兄弟,容易导致内乱。武士彟十分焦虑,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在妻子的劝说下,武士彟去了荆州市的长沙庙,跪下来拜见阿育王的雕像,祈求七天降雨。第八天,一场静悄悄的危机在大雨中化解。杨告诉二女儿武则天,这就是佛的力量。这件事让武则天开始改变自己对修行漫不经心的态度。她开始注意了。

在佛教的观念里,所有的生物物种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没有区别。可以说,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佛教的视野更为广阔,并不局限于人类自身。佛教首先呈现给武则天的全新世界,不可能是一个高僧多德的形象。如果说弘景看到的是“教观兼备之美”,星占学和辩证思维,以及沈绣看到的对佛教的逐渐开悟,那么武则天看到的则是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缘,人人皆可成佛。众生平等,就是男女平等。武则天作为一个女孩子,刚入佛门就能看到这个奇妙的世界,已经足够了。武则天开始流浪人间。

武则天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与弘景、其党、沈绣的执着不同,武则天对这个世界着迷,但她往往能迅速抽身,与现实世界快速切换。武则天在实践中的超脱,让她很容易比较两个世界。在她看来,佛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如此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似乎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不是注定的。武则天作为隋朝皇族的后代,大都督的女儿,对男权社会还是要仰视和跪拜的。这是女人的宿命。武则天开始质疑这种命运。但在佛的世界里,她只要抬头就行了。

武则天对佛的深情,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建立在感恩之上的。当然,佛教所谓众生平等是指因果律面前众生平等。众生平等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其实佛教弟子也是有身份等级的。武则天花了无数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佛教讲究生死。而儒家只关注生命,刻意回避死亡,这才是人的终极关怀。不注重灵魂救赎的理论,注定不可能深入人心。佛教弥补了儒家的这个缺点。佛让你许愿,给你注入动力。儒家只教你怎么做,却不能给你一个为之努力的愿景。儒家思想很难打动生活在苦难中的底层民众,因为遵守现有秩序无法改变他们多灾多难的命运。而佛教,则为受苦的人,点亮了一盏去彼岸的明灯。事实上,千百年来,只有身居高位、拥有既得利益的人才接受和维护儒家思想。这也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武则天对佛教的执着,应该也与此有关。多年后,武则天终于明白了通往玉泉寺的山路上许多香客的表情。

武则天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见过弘景这样美丽的般若之花。对于一个善于抓住人心,在名利场中求生存的人来说,是不可能达到鸿景境界的。与其说她信佛,不如说她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不可分割的缘分。武则天只能算是佛教的准信徒。

天有不测风云。贞观九年(635年),首都长安传来唐高祖李渊去世的消息,这让这位患有哮喘病的勇士悲痛万分,加重了病情。他没能熬过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最后死在了荆州城。武则天在荆州的好日子到头了。次年春,武则天和母亲陪同武士范的灵枢,依依不舍地离开荆州,回到武士范的故乡文县(今山西吕梁文水县)。

在荆州的五年生活,只是武则天传奇人生的开始。武则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还需要经历很多从大喜到大悲,从大悲到大喜的循环。

武则天在这之后的经历众所周知。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侍女。从此,她被赋予了一个名字,叫做“媚娘”。事实上,入宫并没有给武则天带来多少惊喜。不入宫,不知民之险恶。在众多嫔妃和女儿中,武则天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女人的悲哀和卑微,以及男权世界的强大和严酷。想要在皇宫这个最大的名利场生存,不仅要谨慎,更需要规划。她需要不断揣摩唐太宗的心思和喜好,时刻提防身边同僚的言行。当她难过的时候,她试着微笑;当她高兴的时候,她应该假装悲伤。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她带来香消玉殒的结局。武则天对人心和人性的控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残酷的现实所迫。这期间,惶惶不可终日的武则天怀念荆州的生活,迷恋玉泉寺呈现给她的神奇世界。但是,这种生活再也不会发生了,武则天也回不到过去了。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永远离开了他一手建立的大唐江山,武则天只能在干叶寺出家当尼姑。如果不出意外,她将带着蓝灯在这里度过余生。然而,事故还是发生了。在甘叶寺,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相遇并一见钟情。唐朝的历史没有被改写,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在武则天看来,她和李治的相识和相爱,不是偶然,而是佛祖的意志和力量。她想起了父母在荆州长沙寺祈雨的场景,又一次感受到了玉泉寺佛像的庄严。

两年后,武则天以“昭仪”的身份第二次入宫。三十三岁时,她被封为女王。由于唐高宗患病,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加“和”,与高宗并称“和”,参与朝政。无论是昭仪、皇后还是天后,武则天都认为这是天命,是佛的旨意,所以能有所节制,顺其自然,没有任何历史文献和传闻说她的野心在膨胀。最大的变化是,她原本需要仰视的男权社会,现在可以仰视了。在武则天看来,佛教所描述的众生平等,人人都能成佛的理想状态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只要功德圆满,就能成为现实。在玉泉寺修行时,她梦想有一天能登上玉泉山的山顶,那是最接近神秘世界的地方。现在,她认为她做到了。

的确,站在玉泉山顶上比站在荆州塔上视野更开阔,看到的山一下子变小了。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当了六年的皇太后。以前动不了的男权社会,在她眼里开始变得千疮百孔,脆弱不堪。终于,她可以俯视她不得不俯首称臣的怪物了。她挑战男权社会的精神力量来自佛教。《大云经》颁布后的第二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改名为袁天才,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天赐”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佛的意志和力量。

武则天称帝后,改变了皇帝“道先于佛”的顺序,用诏书告诉世人:佛在先,道在后,周以佛立,国以佛治。这既是政治需要,也是武则天的个人偏好。武则天时期,佛教兴盛,全民信佛。唐朝的土地是佛教国家,是佛教之地。从周武帝废佛,到隋文帝兴佛,唐力提倡道教,再到武则天的后佛,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大循环。

能在现实与佛教之间自由切换的武则天,大胆改革吏治,重用有能力的大臣,鼓励种田种桑,创造了殿试、武举、试官制度,使国家更加强大,使唐朝焕然一新。就政绩而言,武则天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圣人。

即便如此,近千年来,男团一直牵挂着武则天,不肯原谅她。这也注定了几千年来男权社会不可能对武则天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事实上,武则天对男权社会的惋惜所引起的波澜至今并不顺利。客观来说,武则天登基,改大唐为武周,并没有造成流血事件。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权更迭相比,它的代价是最低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她在金禧堂坐了二十一年,唐朝的山川完好无损,丝毫不逊于“贞观之治”。后来,武则天听从了张建志的建议,回到了唐力。她沉着冷静,为盛世新世纪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唐朝延续了接下来的290年。男团该放手了。

在武则天治国的日子里,佛教和宫门是相通的。在这条从佛门到宫门的幽路上,我们不难闻到来自南方荆州的湿热气息。

武则天用了两个荆州人做画像:一个是张建志,一个是岑昌谦。张建志大器晚成。六十四岁时,他在法庭的审判中脱颖而出。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和封阁舍人的官员。后来得罪武则天,被贬京师,先后任河州、荆州二州。但是,在迪的推荐下,武则天既往不咎,仍然起用这个向导。张建志后来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岑昌谦是唐太宗宰相岑文本的侄子。岑文本和岑昌谦都是荆州江陵人。岑昌谦当了宰相,权力仅次于武则天的侄子武程思,排在武则天和武程思之后。当然,这些可能只是历史的巧合。

武则天时期,应召入宫的僧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高僧大德,尤其是来自荆州玉泉寺,文献中记载为沈绣、弘景、文岗、普济、张安、道肃、惠珍。武则天对沈绣的特殊礼遇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九世元年(700年),武则天命天官郎中专前往荆州玉泉寺,邀请沈绣进京。大足元年(701),沈绣抵达东京洛阳,武则天“向万乘之尊鞠躬,以跪礼迎之”,群臣学者无不俯首称臣。此后,武则天经常召沈绣入宫“不时提问”。沈绣道场的所有需求都由朝廷提供,非常丰富。为了表彰沈绣的功绩,武则天下令在当阳修建了杜门寺,在沈绣的家乡河南修建了鸿鹄寺。武则天对本尊的尊敬显然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此时高高在上的武则天,已经不需要看别人脸色了。

义丰二年(676年),武则天为了给唐高宗祈福,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佛塔,每座佛塔赐舍利49件。这一年,在洛阳传教的弘景赵峰带着武则天亲自赏赐的舍利子回到玉泉寺,建了一座砖塔供朝拜。这座砖塔叫如来佛塔。北宋嘉祐六年(1061),砖塔改为铁塔,并改名为冷金塔,俗称玉泉塔。塔上有题词:弟子郝“铸铁七万六千六百斤于景德玉泉寺,铸佛牙舍利塔十三级。”佛牙舍利是稀有至高无上的,在佛教信徒心中非常重要。如果这个碑文是真的,那么武则天亲手送给玉泉寺的不仅仅是舍利子,还有更珍贵的佛牙舍利。由于地宫被洗劫一空,塔上铭文的真实性无法确认。但无论如何,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是受到尊重的。不是所有的修道院都能建塔。至少在南方的荆楚,只有玉泉寺有这种独特的体验。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卧病两个月的武则天在宫仙居殿赦免了王皇后、、褚遂良,怀抱华严经,缓缓闭目,享年82岁。或许,在弥留之际,武则天突然顿悟,真的看到了盛开的莲花。

关于作者:

郭,1982,7月毕业于宜昌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教育、新闻、政治研究等工作。现在在当阳市政协工作。有专著《看不见的南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