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分子的研究历史
星际分子的研究最初是由从事天体化学研究的天文学家进行的。天体化学主要研究星际和星周分子的形成和行为,从而探索行星的演化规律。第一类星际分子CH是Swings和Rosenfeld在1937年根据光谱分析推导出来的。20多年后,由于缺乏观测手段,科学家只鉴定出两种星际分子,CN和CH+。由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这种缓慢的进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到改善。
自1963年射电天文学成功探测星际分子以来,星际分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最近十年,在星际空间和邻近的河外星系中发现了许多种类的分子。到1979年底,已经鉴定了50多种星际分子,到2004年,已经鉴定了130多种。每个分子往往有几个甚至上百个来源,分布在星际空间中物理条件不同的各个区域,如银河系中心、电离氢区和中性氢区、星周物质、暗星云、超新星遗迹和红外恒星附近等。有些分子(比如一氧化碳)分布很广,可以用来研究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旋臂结构。但是有些分子只能在非常致密的星云中找到。著名的猎户座A星云,位于电离氢区域,是最详细的分子源之一,从中发现了许多分子。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和人马座B2是更丰富的分子源,几乎所有已发现的星际分子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星际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化学演化不是很清楚,有一些说法是电离的原子(分子)碰撞,借助气体云中的尘埃粒子形成的。了解许多分子特别是有机分子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地球生命起源的关系,是天文学的一个新分支——星际化学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