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民间体育、古语古文字、各类古迹)

1,通戏

铜戏是南通的地方剧种。原本是男生剧,源于Shangboy。所谓“童子巫”,就是民间职业巫师。起源于楚越的巫师,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代巫师的另一个分支——南通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桐梓抛弃了崇拜神灵、驱鬼的迷信内容,用说唱形式表演现代戏,推陈出新,逐渐转化为一般戏剧,在编舞、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南通桐梓不仅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2.南通冬子协会

从前,南桐郊区秋收后,总会有一个“东子会”,又称“汤唯会”,由汤唯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他选择在月中旬看太阳,并邀请东子表演,借助“天灯”寻求快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子会”的习俗不复存在,东子也成为了一名戏剧艺术家。?

3.海安花鼓

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于江淮之地。经过海安一代代人民文学工作者的几番发掘整理,不断揉入时代精神,刻意进行艺术创新。1978参加江苏以“春天花鼓”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会,1987参加北京以“花鼓情”为主题的演出,1998参加“春节”。

4.海门民歌

主要分布在海门及启东、通州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延伸至苏北的一支。1955发展成舞台剧。

海门民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民歌,多由农民在工作期间或工作之余创作演唱。歌词分四句、六句或八句,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另一种是叙事性民歌,歌词有几十首或几百首,故事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思想感情丰富。

5.桐东号子

铜东号子是铜东地区人民用劳动的节奏创作并演唱的口头音乐。作为桐东民歌的代表形式,被列入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底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二甲镇、四甲镇、鱼洞镇、吕四岗镇为代表区域。

6.2月2日

阴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的习俗。俗话说“二月二,家家带女儿,不带则穷。如果他们的女儿不是为了烂腿来的,他们的女婿也不会允许他们作为肉龟来的。”尹富家带着女儿办丰盛的家宴,就算家境贫寒也要象征性的喝一杯,没有亲生女儿的还要请一个“干女儿”。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7.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俗称正月上半月。旧时南通,正月十三点灯,正月十八熄灯。有“十三四个神看灯,十五六个人看灯,十七八个鬼看灯”之说,有“放灯放灯”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