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传教士罗明鉴和利玛窦是第一批翻译《论语》的西方人。()
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西方汉学是法国人创立的”。法国汉学形成较早,在世界汉学中地位较高。《论语》的翻译和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目前,关于《论语》在法国影响的研究很少。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论语》的翻译为线索,梳理了《论语》在法国的翻译和传播过程,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探讨了未来儒家思想在法国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以期为后世法国的《论语》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19世纪前,法国传教士传播了《论语》。
法国对《论语》的最初认识与中法思想交流史起源于同一时代。中法之间的思想交流始于公元17世纪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明清时期,大约有800名耶稣会士从欧洲被派往中国。这些传教士是传播中国思想的先驱,他们的贡献之一就是翻译中国的经典。
顾武指出,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论语》是最早的西文版本,中世纪哲学家孔子的拉丁文版本用拉丁文解释了中国人的智慧。这本书的编者是耶稣会士白英礼、尹丰泽、恩里克、卢日满和傅宗申。这本书基本上是《论语》的全译本,是在利玛窦《译文选》的基础上研究修改,最后由白英礼等五人编纂而成。
这本书在欧洲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国思想文化的浪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哲学家孔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687年,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了《大学》、《中庸》和《论语》的拉丁文译本。1688年,法国作家西蒙·富歇发表了一封关于孔子道德观的信,让·德·拉·布查纳出版的法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对《论语》的处理有点拖泥带水,只能算是利玛窦拉丁文版的提纲。
1711年,布拉格大学出版了比利时传教士弗朗索瓦诺尔的六种中国典籍,其中包括《论语》的拉丁文译本,后来又翻译成法文,于1784至1786年在巴黎出版。所以《论语》早期传到法国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先翻译成拉丁文,再翻译成法文,这也算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