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的教学参考

第一,整体把握

1.感知老人的英雄性格。

老人的英雄品格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主义和抗日热情,以及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这位老人将近六十岁了。"他瘦得像一只没有多少肉的老鱼鹰."。按说他应该在大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他出没于芦苇塘,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英雄交警。“那张焦黑的脸,短短的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双深陷的眼睛特别明亮”,这是一个老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如此之高,“你可以依靠我做任何事情”是他的豪言壮语。他愿意为民族抗战鞠躬尽瘁,充满信心。他出奇地勇敢。他里里外外奔波,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底下进进出出。他“像个无辜的人”,心情闲适,“编些让自己开心,让别人开心的事”。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性”,更是因为他英勇无畏,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这位老人得以突破敌人的封锁,并在汤唯队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位老人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强烈的爱恨情仇中。他对故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是那么的深情,对日寇充满了仇恨。老人这么爱自己的两个孩子,是对同胞的亲情。他对大令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明天我要让他们十个人都流点血。”他深情地爱着他们,恨得咬牙切齿,要魔鬼用十倍的鲜血偿还血债。在老人心中,我们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

老人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分自信和自尊上。他自信满满,这次女孩受伤,他觉得“惭愧”“惭愧”。这种骄傲中蕴含着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苛刻,偶尔也会犯错。他很痛苦,以至于感到羞愧。

老人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老头用竹竿打了十几个鬼子的头,这是一招。他在枯木桩子上绑上锋利的钩子,在船头放上一大捆鲜莲,把鬼子引诱到枯木桩子的水域,让钩子咬住鬼子,使他动弹不得,他被打了,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成了困兽。

2.再往深了说,我们可以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英勇的。

这部小说主要是关于一个老英雄的,它也向我们展示了英雄和青少年的特征,并让我们想起了在汤唯坚持抗战的队伍。从汤唯的歌声中,我们可以想象他们不畏艰难,英勇乐观,斗志昂扬。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在动。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描述独特的人物和环境。

这部小说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很有特色。人物形象生动传奇性强。比如文章开头先写险恶的环境,再写老人的表现。文章最后把老人的决心写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大话”,然后又写出了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性格,诡异的剧情,传奇的趣味。

对环境的描写富有诗意,充满水乡风味,典雅隽永。

阅读全文,复述故事,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敌人密切注视着汤唯。然而,“每天傍晚,汤唯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这首响亮的歌唤起你什么联想和想象?你能想到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战歌吗?

2.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题要求通过解读和复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第一题是抓住一个句子,展开想象和联想,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二个小问题抓住了老人思想性格的核心,具体分析。本课题包括阅读训练、口语训练、内容讨论、想象和联想训练。

1.提示:你可以通过唱歌来想象士兵的心情以及士兵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就是有老英雄不断送来生活用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充足的补给。士兵们坚强而自信。晚上休息时,士兵们大声唱歌。唱歌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战歌,可以回忆一下课内外读过的文学作品,答案并不一致。

2.老人“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贯穿全文。他对汤唯的负责同志说:“你们什么事都靠我,我什么事都靠我供水和一切保险的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过分自信和自尊”。

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是很危险的,而老人“每天晚上,在被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无辜的人,按照早出晚归打鱼撒网的悠闲心情撑着船,编出让自己开心也让别人开心的事情”,充分显示了他的“过度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去芦苇塘。老人认为没什么不对。让我们好好睡一觉。小女孩洗了脸,老人让她洗。日本汽船的探照灯来的时候,他还“不怕”,以为“看不见我们”。他仍然“不怕”日军的射击机枪,认为“他打不到我们”。我们不得不说他有点粗心,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姑娘受伤了,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看到部队,他感到羞辱和尴尬。他太自尊了。

老人发狠,要为大姑娘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保证。他把魔鬼玩弄于股掌之间,引诱魔鬼上钩,举起扁担,狠狠打魔鬼的头,使他讨回了血债,找回了自尊。这一英雄行为表明他总是非常自信和自尊。

“过度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不仅表示非常自信和自尊,也表示过于自信和自尊。全文的情节,老英雄的一切功过,都由此而生。文中有一段话很精彩地描述了老人因为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后悔、内疚、自责的心情。请找出这段文字,仔细欣赏,然后写出第二天二玲目睹老人英勇行为时的心理活动。本课题引导学生阅读两个片段,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在阅读中拓展想象力。

描述老人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如离弦之箭,射穿老人的心。他无法解释:跨越了多少河海,为什么这次没有完成任务?我没有孩子,这两个孩子多可爱啊!平日里夸夸其谈,这次和一个挂花的人进去了。我怎么开口说话?这张老面孔!”这位老人非常自信和自尊,他有很强的责任感。他认为只有100%完成任务,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姑娘痛苦的呻吟,听着小姑娘的话,老人痛苦至极,“一声声如离弦之箭,射穿老人的心。”他为大姑娘受伤流血而自责。他极度悲伤和内疚。他太爱这两个孩子了,孩子受伤流血,他的心也受伤流血。他强烈自责。他觉得他对部队的承诺是空洞的。他觉得自己的错误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耻辱,让自己无地自容,没脸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感到羞愧。

二玲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她认为那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不是一句空话。她真的瞧不起这位老同志。虽然他这么老了,但他真的是一个老英雄!看看他。面对十几个魔鬼,他无所畏惧。没想到他足智多谋,在弓上放了一大捆莲花,剥了莲花吃,在诱惑魔鬼。他的航海技术令人惊叹,就像是在牵着魔鬼的鼻子走。魔鬼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怎么会冒出一股血?老同志做之前魔鬼是怎么流血的?水下一定有某种机制。他真了不起。原来他真的有他的本事。没有枪,一个人可以对付十几个鬼子,鬼子只有挨打,没有还手之力。老英雄打得好,打得狠!告诉他们打破他们的头大令的报复已经报了。回去告诉大龄,让她知道这个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康复,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文中有许多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之夜...像一片芦苇叶,向东南方向去”和“弯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空”。找出来写下来,仔细欣赏,再写几句描述家乡风光的话。本课题研究景物描写。孙犁对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如果你提炼出来,仔细琢磨,就能体会到这种描述的高明之处,提高自己的描述能力。

①夜间,敌人从炮塔的小窗里出来。

(2)在晴朗多风的夜晚,如果人们的眼睛更锐利,就能看到一艘船从芦苇塘里出来,像湖中的芦苇叶一样向东南方向驶去。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空上。

(4)月亮落山了,后半夜芦苇塘里有些沙沙的风。

第二天中午,天气非常闷热。一轮红日那天,水面上飘了一层烟。

湖里没有人影,只有一群白色的丝绸般的水鸟,它们也远离魔鬼向北飞去,落在大荷叶下乘凉。

这里的水平如镜,蓝天清澈,细长的水草轻轻漂浮在水底。

在那里,新鲜的芦苇花,展开的紫色天鹅绒,在风中飘荡。

教学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欣赏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点是传奇。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揣摩文笔,只有抓住这个特点,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60,照例该养老了,但我们的老英雄神出鬼没,无数次穿越鬼子的封锁,保证了汤唯的部队补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就是传奇。这位老英雄,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打死了十几个鬼子。这就更传奇了。阅读教学的导入可以从“传奇”的角度来设计

第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描述风景的句子,仔细琢磨一两个例子,理解这种描述的美。比如写一句关于芦苇的话:“芦苇还是那么努力向上钻,目标好像是天空。”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写芦苇长得高?如何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时候需要描写风景,怎么写。

相关数据

一.作者介绍(郭志刚)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河北省安平县。1965438+出生于2003年4月6日。12岁,在安国县澄城上小学的时候,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影响很大。他一直相信艺术就是生活的理念。孙俪14岁考上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他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学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开阔了视野,为后来的创作和批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他无法继续深造,在北平流浪,在图书馆读书或上大学,曾以“云浮”为笔名在《大公报》发表文章。他也在市级机关和小学做过文员。1936暑假结束后,孙立去河北省安新县一所小学支教,在那里初步了解了白洋淀百姓的生活。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 * *生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发表革命诗歌,临摹《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发表《现实主义文学与鲁迅》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到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华北联合大学任编辑、教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回冀中区参与编辑大型群众报告文学集《冀中的一天》,并写成区、村、连的文学写作教材(后更名为《写作概论》、《文学学习》,多次重印)。65438年至0944年赴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勤工俭学。在延安,他发表了《莲花湖》、《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冀中农村写作,直至解放。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写了《钟》、《北》、《朱》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杂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社工作,继续文学创作。小说《风云传》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的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抗战初期高、吴、田、蒋的生活史,细致勾勒了冀中平原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 * *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以谈笑风生的淡定态度描写抗日根据地的变化,虽然语言幽默而不轻浮。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于1956。小说通过铁(匠)与木(匠)之间长达十余年的友谊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北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塑造了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性格矛盾的人物肖曼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后,作者因病长期停笔,但他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副刊发现并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集、一篇文学短文。

孙犁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作品集是《白洋淀年谱》(1958),是作者最著名的小说和散文集,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河北中原、河北西山人民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移风易俗的生活场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其明快流畅的笔调、优美典雅的隽永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成为广为流传的佳作,文艺界甚至将其视为现代文学一个风格流派的标志,将其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

1977以后,作者以写杂文和评论为主,也有少量小说,包括(1979)晚期、纪、纪、耿唐杂录(均为1981)和耿唐杂录。1982作者将自己从事文学工作以来收集的大部分作品整理成五卷(含七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版)

二、白洋淀里的孙犁(郭志刚、张无忌)

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上,孙犁看到一股无形的力量无处不在:“我看着漫天的芦苇,就知道这是一个大帐篷,力量会从这里升起。”他这里说的是白洋淀,他熟悉的白洋淀。我们去过那里,那是一个深秋的季节,虽然是一个和平的环境。面对浩瀚的湖泊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也被一种宏大的视野和壮观的景象所感动(我们承认,在这个人们流过血和汗的湖上,一种历史感强化了我们的感受和印象)。负责水上导游的安新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说:“白洋淀由140多个湖泊组成,面积40多万亩,有两三千条水道纵横交错……”他语气一变,略带幽默地说:“我们到了这个地方,不用说日本人会迷路,我们自己也会迷路。”看着摩托艇周围数不清的巨大芦苇场和左右拐弯的迷宫般的水道,我们相信了他。

这位作家的经历把我们带回了炮火纷飞的时代。此时的白洋淀有一种悲壮的色彩:“这里地势低,云很低,风很急,湖水清黑。芦苇千顷,俯仰吐。”"晚上,敌人从炮塔的小窗进来."

在这个被敌人注视的芦苇塘里,我们记住了作家讲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人,眼睛亮亮的,无数次在夜里走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送粮草,护送干部。他没有带枪,甚至没有穿像样的衣服(除了那条破旧的蓝色短裤)。他只是用那根灵巧的杆子像鸭子一样游着,从没出过事故。多亏了他,稻香和肥鱼的香味随着歌声飘出了芦苇塘;多亏了他,湖外的交通联系才得以保持。但是有一次,意外发生了。他在夜间护送两个女孩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蒸汽轮,一个女孩受了伤。这个打击几乎让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他感到屈辱,没有脸去见汤唯的士兵。但最后,他把船开到芦苇塘边,用一根杆子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一个狭窄的入口。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们伤害了你,流了那么多血。明天我会让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没有说错什么。第二天,他以一人之力战胜了敌人,使十几个鬼子落入陷阱。他把他们一个个清理干净,然后用杆子砸碎他们的头...在芦苇塘的另一边,鲜嫩的芦苇花铺开了一片紫色的天鹅绒,随风飘荡。芦苇花丛下,一张少女清秀的脸露了出来。她惊讶于这种按照老人约定的英雄行为。

这个故事很传奇。古语有云,燕赵豪爽悲歌者多。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被发扬光大。

下面的故事更是豪迈:

故事仍然发生在白洋淀,但这次是在湖边的新安镇。新安镇四面环水。大汉奸熊万东住在日本宪兵队把守的深宅大院里。他整天不出大门,以为自己永恒的基业稳如泰山。那是中秋节,他正在客厅赏月,突然窗帘动了,一个男人走了进来。他抓起手边的盒子枪,厉声问道:

“谁?”

“是我,叔叔。”来人非常安静。原来是他的一个侄子入伙了。侄儿告诉他,日本人到处抓他,他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就让舅舅赏他五十块钱,让他离开新安,去天津做点小生意。在价格上,他愿意给叔叔一把顶级的盒子枪,他在一个车厢里说,把枪反着举着递过去。熊万东拿起枪,走向钱柜。他的头掉了下来。随着钢刀的一闪,有人带了两把枪,进了房间...

作者说:“这是著名的熊三姐的英雄故事之一。”熊三姐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地区非常流行,在相关著作和文章中多次被整理或转述。就旁白生动精彩来说,孙俪应该是名列前茅的。他接着说...

英雄不久就死在了新安城下。他喝醉了,被汉奸骗了:“该取新安了!”“他跳下炕,向县城跑去。他爬上了墙,敌人打了他一下,翻了个身,摔倒了。合伙人说:“你把彩票挂上,我就背你!”"

他摆摆手说:“不!我是个没用的人。这就够了!”他用枪自杀了。

事实上,敌人只是打断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腿有很多传说。在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得很慢。他小时候经常沿着城墙的垛口飞。

也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只断了一条腿就自杀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为什么不残废的活着?我好像听说过,有一只鹰,非常勇敢,它损坏了一片羽毛,在一块岩石上自尽了。为什么会砸死?

冰封相连的新安,有着浓浓的悲情,让人心生向往。

我们感到,在冀中人民身上,孙犁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最光辉的品质。这种品质其实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定的历史人格,属于传统,属于未来。孙犁在撑船老人和新安英雄身上看到的,是这种历史人格的新升华。

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孙俪的看法和感受。在五一“扫荡”年的冬天,他写了一篇题为《慷慨悲歌》的读书笔记,里面有这样的话:“...在荆轲时代,像荆轲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英雄有群众的性质,只在我们这个时代。好像是一个野心,要完成这个野心。是一部英雄式的、一以贯之的内容。”他的笔显然是受了这种精神的启发,似乎也感染了萧的悲剧处境。抗战胜利前一年,安平县三名干部被敌人包围,最后壮烈牺牲。孙犁为他们题词说:“...当他们在室内时,他们可以独自面对敌人和傀儡,他们是忠诚和不屈的。当对着敌人、傀儡、汉奸破口大骂时,风向变了好几里。附近的人,跑来跑去,大声呼救,就像遇险的兄弟和父亲。当我们的部队接收并安葬了三位烈士的遗体时,全体干部战士都像生病一样疯狂,头发流血,像兄弟姐妹之间的告别。关于三位烈士殉难的每一句话都在远近的村庄里听到,哭哭啼啼,控诉汉奸伪作,誓要报仇...古代有很多祭奠的痕迹,赵岩飒飒英烈的故事也数不胜数。但八年来* * *产党和八路军领导我解放冀中大地,拒敌于千里之外,环境复杂残酷,斗争热情高涨。如果撞楼唱,那就是小水的新歌了。不用说,这部新的《易水》也讲述了孙俪自己的情感历程。

升华提升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美最难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他自己用下面的语言表达了:

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事物都可以达到一个极致。在某个时代,在某个环境,可以达到巅峰。我经历了一个奇妙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了农民,他们在战争中的爱国热情和勇敢深深打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的作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美好的东西。

在美丽极致的境界里创作,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没有朱砂,红土贵。在穷乡僻壤,没有知名作家,我们就在遍地火光的平原上驰骋。”“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写作真的是一种享受的工作,轻松自在,不受干扰,不受限制,没有私心杂念。这是一只初生的牛犊,它遇到了好时机:敌人现在,事业方兴未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散文《黄鹂》中,孙犁借助山中虎啸、池底鱼游、大漠骆驼行、空中大雁飞等比喻,阐释了“极”的含义。这些比喻都可以用来说明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命运和处境。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文学活动并不是他事业的顶峰,但却把他的事业推向了高潮。

(摘自《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版)

3.《芦花荡》赏析:情景随情动(林焕彪、卢思菲)

《芦花荡》讲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却没有“悲凉、悲惨、悲哀”的描写。甚至女孩受伤后的几声呻吟都被轻轻带走了。作品要传达的高而密,是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依然以冷静的态度书写白洋淀的美景,精心雕刻白洋淀人心中的雕像。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孙犁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我们知道,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必须符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禁止随意写景物。《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情绪相协调,既渲染了故事的气氛,又为作品增添了诗意的战斗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小说的开头,有一段对风景的微妙描述:

夜晚,敌人从炮塔的小窗口盯着黑洞洞的大苇塘,天上的星星仿佛浸在水里,快要落下来。夜深了,水鸟在芦苇塘里飞翔歌唱。白天,它们躲在窝里躲避炮火。芦苇还是那么努力的往上钻,目标似乎是天空。

“敌”与“瞭望塔”点出了环境的氛围,而“星星也浸在水里”“像是要掉下来了”,渲染出湖水晶莹剔透的明澈。群星倒映在湖中,随着微风激起涟漪,使群星闪烁,给人“落下来”的错觉。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实在是太赏心悦目了!然而,敌人已经入侵了我国的大片地区。在这片美丽的芦苇塘周围,到处都是敌人的炮塔,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寂静,连水鸟都“躲进窝里躲避”。只有在深夜才能听到它们的“飞翔和歌唱”。字里行间,透露着多么生动的爱恨情仇啊!接下来写“芦苇还那么难钻起来”,衬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态度,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个场景描写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把读者引向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自然成为后面故事的伏笔。它艺术地融入了场景,体现了作者的深厚感情。

小说描写了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了许多景物描写:

这些是河北中部的女孩。大的才十五,小的才十三。他们行进在家乡的路上,看着天边的北斗。他们看着初夏小麦的黄芽和中秋节晒稻谷的高粱。这些鹅在他们头顶上向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他们已经长大了。

如何充满生活魅力地描述女孩的逐渐成长。庄稼的自然成熟,大雁的来回飞翔,是时光流逝的诗意隐喻。在人生的道路上,因为“仰望天上的北斗”,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因为被敌人挡住了,所以多是夜间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个隐喻:党的光辉指引。

至于小说结尾对鲁花的描写,从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了特定的斗争环境──与敌人的殊死搏斗。其实并不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就是那种老人“砰”的一声,把挂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打死的感觉。俗话说“景随情动”,摆脱仇恨的斗争必然会在内心萌发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眼里自然会显得特别美丽。

从这部小说中对风景的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风景不仅仅是一种点缀,而是包含着深远的容纳。在他的小说中,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魅力的作用。所以,它们绝不是几颗自由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