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东部第一大港泉州港是如何衰落的?
泉州港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末元初达到鼎盛。是当时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
世界港口泉州港经历了什么,如今退出了历史舞台。泉州是如何从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衰落的?
简要的过程是:元末明初的战争;明清时期的海上禁令;厦门是鸦片战争后开埠的。厦门取代泉州,泉州港最终衰落。
元末明初的战争
元末至郑铮十七年(1357)至郑铮二十六年(1366),全州发生了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史称“一四八石之战”。这场战争主要是由外国人引起的。
再加上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泉州的汉人受到阶级歧视和压迫。
在平叛战争期间和混乱之后,激起了民族复仇,导致许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传教士和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被残酷杀害。
明朝统治阶级也趁机掀起排外浪潮。
最后的结果就是外商死了,跑了,纷纷回国,不敢再来泉州做贸易。让泉州港繁荣了数百年的海外贸易几乎中断,直接导致了泉州海外交通的衰落。
明朝的海禁
明朝初期,一度沿袭元朝的开放政策,继续鼓励和扩大对外贸易。
然而,开放的局面没过多久,锁国政策在明朝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陡然上升,海禁得以实施。
实行海禁政策后,明朝对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即海外贸易全部由政府经营,实行“勘探贸易”。仍与中国保持贸易关系的国家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政府进行官方贸易。但由于种种限制,海外贸易对象的数量大大减少。
明朝海禁的实施使一批依赖海外贸易的港口城市迅速崩溃,一些依赖海外市场的手工业生产相继破产,导致社会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在这期间,泉州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力下,沿海商人不可能进行合法的商业贸易。因此,依靠走私和“海盗”来组织货物和交易的组织开始兴起。在泉州港海外贸易萎缩的趋势下,以安海港为基地的海上贸易活动却蓬勃发展。
清朝取缔,迁到边境
起初,清政府通过海禁来镇压和孤立郑成功的反清势力。
之后,边境被移动,将沿海居民驱赶到内地。但是实际隔离效果不是很好,就不了了之了。清初的迁边,是泉州口岸衰落的致命一击,也是泉州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省后,海禁解除。但后来被禁了几次。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晋江港与台湾陆港贸易开通。泉州仅限于与台湾省进行贸易,但有海外贸易传统的泉州海商,仍活跃在贸易之外的“走私”中。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东南沿海疯狂走私鸦片,汉江、泉州等港口成为毒品走私的据点。
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厦门被列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远洋改为停靠厦门港。泉州港地位下降,成为厦门港的附属港口。
直到现在,厦门的地位仍有取代泉州的趋势。在国内知名度上,厦门还是高于泉州的。
厦门是经济特区,厦门是国家政府支持建设的。厦门交通相对便利,旅游业成熟,服务业发达。
再加上泉州的港口逐年淤塞,至今没有恢复旧貌。
只是因为泉州港的孱弱,泉州的衰落,泉州古城各个历史地段的文化和东西才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现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