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的发展历程
票据市场主要有三种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从国际金融史来看,早期的商业票据主要是指汇票,以交易的货物为标的,出票人向收款人签发结算票据。汇票起源于英国,在美、日、法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自1990以来呈下降趋势。现代金融中的商业票据主要是指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本票。这种纸币产生于18世纪的美国。从1960开始,每10年发行量增加3-4倍。2000年底,美国的市场余额约为1560亿美元。
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是指票据市场,即企业为结算而签发的票据,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商业汇票的签发只针对与出票人有商品和贸易关系的收款人。票据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一般不超过6个月。中国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货币市场一样,经历了几经沉浮。几经整顿,从1998开始进入相对规范快速发展期。
(1)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
从市场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88。从65438到0982,人民银行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当时工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人民银行开始试行再贴现业务。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运营经验不足,票据市场违规和假票现象严重,1988基本暂停票据业务。?
第二阶段:1994~1997。1994下半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企业拖欠货款,资金周转困难,部分农副产品调剂和销售不好的情况,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路和棉花、生猪、糖料和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业务,商业汇票业务。1996《比尔·劳》颁布,为票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三阶段:1998至今。1998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票据市场发展,以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成长。改革贴现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确定方法,分离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的定价方法,使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指标。商业银行可以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自主确定贴现率,但不得高于同档次贷款利率,同时取消再贴现行业的比例限制。为促进票据市场发展,规范票据市场和其他货币市场交易,央行于6月1999将再贴现利率下调至2.16%。中国票据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票据市场的发展
1998以来,在央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迅速。一是票据业务量稳步增长。从1994到2004年,年票据发行量从640亿元增长到3.4万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金融机构全年票据累计贴现从470亿元增加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70%左右。2004年全国票据贴现余额为1.02万亿元,占短期贷款余额的12%。商业汇票的签发和贴现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郑州、天津、沈阳、大连等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发行和贴现量占全国的1/3以上。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票据专营机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设立了票据业务部,并相继在北京、天津、Xi、沈阳、郑州、重庆设立了票据支行。票据专营机构成立后,促进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建立中国票据网,票据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咨询和沟通。1998以来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情况见表12-8。
2004年,票据市场发行商业票据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累计票据贴现4.5万亿元,再贴现223.7亿元,分别增长4%和下降79%。2004年末,已发行商业汇票余额为65,438+0.5万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分别为1万亿元和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下降96%。
2004年票据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票据业务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企业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全年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余额为1.5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8亿元,约为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1/10。票据贴现余额1.02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43亿元,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9%。二是贴现余额逐月减少,金融机构对央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第三,银行承兑汇票仍然是票据市场最重要的工具。全年银行承兑汇票累计签发金额、当月签发金额和未到期余额均占商业汇票总额的97%以上。第四,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的票据交易更加活跃。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累计金额约占银行承兑汇票总额的66%,比2003年提高7个百分点;票据贴现累计金额占全部票据贴现总额的52%,比2003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3)中国票据市场的运行特征和功能。
第一,票据市场的发展定位和业务变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密切相关。
自1998以来,中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政策的推动和影响密切相关。首先,票据市场的发展受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变化的影响很大。从65438到0998,央行取消了限贷手段,促进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再贴现和窗口指导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为充分发挥再贴现工具在基础货币调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利率及其生成方式进行了改革,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独立的基准利率,使再贴现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
其次,票据市场业务量的变化受货币政策调整取向影响较大。从1998到2001,货币政策调控的取向是防止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操作鼓励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包括票据贴现形式的短期贷款。在此期间,商业汇票的发行数量迅速扩大,年均增长约50%。2000年和2001年,金融机构票据贴现金额增加140%以上。2002年货币政策适度收紧,信贷过快增长得到控制,票据市场融资增长放缓。2002年商业票据发行量增长8%,金融机构票据贴现量增长26%,明显慢于前两年。200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为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和对冲外汇占款,上调法定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使金融机构流动性在一段时间内偏紧,中小银行难以兑现,票据贴现利率迅速上升,极大影响了票据市场运行。
二是票据市场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具有调节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票据市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货币市场中唯一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子市场。金融机构同时参与票据市场和其他银行间市场,使得整个货币市场有了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因为票据市场可以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所以票据市场的资金流动会对实体经济中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1994以来,人民银行重点通过再贴现引导票据市场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通过提高再贴现限额,专项用于“五业四品种”等国家重点行业票据再贴现,有效解决了上述领域企业欠款严重的问题。为支持国家重点行业的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1997颁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分行办理的国家重点行业再贴现不低于再贴现总额的70%,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贴现不低于总额的80%。1998之后,为适应央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和金融体系的多元化,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取消了上述比例限制,陆续开展了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再贴现业务,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市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是票据市场主体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在票据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
在1999之前,参与票据承兑和贴现的市场主体主要限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少数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从2000年开始,商业汇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市场参与者逐渐增多。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开始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截至2002年底,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承兑和贴现总额中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在一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集中的地区,票据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信贷工具和融资手段。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参与成为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来看,票据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促进业务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增加营业收入的重要手段。对于银行来说,票据业务尤其是贴现业务,与短期贷款业务相比,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企业来说,银行贷款有明显的缺点。银行贷款受授信额度限制,贷款期限不是很灵活,而票据业务正好可以弥补银行贷款的上述不足。近年来,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通过大力发展票据业务来提高资产质量和增加营业收入,中小商业银行也逐渐将票据业务作为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和改善服务的重要手段。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类金融机构加快了票据业务创新的步伐。
四是票据业务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票据市场中比重的增加,票据业务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每一年,都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好时期。票据市场从65438到0994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当时“五业四品种”领域非常严重的企业违约问题。虽然票据的承兑主体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优势企业,但经过票据的多次背书转让,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中小企业成为最终持票人,而有票的中小企业最终通过向商业银行贴现获得资金支持。1998以来,随着票据业务的加速发展,票据市场再次成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
第五,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市场参与者的信用观念,完善信用体系。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中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子市场。票据业务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高流动性资产和改善金融服务的手段,而且直接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进行再贴现操作,从而增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灵活性。通过发展票据市场来完善和深化货币市场,也为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增强金融调控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票据本身是一种有价证券,对收款方是债权凭证,对付款方是债务凭证。法案各方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履行责任。因此,票据业务的发展对规范经济秩序、约束市场参与者行为、优化信用环境、完善信用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票据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商业票据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美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量远高于联邦基金和回购协议,相当于三者之和的80%。近年来,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短期融资和市场交易,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而且,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离不开票据市场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融资券实际上是短期公司债券,因此融资券的发展与长期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关。
(4)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于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票据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仍然较小。虽然近年来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2004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总额约为6543.8+0.34亿元,而票据市场累计贴现票据为4.5万亿元,不到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的6543.8+0/3。到2004年底,商业票据未到期金额仅占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总额的8.4%,票据贴现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不足6%。
二是票据市场工具单一,交易量小。目前票据市场只有交易票据,没有融资券。交易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占比95%以上,商业承兑汇票占比不到5%。受全社会信用基础薄弱的影响,商业承兑汇票在大部分地区仍难以被市场主体接受。在单个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贷,既不利于商业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票据市场基础设施滞后。目前,票据市场缺乏公正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全国统一全面的信息查询、交易和监管体系,造成了票据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管理票据风险的难度,阻碍了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违规票据业务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按贸易背景签发和承兑商业汇票,个别商业银行不按贸易背景承兑和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违规或超实力办理承兑业务,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承兑垫款。个别商业银行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5)对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建议。
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应适应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需要,并作为加强货币市场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来安排。我们认为,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发展票据市场工具,扩大交易品种。
鉴于社会信用环境和票据市场初期的实际情况,应按照先交易票据,后融资票据的顺序,从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逐步引入本票(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发展票据市场工具。从建立和完善票据市场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入手,在规范票据行为、整顿票据流通秩序、防范票据风险的同时,重点发展具有贸易背景的交易性票据,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发展票据承兑、担保授信、见证等传统中介服务,改善金融服务,使票据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管理手段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大力发展票据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提高票据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提高票据贴现在信贷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其次,支持在商业银行体系内设立票据专营机构,使其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票据业务效率。
在商业银行体系内设立票据专营机构,而非独立法人票据交易所,主要被认为有利于防范票据风险,规范票据市场秩序。应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建立票据专营机构。应探索在这些中心城市建立若干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形成票据转让和贴现的集中交易,带动周边地区票据业务的发展。票据专营商可以充当票据做市商,扮演市场中介的角色。其业务范围主要是票据承兑、担保、见证、承销、分销、票据贴现、现金贴现和回购交易,同时还兼营其他货币市场工具。票据专营机构作为央行票据再贴现和票据回购的对象,必然会逐步发展成为传导货币政策的中介。
最后,建立票据业务信息系统,加强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
逐步建立票据业务信息查询系统、交易系统和监督管理系统。一是发布票据市场信息,包括票据在地区和金融机构间的分布情况,票据市场利率情况,金融机构票据供求情况。二是为金融机构办理票据贴现、同业贴现和票据回购提供业务查询服务,包括票据的真实性和要素、出票人和承兑银行的基本信用状况及其商业票据履约支付的历史记录。三是为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贴现、票据回购交易提供报价服务,使双方通过系统达成意向性交易协议。四是为央行监测票据市场、开展票据业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注重运用计算机手段,提供信息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票据发行和流转的现代化水平,以解决票据市场效率低下、市场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票据无纸化交易。(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