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的历史演变

武昌最早的城市始于三国时期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修建了一座土石城,取名夏口城。方圆城只有两三英里远,这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五常自古以来就是郡、府、州、县、省所在地。历史上的夏口古城也几经变迁。汉代设沙县(伊尹),辖土口(今江夏区金口)。晋武帝后,沙县移至夏口市,故五常曾称沙县。后因辖区扩大,改称汝南县。南宋肖剑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立瀛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修缮扩建了城墙。这是古瀛洲城,遗址还在。武昌当时也叫郢城。齐梁时期,梁攻曹(后任云州刺史),在紫金山、小龟山北筑土城堡。这座城堡北邻胡莎湖,南距应城约两英里,后来被称为“曹公城”。

隋开帝九年(公元589年),文帝改颍州为鄂州,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和县政府都设在该市。此后,武昌被称为鄂州和江夏县。唐敬宗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为武昌军使,重建鄂州城。原来的夯土结构改成了砖结构。

武昌城的第二次大规模重建基本定型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周德兴,也就是当时的夏侯将武昌府城扩大了20多里的包围。墙是用陶瓷砖砌成的,墙的高度从两英尺到三英尺不等。据《湖广图经》记载,明代武昌城是一个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观,是当时南方重要的城墙。1927年五常城开始拆迁,保留了一小段具有历史意义的七一门城墙,其余部分在1929年全部拆除。武昌是首义之地。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是从武昌打开的。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初期,武昌一度成为革命中心。

5月1949,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同日,市政府发布1号通知,宣布“在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市所辖区域成立武汉市人民政府”。五常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举行接管签字仪式,宣布解散原五常市政府及下属街道办事处,取消保甲制。16年6月,市人民政府武昌办公室成立(同时行使市军管委武昌办公室职责)。

7月24日,1964,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葛花街道办事处,划归武昌区人民委员会领导。8月1日,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将原武昌区领导的庆岭、南湖、石咀、和平四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洪山区领导;原洪山区所属的珞珈山、水果湖、滨湖、武罗路、中南路、虞家山、关山7个街道办事处归武昌区领导。

7月2日1986,武昌、洪山分区部分调整。原武昌区狮子山街、关山街、葛花街、珞珈山街办事处隶属洪山区,面积51平方公里,41.075户,人口25万。

2009年,市委、市政府对江南三区进行了“花卉种植区”调整,将洪山区下辖的姚家岭、向阳、俞家湖、风景、三交路5个村和市南区全部调整为武昌区。位于武昌区范围内的霍峰、东亭、团结、徐东、柴林头、余家头6个村以及南湖、徐东、和平3个社区的部分区域,将调整为武昌区管辖。将武昌区管辖的新世纪、华电、节电、纺机、铁机、风景花园等6个社区的面积全部调整到洪山区管辖;位于洪山区范围内的科技水运、岳家嘴、列店、石牌岭等4个社区的部分区域将调整到洪山区。“花卉种植面积”调整后,武昌区行政区划面积由调整前的81.22平方公里增加到87.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3万人。五常主城建筑面积从2008年的44.82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58.06平方公里,主城建筑面积在七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