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的艺术——几千年前的糕点!

花馍又名“面花、面雕”,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一种享誉海内外的民间艺术,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

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墨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美。

花馍在民间约有1000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其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从事件来看,有红色的花(婚礼用),白色的花(葬礼用),还有各种节日用花。从形式上看,黄河两岸有动物、植物、人物,还有各种令人赞叹的花卉。

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现代,花馍这种传承中华文明的形式,会慢慢被历史默默淹没。但农村的花馍依然存在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中,如节日、婚丧、祭祖、老人生日、孩子满月等。,形状多样,用途各异。作为中国珍贵的民间艺术,花馍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馒头的制作从小麦筛选、烘干、加工开始;

1.首先选择今年刚收割的新麦。新麦干燥,水分少,磨成面粉后更有活力,更柔软。蒸的时候不会严重变形,导致成型失败。

而且新麦也有迎新喜的意思,去旧迎新。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迎来了新的收获,家家有余粮。

2.其次,它经过水凝固、面团覆盖、发酵和面团制作步骤。

这些步骤是花馍和普通面食最大的区别。在面团的水中加入一些盐,这样面团会更有活力,有利于形状的出现。

发酵过程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根据馒头的体积和各部分的形状、硬度不同,制作出最合适的面团。

3.揉捏的步骤。

捏是花馍艺术中最精彩的部分。意义不同的作品,不仅是在每个聪明女人的手中挤出来的,更是先出现在她们的脑海和记忆里的。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使得民间艺术不断发展、巩固和变化。

每一个聪明的女人对这个有着不同含义的花髻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节假日做包子的日子里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一种无声的竞争。在比赛中,心灵手巧的大姐会受到家里德高望重的前辈们的称赞,而这也造就了一种在村民中口耳相传至今的民俗文化。

4.蒸煮和成型步骤。

馒头的蒸法和普通糕点不一样。多注意馒头的温度,成型时注意软硬的平衡。不仅要好看,还要注重它真正的可食用性。

5.着色和插花的步骤。

这是花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聪明的女人让蒸好的作品冷却一定时间,然后在五颜六色的食用色素、各种食物装饰和馒头之间进行最后的上色和点缀。

只有形状和棱角的白面馍馍,通过人工可食用的“化妆”,从自己的头脑中呈现给所有的客人。

艺术最初来源于生活。每一个从早忙到晚,潜心于手工花包子作品的聪明女人,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者。

艺术的本质是丰富生活,是祈求上天,是守护民族的和平。今天,画墨艺术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虎娃娃送给一岁以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