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时马尾造船厂不是被法国炸了吗?为什么它还在那里?
1866年8月9日,执迷于洋务、欲自造战船加强海防的闽浙总督左从福州城出发,前往40里外的马尾镇,勘探规划中的船政局址时,看到了一个地势突出的天然良港。马尾镇前面的麻江,是闽江的一条支流。“水清土实,可深达十二尺,潮涨两倍。”位于马尾造船厂1867 -1871年前的马尾,在麻江北岸,距离闽江口一百多里。沿河有许多小岛,群峰攀河。“几十年来,外国船只和胶合板船,经常停泊在海口,非本地人和长期居住在港口的外国人无法靠自己到达省城。”40华里的距离并不算远。对于在福州工作的闵省长和浙江人来说,航务局的监管工作并不辛苦。这样看来,似乎福建船政局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远东第一造船厂都落户马尾了。几个月后,左被朝廷选调到陕西和甘肃平定叛乱。这位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大权在握的洋务大臣,选择了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代替他处理海运事务。几个月后,当沈葆桢独自一人来到马尾镇与村民商讨征地补偿事宜时,没想到朝廷的方案遭到了村民的激烈反对。即使朝廷提供了丰厚的补偿,村民们也不愿意出售划入船厂的近600亩土地。一怒之下,被乱石瓦砾赶出村子的沈葆桢调来几艘炮艇,停在麻江,威胁村民交出肇事者,否则就用火攻村子。最终,在砍杀两名带头肇事的村民后,农民接受了法院开出的条件,建设用地被征收。除了沈葆桢,左还选择了法国军官日依戈。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后,日依格带着他在自己国家找的一帮木匠、铁匠、锁匠漂洋过海,来了个奇怪的马尾辫。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天堂。这些在欧洲生活贫困的年轻技术工人得到了清朝的优待。日本和意大利的月薪高达1000两,是清朝一个高官的几十倍。一般工人每月也有200多两。经过几年的求学,当这些人合同到期回到法国时,他们已经从当初的身无分文变成了暴发户,在法国买了土地和股票。海运事务局于1886年2月23日正式破土动工,次年7月沈葆桢走马上任。根据日一格的记载,“工厂里的第一批工人看到了一条既没有外国机器也没有工具的河流...地里唯一的小房子变成了锻造车间,屋里的两个铁炉立刻生起了火,用中国的锤子开始了工作。第一枚钉子就是在这里制造的。”2009年65438+60年代,是清朝一心一意进行经济改革的时代。设立丞相衙门,以易为事务大臣,主管外交、贸易、海关、训练新军和博物馆,并兼营筑路、采矿、制造业,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热潮。从1866到1869,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拥有2000至3000人口的马尾造船厂迅速崛起于马江之畔,占地600亩,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在远东首屈一指。此后30年间,马尾造船厂为清朝建造了40艘,占当时国内总数的70%,并组建了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海军,为北洋、南洋两个海军师装备了大量的舰艇和将领。在此期间,清朝的三个水师分别经历了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输给教他如何造船建军的法国老师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输给同样是刚刚起步的日本海军,让国人汗颜。1907年,清政府下令萧瑟船政局停止造船。1911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动荡的局势下,造船业一直无人问津,马尾造船厂一度沦为废铁销售商。“三五匠人蓬头垢面,菜品惨淡。”直到1949,又过了30年,随着政权的更迭,马尾造船厂又陷入了砸-修-砸的怪圈。其间一共更换了近20 * * *艘,造了军舰,造了商船,甚至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1950年,解放军进入马尾时,船厂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只有一个涡轮车间破旧的厂房和满是淤泥的码头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远东第一造船厂”的辉煌。经过四年的劳动,几百万块砖头和几十吨废钢被工人们从地下挖了出来,几枚留在原码头草地上的未爆炸炮弹也被清除。老工人周德成说:“光是我们挑的砖,就盖了四间宿舍,70个员工,三排36个办公室。”这些砖头和废钢是造船厂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值钱的东西。马尾造船厂的巨大建筑有的毁于战火,有的因风雨侵蚀而倒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法国人建的发动机车间。那些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几代人积累的造船图纸和经验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