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基础作业

(一)以美国为中心的独立战争

1.背景:西欧国家通过杀戮、掠夺、贩卖奴隶,大肆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进行殖民统治。

2.重大事件:①1775到1783的美国独立战争;② 1791 ~ 1804海地革命(杜桑·卢维杜尔);③ 1815 ~ 1826西班牙拉美独立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了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圣马丁在解放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都后退役);④葡属巴西独立。

3.性质:反对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也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4.特点: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发生在最早的殖民地地区,运动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2)以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中期)为代表的反殖民反封建斗争

1.背景:工业革命进一步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殖民扩张愈演愈烈。殖民侵略的主要形式是商品出口。殖民主义者开始与各国封建势力勾结。在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亚洲国家的民族冲突加剧。

2.性质:具有反殖民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3.五大起义: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全国反英起义。

4.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暴力,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5.特点: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多为宗教。

(C)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65,438+2009年底和20世纪初)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19年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亚洲各国民族危机加深,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2)重大事件:朝鲜人民抗日斗争;中国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3)性质: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4)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由此产生。亚洲人民的斗争不仅包括下层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还包括以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对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1)背景: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导致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尖锐矛盾。

(2)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3)突出事件:埃及人民反英斗争,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马赫迪领导了一场“圣战”,历时近20年),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意斗争(1895年孟尼利克二世国王领导,迫使意大利签订和约,1896年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3.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

(1)背景:①独立后,经济上原有的大地产得到了扩张;独裁在政治中普遍存在。(2)英美等国加紧经济和军事侵略,导致拉美经济停滞。反帝反封建仍是拉美人民的主要任务。

(2)墨西哥民主革命:①1910年爆发革命,推翻迪亚兹统治。(2)后来推翻了美帝支持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打败了国内外敌人。③1917年制定了新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四)这场革命既打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又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气焰。

(D)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再次兴起(1919 ~ 1923)。

1.背景:(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控制。一些亚非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了。(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纷纷建立和发展。(3)一战后,战胜国重新划分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2.特点:民族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的发展路径。

3.突出事件: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的华夫运动。

(5)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三四十年代)

1.背景: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局部战争,逐渐将世界推向战争;一些大国实行纵容、绥靖和中立的自保政策;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反法西斯的政策和策略。

2.重大事件:中国和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民族解放的斗争;西班牙内战是20世纪30年代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典型。

3.特点:(1)1931开始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大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埃塞俄比亚1935 ~ 1836反意民族解放战争是非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不畏暴力,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了全世界人民宝贵的启示。(3)西班牙从1936到1939的局部战争。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民族革命战争。遏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4.结果:在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对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进行了打击,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孤立无助的劣势。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和中立自保,国际社会未能形成统一的反法西斯力量,遏制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企图。

(六)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2)重大事件:印尼独立,印巴分治独立,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和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2.殖民体系的崩溃

(1)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国家。其中17个国家在1960年实现独立,所以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②20世纪70年代:葡萄牙非洲殖民地独立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人民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①非洲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时期,以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独立为标志。(2)90年代初,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纳尔逊·曼德拉在第一次所有种族参加的全国大选中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摆脱了种族隔离的南非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4)古巴革命结束了美国对古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1977年,巴基斯坦和美国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盟约。根据新条约,到1999年底,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将全部归还巴拿马。

3.第三世界的崛起

(1)崛起的标志: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联合国的变化:①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②1971由于第三世界的努力,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77国集团”的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

(3)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三世界的崛起强烈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形成共识

(A)发展概况

1.发展阶段:崛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二战后亚非独立运动发展)→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胜利(二战后民族解放斗争)。

2.区域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3.性质变化:反对殖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革命从1.17到19。

这一时期,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以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为代表。其中,北美人民通过斗争赢得了胜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拉美的独立运动彻底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打击了葡萄牙西部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拉美独立运动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但拉美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薄弱,形成的资产阶级力量很弱,半封建的大地产制度根深蒂固。因此,独立运动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土生土长的白人上层地主手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只是作为一般动力参与了斗争。独立革命后,政治权力普遍从欧洲殖民贵族手中转移到本土白人上层地主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手中,革命自始至终没有触及老殖民地的社会基础——大财产制。因此,在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封建关系的严重束缚和阻碍;经济上摆脱了葡萄牙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束缚,但在欧洲和北美却陷入了对殖民主义的从属和依附地位,所以革命的结果并没有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拉美独立革命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2.65438+9世纪初至70年代初的亚洲革命风暴。

19世纪上半叶,亚洲许多国家都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其他地区如土耳其、伊朗、中国也相继被侵犯,逐渐沦为半殖民地。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上半叶,在亚洲开展了反殖民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包括五次大起义:反对荷兰殖民者的爪哇起义、反对英国侵略军的阿富汗起义、伊朗巴布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后三次起义将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高潮。其中,1857至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是由封建王侯领导的,以印度士兵为主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民族起义。总的来说,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虽然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根本原因是这些起义都是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即大部分是由农民阶级或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不能提出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没有发展自己的民族资本主义和改造社会的目标。虽然有些起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各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压制下,终究难以取得胜利。

3.19年底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19年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和资本的输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列强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封建势力的勾结,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势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引起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同时,在这一时期,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相继出现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因此,从民族解放运动的整体来看,它摆脱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旧模式,呈现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特点。但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外国资本刺激的新经济因素有强有弱,阶级结构变化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斗争有不同的层次和形式,表现出历史的多样性。在亚洲,是新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同时还有处于次要地位的老式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甲午战争,朝鲜的民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亚洲觉醒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出现了领导运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印度国大党和中国联盟;②主要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3)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领导和团结各行各业进行了更加自觉、明确和有组织的斗争;(4)被压迫民族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团结一致,互相支持。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革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在非洲,由于帝国主义对非洲的分割,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时期,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非洲人民反殖民斗争的主要形式。埃及反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都是突出的事件。在拉丁美洲,独立后各国普遍建立共和国,但实际上是大资产阶级掌权。他们掌握政权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度,而且还进行了扩张。大地产制度的存在,政治独裁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或军事侵略,都导致了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1910 ~ 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拉美人民反帝斗争中的突出事件。

4.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1917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月革命把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被压迫民族联系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从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达到高潮。在这个高潮中,除了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外,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朝鲜的“三一”抗日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运动是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突出事件..1924以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西方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发展。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20世纪3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达到新高潮,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质。中国人民首先在东方举起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朝鲜人民开展了对日武装斗争,埃塞俄比亚在非洲发动了第一次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十月革命后的这些民族解放运动有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前所述,从1918到1939,民族解放运动从未停止,持续高涨。其次是多样性,这首先表现在领导力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但是中国、朝鲜和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却走上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道路,这在世界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还有一些过渡形式,如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一些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一些国家,如埃塞俄比亚,民族解放运动是由爱国的封建王公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也表现出多样性。近代早期,自发起义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是其主要形式和内容。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国家发展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并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在一些国家表现为资产阶级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农民抗捐、学生罢课和士兵起义,少数国家发展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国运的结局也是多样的。近代民族解放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开始由失败走向胜利,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相继建立。有些国家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剥削,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的多样性统一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同一目标上,形成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历史进程。

5.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45反法西斯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开辟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和更现实的道路。战后,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亚非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到5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朝鲜人民抗美卫国战争的胜利,其次是印度独立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传播。在此期间,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的国家,其中17个国家在1960年实现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在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推翻了美帝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在1961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人民开始了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这一时期,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标志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反帝反殖民斗争更加自觉地团结起来,新兴国家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逐渐形成第三世界力量。1961年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正式成立了不结盟运动。这是第三世界崛起和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中。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77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的开始。

第三世界的崛起

1.第三世界:指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原是帝国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后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60年代和80年代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因为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位于赤道以南,所以有时被称为“南方国家”。

2.第三世界有共同的特点:①历史上有相同的经历,都是被帝国主义殖民、半殖民或附庸国。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他们要求解放和发展的呼声特别强烈。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我国的独立和解放,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2)从面临的任务来看,获得政治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后,都面临着消除殖民主义残余、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3)经济上,目前大多数国家仍不发达或不发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广大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人均年收入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率高,负担重;经济发展中缺乏资金和技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外交上看,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不主张诉诸武力威胁,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他们主张促进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们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3.第三世界的崛起以三大标志为标志,即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77国集团的成立。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召开。那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召开的划时代的国际会议。从亚非会议一开始,帝国主义就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千方百计地破坏和阻挠会议,但没有成功。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各国代表的称赞,为大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大多数与会国的努力下,会议挫败了一些西方国家分裂破坏会议的阴谋,消除了内部分歧,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它是亚非国家历史上首次发起并组织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了亚非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万隆会议确定的国家间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和发展,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它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第三世界在60年代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77国集团”,到80年代,其成员已增加到110以上。这个组织主要是通过在联合国与发达国家谈判来达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的。为了对抗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一些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成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65438-0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制裁,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严重混乱。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强烈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四)东西方关系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16世纪以前,历史是分散的,东西方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活动,维持着闭关锁国的状态。但随着16世纪初新航路的发现和大规模世界市场的萌发,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亚欧大陆东西方的交流开始变得有规律。随着历史与世界整体的发展,长期以来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大体平衡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遵循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方向,但速度缓慢,而西方国家的商业资本主义却因为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西方平等、相互依存关系的终结指日可待。

16至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是这一时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矿山对土著的灭绝、奴役和掩埋,东印度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黑人的商业猎场,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般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这一论述精辟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殖民主义对美洲、亚洲和非洲的侵略内容及其对原始积累的贡献。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西方殖民侵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最残酷的暴力手段为基础的赤裸裸的掠夺。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侵略并没有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入东方世界。而是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维持和利用东方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甚至从外部搬到比当地原有的生产方式更落后的形式,比如把黑人奴隶从非洲卖到美洲。这一时期殖民侵略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是:开放和加强了新旧大陆之间以及亚洲和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种族联系;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世界的反应五花八门,总体平淡。比如中国和日本的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和日本高度自给自足的经济使得对外贸易只占其经济的极小比例,政府完全专注于国内经济生活;儒家有自己的体系和绝对权威,拒绝接受任何外来的政治理念和新思想;自古以来高度发达的文明及其成就,让统治集团对即将到来的殖民侵略灾难措手不及。广州与长崎贸易的白银流入了两国,但世界市场尚未对中日两国造成任何社会结构性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经济形态依然完好。这些都使他们对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反应迟钝,毫无反应。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开始了资本主义殖民制度的新时期,殖民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殖民侵略的目的是寻找原材料和商品市场的原产地。“自由贸易”成为其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廉价商品的重炮到处开辟市场,通过看似平等的买卖两个环节,对东方殖民地进行剥削和掠夺。当然,殖民者仍然没有放弃使用暴力。例如,在19世纪,殖民者频繁使用武力入侵亚洲强大的封建帝国中国、日本、伊朗和印度。这一时期,西方对东方的商品出口促进了东方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为东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和可能性。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世界在这一时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抗殖民侵略,或者说是反抗封建统治,如19世纪中叶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伊朗巴布起义等等。另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进行现代化改革,比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

19年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动机、方式和殖民政策与前几个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另一方面,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的双重趋势。第一,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和原料产地,防止民族工业发展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东方社会的这种发展一直是一种威慑趋势。因此,东方社会在摆脱帝国主义控制之前,一直处于经济停滞落后的状态。第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独立发展的趋势。这是向东方国家输出资本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向东方输出资本,必然会大大加速东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经常处于对抗性矛盾中的双重趋势,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双重作用的客观反映。19年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兴起,东方民族资产阶级应运而生。工人阶级壮大了。这样,东方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权力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东方国家的下层劳动人民不断斗争,如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朝鲜的中日农民战争。但这些下层民众起义的结果表明,单纯的自发的农民起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老农民运动不可能在东方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历史召唤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