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的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6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枣、桃、李的栽培,用于果、药。到2000年前汉武帝时,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在长安建立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向海关引进红花、石榴、核桃、大蒜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丰富了药用植物的品种。

北魏的贾思勰所著《齐·姚敏书》(上世纪40年代),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子、生姜、栀子、桑葚、亚麻、大蒜等20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

隋代(6世纪末至7世纪初)在中药部下设“主药”和“标本室科”两个职位,主管药用植物的栽培,并设立药用植物引种园。《隋书》中也有《植药法》等专著。

唐宋时期(7-13世纪),医学和本草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唐代(公元659年)新修订的《本草》载有850种药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药用植物的种植也相应发展起来。如《前进方毅》卷14记载了百合的栽培方法:“良田加粪肥?到了春末,根大了,就把花瓣掰断种在畦里,如蒜法,种五寸。直走。加粪肥灌溉发芽。即锄四方。绝对没有草。春天过后,薄的厚的都值得一看。不要动厚的部分。边关干了,三年下来,大如一个印象。但是吃了它。也可以拿种子,不然一年两年后就生了,很晚。不如种花瓣。”可见当时是有一整套栽培技术的。宋代韩彦直记述了柑桔、枇杷、续断、黄精等数十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在《橘记》一书中(公元1178)。唐慎微在《本草救急史证》一书中收集了1700多种药物,记述了地黄、芍药的栽培方法。

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03)在《本草纲目》(1590)中记载了1892种药物,记述了荆芥、麦冬等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

明清时期(14-19世纪)的本草学、农学名著有明代(1621年)王的《群芳谱》和徐光启(1562-1633年)的《群芳谱》。)(1688)等。都详细论述了各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为我们研究药用植物的栽培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中国古代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防治疟疾,旧中央政府的农林部和军部在四川南川金佛山建立了长山种植园,也就是现在的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的前身。20世纪30年代末,四川省建设厅和四川省农改良所开始对四川药材数量进行大规模调查。四川大学农学院和华西大学药学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开设药用植物栽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