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一个传说是...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重耳在皇宫里长大,不能吃野菜。其中一个服务员叫解直推。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说是麻雀汤。重耳喝了之后甚至称之为美味。后来,当他在路上时,重耳发现介之推一瘸一拐的。经过询问,他才明白真相。重耳深受感动,答应回家后奖励介之推。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他收拾好行李,和母亲悄悄去了绵山。晋文公听了,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问介休,但介休已经离家去绵山了。

有人抱怨,所以他写了一首诗来讽刺晋文公的忘恩负义。这首诗在街上传开了,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晋文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到绵山面见介之,把他推出了山为官。杰志没能把他推出去。赵帅、胡琰等人十分嫉妒,便设下诡计,告诉晋文公,介之推是个孝子,为了母亲的缘故,必须下山。

晋文公不知道这是一个诡计,但赵书、胡岩等人四面烧山,火遍绵山,却没有介子推。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已经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哭着说。下葬时,我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愿我的主人永远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爬山祭奠。他发现老柳已死,复活了,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告诉了世人,于是把寒食节后的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扩展数据:

后续发展

清明节结合了寒食和上思两个节日和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禁绝寒食的习俗与上思郊游的习俗活动相结合的传统节日。明清两代大体上继承了前代的旧制度,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了它作为春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日的地位。

民国时期,在清明节这一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一项常规项目,这其实只是官方对悠久的植树民俗的一种认可。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清明节的习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百度百科-解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