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几次迁都?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亡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亡,商朝存在了554年,17代共31个商王。就像夏朝一样,商朝也是频繁迁都。

先是商(今河南商丘)

商王室的祖先姓齐。他是的儿子,姚的同父异母兄弟。齐被尧分封在商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准确地说,商丘之名出自齐国,因为齐国封在商地,齐国的官职是火正,负责祭祀火神,管理火种。齐死后,齐葬于商地火神台,又称齐。

目前,河南商丘仍有徐伯台遗址。据说是东周的古董。它由夯土制成,高35米,周长270米。它既像梯田又像小山,所以埋契的地方叫商丘,久而久之就成了当地的地名。

商丘是商族最早的祖居地和封地,商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齐存在的时代是五帝时期。因为被封在商地,所以作为诸侯生存下来。在夏朝,商是夏的王国。十四代之后,商族首领、齐的后裔商汤灭亡了夏朝。

从齐到唐有65,438+04代。据史料记载,这14代共迁都八次。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很难评估这些地方现在的位置。此时的都城只能算是方的都城,直到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才有了真正的国都。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沈桥乡李庄村发现一处龙山时代遗址。它被命名为“李庄遗址”,也称为“山泰寺遗址”。经过考古考证,距离在4200年到4500年之间。李庄遗址占地3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

李庄遗址其中一个祭祀坑出土了9头整牛和1个鹿头,与先商时期的祭祀文化相吻合。这种规模的祭祀,说明了这里的重要性,很可能是商纣王级别的。此外,李庄遗址的时间正好是汤琪生活的时期,李庄遗址很可能是齐琦的首都。

二、博(今洛阳偃师)

《史记·殷本纪》:唐成,从齐到唐八千。唐始居博,从前朝王居,成了皇帝的专利。

这意味着:唐城(在商汤也称为唐城)从商朝到商汤八次迁都。直到我变成了汤,我才在博定居,以便跟随我已故的国王帝喾,回到我的家乡。

商汤都城在博,其实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很多地方。商汤时期的政治中心叫伯,商汤生活在一个商业场所,就是河南商丘。为了灭夏,商汤将都城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迁至伯(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固戍镇)。

夏朝商汤灭亡后,迁都洛阳市偃师区,至今仍称“伯”,洛阳市偃师区是夏朝的最后一个都城。当时夏人称之为颛顼。

1983年,河南偃师考古发掘后,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偃师商城具有现代都城的规模,包括完整的宫殿区、城墙、护城河、排水设施、兵营、府库、城门、内城、外城,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偃师商城遗址也被考古界认定为商汤灭夏杰后的都城。

渤作为商朝早期的都城,存在了100多年,历经9个商王,直到商王钟鼎迁都焦(今河南郑州),18商王盘庚时期,短暂迁都回渤(今洛阳偃师),不久又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三。魏(今河南郑州)

钟鼎是商朝继商汤之后的第九位君主。建都于亳(今洛阳偃师)至魏(今河南郑州),又名萧。

1950年,河南郑州发现商代遗址,面积306万平方米。该遗址经考古发掘确定为商代遗址,其中城墙周长近7000米,城墙底部宽20-30米,顶部宽5米,城墙高度约10米。

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和祭祀遗址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具有都城规模。河南郑州的商代遗址很可能是钟鼎迁都之地。

四、项(今河南濮阳、黄南北部及内)

只是历经两任君主,商朝再次迁都。何是商朝的国君。在位期间迁都项(今河南内黄南濮阳北),但项的具体地址仍有争议,包括河南汤阴,河南安阳附近。

五、耿(今山西河津)、邢(今河南温县)、邳(今山东运城北、范县东南)

何齐家在位仅九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祖逖继承了王上。祖逖是商朝13国君,19年三次迁都。他视项为都城几年,祖逖开始迁都。先从项迁都耿(今山西河津),后迁都。

6.选举(今山东曲阜)

商朝第16任君主南耿在位期间,商朝都城由邳迁至燕(今山东曲阜),南耿在位仅6年就去世了。他死后不久,商朝又开始迁都。

七、殷(今河南安阳)

商朝第18任君主盘庚在位时,都城先从义马迁到亳(今洛阳偃师),但不久又从亳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是商朝的一个中兴王。他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是迁都殷。殷不仅是一个地方,而且取代了商朝的称谓,所以也就有了商朝叫殷的说法。

20世纪初,殷墟逐渐被发现。从1928到1986,殷墟被发掘了几十次,最终发掘出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同时,殷墟被认为是商代确定的都城,是考古和史籍双重论证下的都城。

殷墟占地36平方公里,是一个标准的都城配置,由若干个分工细致的遗址组成,包括宫殿区、祠堂区、墓葬区、城墙区等。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甲骨文,这是商代的成熟文字,有力地证明了商代的存在和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要知道,连商朝的历史都是在殷墟发现之前统一的。

很明显,自从盘庚迁都殷之后,商朝的都城开始在下面稳定下来,形成了都城的规模。盘庚以后,商朝不再迁都,而是一直以殷为都城,直到灭亡。

从这些记载来看,商朝九次迁都,只有记载。事实上,它迁都的次数可能更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商朝迁都如此频繁?不得不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1,洪水威胁

孟子和:尧当政时,世界还不是平的。洪水横流,泛滥天下;水在倒流,中国洪水泛滥。

史前洪水在世界各地的古籍中都有记载,在中国的古籍中记载的就更多了。大约在姚舜禹时代,中国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人知。而且出土的青铜文物“隋公公”上的铭文,明确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话:天命禹填土,以山疏浚川。

其中“疏浚河道”即疏浚河道,意为大禹治水,商人祖契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之一。大禹治水一般被认为是黄河,千百年来不时泛滥,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虽然史书上记载大禹治水,但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后期黄河依然不会时不时的泛滥。

夏商时期,中国人主要生活在黄河两岸,黄河泛滥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例如,在王上祖彝统治时期,首都因为洪水而三次迁都。祖逖统治时期,都城在河南濮阳北部,内黄河因黄河多次改道,包括经过内黄县而得名。

三杨庄遗址发现于内黄县1986,因汉代黄河淹没村落。百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西汉末年的村落被淹。既然西汉时期洪水就能淹没村庄,那么在更为古老的商朝,洪水当然也能淹没村庄。所以,商朝的祖逖因为洪水三次迁都。

就算迁都,也是迁到离黄河不远的地方。比如祖逖从河南内黄迁到河南温县,温县还是黄河沿岸的城镇,再从河南温县迁到山东运城、范县,还是黄河沿岸。人们离不开水,不仅是饮用水,还有农业灌溉用水。尽管黄河经常泛滥,重要的城市仍然沿着黄河。

2.战争的原因

竹书年表:王上·钟鼎登基,被蓝翼招募。

商朝中鼎时期,商朝东南的兰夷强盛,与商朝发生战争。兰艺起源于山东半岛。到商代初期,蓝翼已经西迁到了山西省屯留县水蓝。实际上蓝翼的势力范围开始和商朝的势力范围接触,于是爆发了战争。

和、何都曾与兰夷交战,钟把都城从亳(今洛阳偃师)迁到伊(今河南郑州)。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战争,洛阳偃师离山西屯留较近,何将都城从伊(今河南郑州)迁至项(今河南濮阳、河南黄南)

商朝早期的首都在河南省商丘市,当时已经与山东省接壤。兰夷在西迁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商朝的势力范围,双方的战争是一定的。正因为如此,迁都是为了保证首都的安全,方便与外敌作战。

3.内部斗争

商朝的衰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部的政治斗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商王地位的争夺。商朝皇位的继承包括兄弟姐妹、父子,甚至堂兄妹、叔伯争夺皇位,引发了一系列的斗争和战争。

比如钟鼎之后的第九次叛乱,钟鼎在世的时候,因为和蓝翼的战争,实力消耗殆尽。钟鼎死后,他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皇位,外族凭借强大的权力成为了商朝的国王。外族死后,其弟何继位,将都城由码头(今河南郑州)迁至项(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

齐家死后,他的儿子祖逖继承了王位。祖逖因为水患三次迁都,同时对外战事不断。祖逖死后,他的儿子祖信继位,祖信的弟弟沃佳继位。沃佳死后,他的侄子祖丁继位。祖丁之后,其堂兄南庚即位。南庚后,其堂兄杨甲即位,杨甲去世。

在商朝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皇室成员为了争夺皇位经常互相残杀,这也是商朝衰弱的原因之一。迁都的原因是为了远离政治斗争。商朝的皇位,因为一系列的动荡,从一哥变成了后来的父子。商朝后期,继承制改为长子继承制,也为后世所继承。

第二是诸侯的反叛。商朝时期,诸侯经常造反。比如商朝的外大臣统治时期,佤邦和邳国反叛商朝。佤邦是辛氏的后裔,曾与商氏联姻。伊尹是有辛家的人,但佤邦还是造反了。

皮是夏朝车政西仲的后裔,其祖先也曾帮助商汤灭夏。但是这个时候,他们都起来反抗商朝。皮在江苏,瓦在山东,商朝的都城在河南商丘,正好在山东和江苏两省的交界处。中后期,三方反目,战争不断。商朝当然要把都城从河南最东部迁到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