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时期中国美术的主要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隋唐时期的中国绘画艺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技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
隋唐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唐帝国初期,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与中亚、印度、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区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绘画。
隋朝只有38年,但绘画成就显著。由于国家的统一,杨子骅、詹子谦、董伯仁、郑法石、孙尚子、颜丕等南北方的名家齐聚罗京,相互切磋、交流。隋朝统治者复兴佛教,使北周时期受到打击的佛教得以重新兴起和传播。隋文帝上书建庙,宗教艺术再度活跃,有大规模的创作活动。长安、洛阳、江都的寺庙都是名家写的。敦煌莫高窟有70多个隋洞,主题和风格正在探索中。南北朝以来,描绘贵族人物肖像和生活习俗的绘画也有了很大发展,以描绘山川为主的山水画开始脱离稚嫩,逐渐进入成熟阶段。隋朝统治者也更加重视古书画的收藏。陈在隋朝灭亡时,他所有的宫廷收藏都被收了进去。杨迪在位时,关文庙后建有苗凯台和宝吉太,分别收藏名家字画。隋代绘画的发展为唐代绘画艺术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展子谦《游春图》卷(局部)
人物画人物画在隋唐时期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兴起于魏晋的佛教绘画,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它既继承了汉魏传统,又融合了西域等外来绘画成果,在艺术上发展得更加成熟,隋文帝在大云寺建有七塔,杨契丹则与郑法石、田僧良共同绘制壁画。杨契丹还在宝沙寺画了佛的涅槃和维摩。其他的如董伯仁的《弥勒佛图》和詹子谦的《洛阳龙兴寺八王舍利图》都称得上是奇葩。可见隋代佛教绘画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了真人和宫廷建筑的形象。道教和佛教绘画在唐代非常繁荣,重要的画家擅长宗教壁画。严、吴道子等人都受到张僧繇的影响,创作了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吴道子一生画了300多幅罗京寺庙壁画,人物乔装,形式多样,痕迹奇特,造型各异,无一雷同;他还在技术上做出了重要的创新。中年以后,他善用泼辣多变的水盾线条,呈现出高低斜滚、波浪起伏之势,并在焦黄的墨痕中略染,达到了天空飞扬、四壁满风、自然高于元素的效果,被世人称为吴庄,突破了魏晋初唐的绮丽风格,开辟了一代画风,这是他在宗教上所开创的。韩□画长安宝应寺尼姑,形似魏贵族艺妓形象。《菩萨像宫偶图》显示了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的趋势,周除了擅长仕女画外,在宗教画方面也有突出的创作。他擅长画君王和菩萨,尤其是描绘水月清幽环境中的观音,开创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教画新风格,为后人所继承。周的宗教画风格被称为周家风格。在唐朝,寺庙是祭祀和娱乐的场所。当吴道子画佛像时,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观看。周画寺时,观众议论纷纷,虚心改之。这些记录都显示了宗教画家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中唐以后,四川的宗教壁画相当发达。成都著名的大圣寺、圣寿寺、精忠寺、应天寺均由著名画家陆□嘉□、赵、范琼、左权、张南本、等作画。除了流行的佛经外,还有描绘贵族和僧侣肖像的真实教堂,景观树、石头和鲜花也更多地作为装饰出现。
乘车图隋代壁画,长90厘米,宽60厘米。
描绘田家风俗的绘画也开始出现。隋代时,田曾良以画田家而闻名。颜画了《田家十二屏风》,韩□画了《田家风俗》、《村社》、《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没有流传。只是在敦煌莫高窟的大型历史画中,仍有不少描绘农业耕作的画面。
表现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水不能淹”、“人比山多”的幼稚状态而走向成熟。隋、初唐时期的山水画常穿插神仙内容和贵族游乐,多以绿色着色,美观装饰。隋代的詹子谦擅长“台阁、马、山川,一日千里”。据说是他画的《游春图》,成功地画出了深远的春山水水景色和贵族骑马划船的场景,对唐代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春图卷(附部分展览)展出隋代子谦帛书本。
花鸟画在隋唐时期也成为独立的画种,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描绘动植物形象的图像在早期的手工艺装饰中经常见到,吉祥的图像在汉代也经常出现。魏晋以后,有人画蝉、雀等飞禽、虫、兽。由于隋唐贵族美术的发展,花鸟题材在宫廷和上层社会流行,用以装饰环境,满足精神欣赏的需要。正是唐代花鸟画技法的不断探索和提高,为五代两宋花鸟画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壁画壁画艺术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当时,宫殿,办公室,大厅,寺庙,石窟和坟墓都有壁画装饰。唐代壁画继承了汉魏传统,有了很大发展。壁画的题材从绘制人物、佛教故事扩展到表现山水、花木竹木、动物等方面,内容和技法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隋唐时期在长安和洛阳建造的宫殿非常宏伟。为了满足政治需要和美化环境,大多用壁画装饰。
隋唐时期,宗教壁画的创作达到高潮,全国各地的大量寺庙都有壁画。长安和洛阳寺庙里的壁画大多是名家所写,绘画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
隋唐时期的寺庙壁画腐朽已久,但石窟壁画大多保留下来,数量和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前代。由于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新疆的基齐尔石窟、库木图石窟、森木森石窟的壁画更加精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唐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现存唐代洞窟200多处,几乎占全部现存洞窟的一半。其中大型石窟,如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第103窟,第130窟,以其壁画宏伟,内容丰富,形制准确,色彩绚丽而著称。大量的改画,尤其是大量的变相改画的西方净土,以巨大的场面,画出了塔、堂、荷塘、歌舞伎乐的一切美景,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的曲折反映。旅游、婚姻、农耕、收获等大量生活场景。画在弥勒佛经、北静经、观音菩萨像等壁画中,壁画中塑造了佛、菩萨、弟子、天王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在天空中飞舞,特别浪漫。支持者中的权贵形象也占据了重要的一面墙,他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背着亲属的奴婢,如130号窟的乐亭、王夫人雕像,156号窟的张一超行旅图,都以巨幅画作显示了他们显赫的权力地位。大量绘画作品的保存为研究唐代绘画和社会历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
中外绘画交流隋唐时期,边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频繁而活跃。在长安等地,有边疆民族和外国画家从事艺术活动。中国丰富的绘画吸引着周边国家,许多外国使节、商人、学者和僧侣寻找中国的绘画带回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很多使团,包括画家。天宝年间(742 ~ 756),鉴真和尚和他的随行弟子游历日本。他们在弘扬佛教的同时,也对日本的宗教雕塑和绘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唐朝高宗年间,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回国,带回了著名画家李真的《真理五祖像》。日本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仰慕唐文化的唐代书画作品,他们的绘画明显受到了唐代绘画的影响。朝鲜对唐朝的画也很感兴趣。贞元[785 ~ 805]末,新罗商人在江淮一带高价买下周的几十幅画,带回国内。唐朝与中亚文化关系密切。在杜欢的《景》中,记载了他生活在中亚,在大食国中结识了汉代画家、刘□等人。天竺(印度)、狮国(斯里兰卡)与唐朝文化交流频繁,对唐朝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太宗在位时,王玄策送天竺,即有画家、雕塑家法之随行。狮国来了唐僧,金刚三藏,擅长画西域佛像。他曾在洛阳光福寺木塔下拍过样,风格独特。唐代绘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西方绘画风格。于阗画家于赤仪,长期居住在长安。擅长画外国人物、佛像,“用色从容,丝元素堆砌”,过线“小笔紧如弯铁缠丝,大笔淋漓,精神饱满”。他在长安广斋寺普贤殿的画作《降妖》,被认为是“挺怪的,出墙了”。康萨陀,康人,唐代校尉。他画珍禽异兽,早花晚叶,栩栩如生,变化多端。他们的艺术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