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柏拉图式的爱情真的只是精神上的爱情吗?)

近年来,“柏拉图式的爱情”已经成为描述爱情的常用词。它的大致意思是追求精神上的心灵交流和理性纯粹的爱情,反对肉体的接触和欲望。人们常将其与异地恋、网恋等所谓的“精神恋爱”联系在一起。稍微熟悉古希腊历史或者柏拉图思想的人也会认为那是男人之间的同性之爱。但实际上,这是对柏拉图关于“爱”的哲学思想的曲解。

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者”马西利奥·菲奇诺最早提出了“柏拉图式的爱情”。他认为爱情是心灵与灵魂之间的憧憬和向往,这也让后人一提到“柏拉图式的爱情”就会想到精神上的爱情,认为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爱情模式。其实柏拉图对“爱”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同性或异性的爱。他还把爱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爱”是对“美”或“善”的永恒追求。接下来,让我们真正走进去,了解一下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所认为的“爱”是什么。

雅典的学校

1.一场关于“爱情”的鸡尾酒会柏拉图的“爱情”观,大多体现在他的著作《柏拉图对话录》中的“饮酒篇”中。柏拉图在招待会上通过对爱情和丘比特的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招待会实际上是一个庆功宴。悲剧剧作家阿加顿特意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庆祝他的作品获奖。仪式结束后,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但都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包萨·弗吉尼亚、奥里克·希马勒斯和阿加顿这三个酒量最大的人昨晚宿醉未醒,现在仍然头晕目眩,无法再狂欢一个晚上。所以大家建议聚会时间可以通过讨论问题来娱乐。修辞学家费德勒非常活跃。他指出,诗人和智者赞美过各种各样的神,但从来没有人赞美过伟大的爱神——厄洛斯。他建议用这个酒会向爱神致敬,大家一起讨论神的爱和爱。因此,在古希腊的智者中举行了一次关于“爱”的盛大招待会。

古希腊陶瓶上的鸡尾酒会图片

菲德尔、包萨、奥里克·希马库斯、阿里斯托芬、阿加顿和苏格拉底都依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由浅入深的表述,其实是柏拉图思维逻辑的进步,是思维的深化。整个接待的讨论分三个阶段。首先,菲德尔、包萨和奥里克·希马库斯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讨论了爱的对象和爱的区别。后来阿里斯托芬和阿加顿深化了对话,讨论了爱情的品质。最后,苏格拉底将对话引向高潮。他不仅反驳了阿加顿的观点,还把“爱”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单一的爱概括出爱的真正本质。

2.高尚与卑劣的爱情在前五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在讨论的是不一样的爱情,也就是高尚与卑劣的爱情。而这种爱,是和同性的爱,异性的爱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了很多我们今天对“柏拉图式爱情”的理解。

年轻人最高的幸福是有一个爱他的爱人,恋人最高的幸福是有一个年轻的爱人。古希腊盛行男同性恋,年纪大的男人爱年纪小的少年,前者叫情人,后者叫恋人。恋人和恋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他们可能是师生,也可能是朋友。简而言之,他们彼此相爱,彼此欣赏。同性恋盛行的原因,大概和古希腊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男人并肩作战培养出来的友谊有关。

在这样的情人与爱人的关系中,年长的一方实际上起到了引导年轻男性获得道德和知识的教育作用。例如,苏格拉底和阿尔基比阿德斯年龄相差很大,但阿尔基比阿德斯钦佩苏格拉底的才华,视他为良师益友。另一方面,女性在公共生活中缺乏知识和话语权。对于重视精神“美”和思想道德交流的古希腊人来说,同性之爱自然在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帕台农神庙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同性之爱不仅可耻,而且高尚美好。在招待会上,阿里斯托芬讲了一个童话,为同性之间的感情提供了基础。他说很久以前,世界上有第三种人类——雌雄同体。月生,既有太阳代表的男性特征,又有地球代表的女性特征。因为他们精力充沛,身体强壮,他们甚至想方设法想办法对抗神灵。这惹恼了宙斯。宙斯一怒之下,把他们俩劈成两半。结果,一个人一旦成了两个,但这一半却常常思念另一半,不断追求另一半。有很多组合,男人之间,女人之间,两性之间。在阿里斯托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是最高尚的。因为,两个男人一定是最阳刚最优秀的,他们会互相吸引。她们很有政治天赋,会在另一半中寻找和自己一样的男人。这个神话无疑给了男人的爱情一个合理的解释——寻求自身的完整,也赋予了这种情感的高贵品质。

* * *并肩作战的古希腊士兵。

虽然男性的爱情也有肉体的因素,但更多时候被认为是“精神上的爱情”。因为这种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对方的品质和道德,而不是情欲。这种情感结合了对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追求,也就是阿里斯托芬所说的,他们的灵魂召唤他们的结合。相反,异性之爱,在古希腊人看来,只是卑劣的肉体之爱。他们认为男女结合只是繁衍后代的本能行为,而不是真正的灵魂之爱。所以这两种爱情在古希腊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一种是追求精神上的交流,一种只是为了繁衍自己的血脉。高尚的爱是爱美好品格的爱人,而低劣的爱是依附于肉体而非灵魂。

但这并不是柏拉图“爱的概念”的终结。苏格拉底从同性的“精神之爱”出发,在招待会上揭示了爱的真谛。

3.上帝之爱的隐喻——对“美”的永恒追求在苏格拉底发言之前,他就以自己特有的、几乎令人讨厌的方式反驳了阿加顿关于上帝之爱是完美的论断。然后,他借一个叫迪奥缇玛的女人之口,讲述了上帝之爱的起源——对“美”的永恒追求。

丘比特爱美好的东西,但一个人爱的是他缺少的,没有的东西。丘比特不就是缺爱吗?如果丘比特不完美,他是不是又丑又坏?显然不是,那么丘比特是什么?这可能要从丘比特的诞生说起。

在一次众神聚会上,丰饶之神博罗多喝了几口甘露就睡着了。这时,贫穷女神李炳然经过。她很穷,所以她想和博生个孩子。于是他们聚在一起,生下了爱神——爱若。就是这样,如果爱情结合了富足和贫穷的双重特征。有时,他像他的母亲一样,不修边幅,光着脚,无家可归。他好像从来没有过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但他继承了父亲的属性,他会一直活跃,寻求世间美好的事物。即使他经常失去一切,他也从不放弃。我明白了。爱情介于两者之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神。他是一个精灵,介于人和神之间。就像情人和追求者的两面性一样,上帝的爱本身就在美与丑、善与恶、知与无知之间,是丰富性和稀缺性的统一。爱是对“美”的永恒追求!

柏拉图

我们经常感受和追求的,可能是一个“美好”的身体。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止步。如果我们继续前进,我们会从这种美中找到一种类型的美。从一种类型的美中,不断接受爱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美。最终,我们爱的其实是美与善本身。从生命的最初阶段,我们可能会被珠宝、珍宝和外表美丽的少年迷住。步入下一个阶段,他们可能会变得冷漠,在其中找到一种精神。这个时候,男人之间的“精神上的爱”就变得更加重要了。但最终,当我们发现所有美好事物背后的纯粹、本真、不折不扣的美时,这种超越个体事物的“爱”就变成了我们自己对美的向往,我们也就知道了爱的真谛是什么。

古希腊诸神

与神不同的是,作为普通人,我们的肉身总有一天会消失,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爱”永存呢?在宴会上,苏格拉底也给了我们答案。对“美”的追求,让我们渴望传承。男女之间的自然结合是身体上的延续。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了道德、名誉和高贵荣誉的延续,我们需要追求知识,留下后人敬仰的成就。比如荷马的不朽诗篇,梭伦的伟大法律。说到追求美本身,你就会和美善融为一体,灵魂不朽。

文说:正如苏格拉底在招待会上所说:“美不表现在一张脸、双手或身体的某个其他部位,也不表现在语言或知识上,也不表现在某个地方的某个东西上,不表现在动物身上,不表现在地面上,不表现在天空上,也不表现在其他任何东西上,而是表现在它本身和它自己身上。”

看来我们误解了柏拉图。受他的“唯心主义”影响,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纯粹理性的“精神上的爱情”。事实并非如此,他心中的爱甚至可以让人绝望。柏拉图并不反对肉体之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提倡“同性之爱”。但这绝不是他对“爱”的感性认识的终结。他的爱早已超越了具体的感情,达到了对美善的永恒追求。而这样的追求,或许能在如今这个情感泛滥的时代,给我们一个永恒的方向。

参考资料:王台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6年。

涂江波:“柏拉图式爱情”辨析——基于“饮酒篇”的文本解读,《Xi大学学报》2009年第02期。

本文为文史科学自媒体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