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婚纱的变迁,是新与旧的碰撞,是时尚与传统的对话。

民国是一个光明的时代,新旧思想碰撞,时尚与传统交织,“西风东渐”改变了固有的东西。在破与立的过程中,生活习惯和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社会变革就像微风吹皱一池春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引起涟漪。文化、思想、服饰、化妆,甚至传统婚礼,都在接受一种文明的洗礼。

民国时期的婚礼在中西合璧的潮流下也越来越开明,婚纱也从传统的有冠长袍发展到旗袍、婚纱等现代时尚元素。

清代的嫁衣总体上延续了明代的旧制,基本上是一凤一衣的格局,但也有一些不同,就是融合了满族的一些习俗。

清末民初,女性出嫁的重要头饰是凤冠。当然,这个凤冠并不是指女王的专属标志,而是新娘佩戴的表明身份的婚礼必需品。凤冠是鲜红的,也象征着婚礼的吉祥。

凤冠的上部用红花、流苏、珠子等装饰。,看起来气势磅礴。大多数家庭在人生大事上都不会忽视这个大问题。他们也会在凤冠的建造上花很多心思,会请专门的工匠来制作和打理。

凤冠上方会有很多红色的绒花簇在上面,周围会装饰上小珍珠。只有大颗的珍珠才会出现在绒花中间,这也是凤冠的点睛之笔。珍珠的大小也是身份的象征。凤冠除了以凤凰为主要装饰外,还有蝴蝶、花朵等小装饰。

有了凤冠,云肩也少不了。这种饰品出现的比较早,隋代就开始有了。汉代被人接受,宋代被普罗大众接受,“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明清时期,云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从宫廷仕女到普通女性都把它当作一种常见的装饰品。

十字造型是云肩的基本款式,比较流行。四合一、四合一云头的形状是云肩的标准,寓意四平安定、祥和如意,是美好的愿望和服装。当然,服装不会都一样。在cross的主流风格下,造型也发生了变化。审美的差异和发展,使云剑有了单线式和放射状两种,根据人们的审美喜好定制。

如果是婚礼的话,云肩的款式更显婉约。云肩对角线长度2.5米,做工精致,具有古典文化特有的优雅气质。云肩的风格正好符合中国的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比喻意义使得云肩的造型更符合传统的审美意义。

到了晚清,传统的婚纱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着装审美。女性多穿长衫大袖马面裙,男性婚纱以长袍、外套、帽子为主。

清末民初,临近世界末日,婚纱开始从复杂的工艺中解放出来。由于人们生活的动荡,婚纱也开始经历许多变化。女性的婚礼服从逐渐发展为窄袖。当然,也有少数富裕家庭仍然保留着宽袍大袖的传统礼仪。

清朝开始慢慢衰落的时候,“西风东渐”的趋势开始逐渐显现,留学学校也从西方国家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当他们决定改变的时候,就开始以行为、服饰、观念等等为切口,与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的火花。

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下,女性的服装往往无法展现她的曲线和女人味。

直到1926,第一批改良旗袍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女性穿上这样的衣服,女性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一大批思想进步的女性穿上改良的旗袍走上街头,成为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

后来改良后的旗袍也成了婚礼的“常客”,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时尚之都。女性对现代服饰的敏感感使旗袍成为一种通常的服饰,民间婚礼也逐渐接受旗袍为礼服。但是,这仅限于城市的接受度。对于广大农村来说,改良后的旗袍还没有普及。第一,真的不适合劳动生产。二是接受度远未达到全方位覆盖。

直到1927,一场“文明婚礼”炸开了传统的坚冰,宋美龄以新文明婚礼为例告诉世界,婚纱、新礼服开始初具规模。

1929年,南京政府颁布了《服装条例》。这时,旗袍进入了历史舞台。这一制度将旗袍的样式加入到女性礼服的清单中,打破了清朝以来女性礼服以上衣和裙子为主的单一格局,使旗袍在礼服中大放异彩,旗袍也正式成为女性的“国服”。

民国时期“文明婚礼”的提出,让旗袍进入了礼服的殿堂。作为新思想、新文明的产物,它承载着更重要的意义,是女性的自我觉醒,是新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文明婚礼”的影响下,男性在礼服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他们可以穿长袍或西装。

当然,这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彼此的碰撞中,总会有些混乱。例如,胡适和江冬秀的婚礼表明,婚礼是在新旧之间摇摆。新郎胡适穿着西装外套,新娘江冬秀穿着黑缎子。嘉宾们先致辞,然后新郎致感谢词。房间里挂着对联,留声机播放着音乐。

这场新老婚礼的表现也让我们一窥豹。旗袍虽然被做成“国服”,但从城乡差异和可接受性来说,并没有普及到广大农村。

无论是新的婚礼制度,还是礼服的变化,上海、广州、武汉等交易城市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改革的先锋,而偏远山区或农村仍然坚持传统的婚礼仪式制度,宽袍大袖的婚纱依然存在。旗袍这种新产品,接受不了。一是不利于生产生活。第二,旗袍的高开叉不会被传统观念接受。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旗袍依然在婚礼中大放异彩,在时代的形象中留下了它的光彩。

1927 65438+2月1,宋美龄女士的婚礼现场,是民国婚纱的开始。

宋美龄女士穿着神圣的婚纱,手拿康乃馨,笑起来像一朵花。姜先生穿着黑色燕尾服,搭配白色衬衫、条纹裤子和银色领带。这场奢华的婚礼将人们从新旧摇摆的碰撞中解放出来,完美诠释了礼服版的新婚礼。

从服装、款式、色彩上,打破了原来红色为天下的局面,圣洁的白色从此登上了婚礼的优雅殿堂。从排斥到融合,婚纱已经成为接受西方文化的标志之一。

1935年2月7日,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婚礼在上海密集策划,上海市社会局在各大大公报刊登倡议书,一场“简朴、经济、庄重”的文明婚礼被提上日程。

同年4月3日,上海市社会局举行集体婚礼。当时有60对新人报名参加,最终确定了57对新人参加这场集体婚礼。下午,第一场新生命集体婚礼隆重开幕。这场婚礼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为了维持现场,出动了大量警察维持秩序。

这场集体婚礼的服装是统一配置的,都是亚美丝织造厂为这场婚礼专门制作的。新娘穿着统一的长裙,穿着圣洁的婚纱,胸前有徽章和鲜花。他们手捧鲜花,个个笑容灿烂,而新郎则是统一的蓝色长袍和黑色夹克。

整个婚礼庄严而简单。自从上海开了集体婚礼的先河后,很多地方都纷纷效仿,婚纱成为新人婚礼的首选。

《申报》也曾刊登过新娘还穿着白色婚纱,新郎还穿着长袍马褂的消息。这种新旧交替的碰撞,是时代的过渡,是文明的变迁,是传统与时尚的兼容。在长袍马褂和白色婚纱的奇妙组合中,一场文明的对话打开了传播与接受的新局面。

文明婚礼,不仅使婚礼形式更浪漫,也更西式。还有各种款式的婚纱,有长袖的,短袖的,无袖的。婚纱可以到脚踝,也可以和旗袍、婚纱的款式结合,形成新的风格。新娘的白手套也可以裁剪,根据袖子的长短可以搭配不同的长度。而男士的着装多为黑色燕尾服,有着浓浓的绅士风度,穿越空间,向我走来。

但是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白色婚纱是不允许出现在婚礼大厅的,它只出现在葬礼上。如果出现在婚礼现场,是对婚礼的蔑视,或者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虽然婚纱的风格被接受了,但是颜色让人很难完全融入。《礼记》记载“素服亦用以送终”。也就是说,白色出现在葬礼上,传统民俗是有力量的。如果婚礼以白色举行,会被认为不吉利。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也很难改变。所以在很多地方,人们还是不会接受纯白色的婚纱作为礼服,只有特别时尚的人才会穿婚纱来完成人生大事。

民国时期,上海、广东、武汉等地由于通商口岸的便利,更容易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男性或女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许多“留学生”都是接受新思想的创新者,所以婚纱和西装在他们眼中是婚礼的标准,这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不过内陆和乡镇地区的婚纱变化不大。即使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清朝的传统,不太容易接受白色婚纱作为结婚礼物。在传统观念中,仍然认为大红色是吉祥的,不能接受婚纱的款式和旗袍的高开叉,这与教育和地域有很大关系。

在婚礼色彩的冲突上,东西方存在着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江洋先生在《饮茶》中提到了这样的矛盾。“1935年夏天,我结婚了,三姨来参加婚宴,穿了一件白色的夏装,白鞋。贺怪以为她到了戴孝。我觉得她只是一个所谓的‘怪人’。”

江洋先生的第三个姑姑是杨荫榆女士。她受的是西方教育,在当时应该是一个有新思想的新女性,所以她穿白衣服白鞋子参加婚礼并无不妥,但在场的宾客认为她不符合规矩。

民国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一个新旧思想交替,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的时代。婚纱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一个贸易繁荣的地方,成为了当时开明人士的首选,也为后来的婚纱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在享受全球科技和思想存在的情况下,婚纱在现代舞台上大放异彩。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思想混杂的时代。传统观念和西方的开放形成了对抗阵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白色并没有被完全接受为婚礼的主角,但是如果我们不喜欢鲜艳的红色怎么办?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粉色旗袍应运而生。30年代,在礼服舞台上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传统的大红色已经被视为过时的观念,粉色开始搭乘历史的马车。

在传统的婚礼中,红色是好运的象征,也是祝福新人的颜色。婚礼中很少出现优雅的颜色,但淡粉色的出现打破了红色的艳俗,让新思想与传统的对话更加和谐委婉。

上世纪30年代,大量的彩色照片,以及当月少女,都以粉色为主色调出现,无论是粉色旗袍还是婚纱,都将民国风情传递给了历史,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看到岁月中浪漫与沉淀的痕迹。

西式婚礼崇尚白色的圣洁,认为只有白色才能表达爱意,提倡穿白色礼服。但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白色是不能进入婚姻殿堂的,因为白色代表悲伤和葬礼,被认为是不祥的颜色。即使是普通衣服,也很少见到白色的身影,除非有孝心。

中国的传统婚礼讲究红色,包括红色的礼服、红色的头巾和红色的鞋子。婚礼的主色调以红色为主。

粉色旗袍的出现,已经融合了这两种颜色。粉色连衣裙优雅清爽,刺绣特别精致。它摒弃了大红色的刺眼,没有大红色刺绣的张扬。粉色旗袍用小花装饰,让新娘更加美丽可爱。

30年代的老上海是时尚的发源地,十里洋场的繁华无需赘述。像这样代表时尚与现代的服装,一定会在这里生根发芽,直到耀眼夺目,零星的花朵与淡粉色的旗袍相得益彰,一冠一纱,新人手捧鲜花,并肩而立,这是当时的时尚标准。

粉色旗袍上的小花与底色的对比强烈,以凹入的方式展现了旗袍的美,又不失小花的优雅。这件粉色旗袍的优点是清新淡雅,和谐平衡。

当然,粉色旗袍不能统一民国婚礼,黄色旗袍也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封建王朝存在的时候,黄色是普通人的禁色。但时间流逝到了民国,黄色的禁忌被打开,“飞入寻常百姓家”。黄色作为一种亮色,很快就受到了时尚女性的喜爱,但黄色仍然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颜色,就像白色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

婚礼中,头饰是一大亮点。在古代意识中,头饰是身份和礼仪的象征。

与现代头饰不同的是,民国时期的婚礼头饰随着女装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旗袍和婚纱的进步与衰落。民国时期的婚纱头饰有以下几种。

1,花冠披肩

这种结合了皇冠和披肩的头饰,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

一冠一巾是这个头饰的标准造型。早期的卡罗拉颜色淡雅,披着一条下垂的白色围巾,像是从人间降下的女神。传统气息还是很浓的,和新郎的西装领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后期,时髦人士的头巾改进了很多,没有了繁复的花冠和垂到地面的白围巾。婚纱旗袍在白色头饰的映衬下若隐若现,相得益彰。虽然还是和新郎的西装领带不太一样,但整体造型已经轻松优雅。

2、服装头饰

古装头饰,顾名思义,是传统戏剧的过渡,当然不能完全模仿。

服装头饰已经应用到婚礼上,减少了很多复杂的装饰,有的和花冠结合,有的和头纱结合。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看主人的喜好。

3.西式面纱

作为西式的代表,面纱多为白色,婚纱是西式面纱最好的补充。毕竟和旗袍搭配有些不伦不类。

许多年后,民国的尘埃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新娘的华服已经褪色,头上的花冠也已经沾染了灰尘,但民国的风情依然在风中摇曳,照片中穿着婚纱的新婚夫妇已经不在。但从他们留下的岁月痕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旧观念的碰撞,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民国的装扮,这是一场跨越历史的华服盛宴。人们在历史电影中寻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