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的历史背景

伊宁地区位于江西省西部何秀上游,幕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赣、鄂、湘三省交界处。唐代设武宁县,武宁县西八乡(高祥乡、向宠乡、凤翔乡、武乡、任翔乡、西乡、安乡、太乡)划归宁县,唐宋时期均为仰视大县。元朝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改名宁州。宣彤二年,在伊宁府南部的上冲乡和吴尚乡设立铜鼓县。民国元年(1912),伊宁府改为伊宁县。3年,伊宁县改为修水县。

明末清初,伊宁府因连年战乱,水旱灾害不断,许多人死亡逃亡,留下大片荒废的土地无人耕种。全县地广人稀,贫瘠土地2870多公顷,缺粮10000多石。“民皆种,地皆弃”的局面,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警惕。顺治九年(1652),以祖泽元为首的湖广开始了“湖广填川”的移民活动。康熙十七年(1687),以宁为国君,也被请去劝导百姓开垦荒地、开山。向百姓宣告宁州富饶美丽,无水旱之忧,地广人稀,迁入者可任意插地为界。在这种背景下,福建、广东、江西的客家人大量迁移到伊宁地区。有资料显示,到康熙末年,闽西、粤东、赣南移民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