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的对策
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有力地促进了历史文化街区各类文物和整体环境风貌的保护,维护了街区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一大批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妥善保护,成为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
建立管理保护体系已成为一个新课题。
国家文物局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近年来,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文物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及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考古和遗址保护;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妥善处理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商业利用与文物古迹、原住民与新居民的关系。
虽然无锡清明桥在街区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包括历史文化名街的管理保护思路和理念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名街管理法律法规亟待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护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执法监管仍然薄弱,商业利用中违法事件频发,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肌理的保护和发展。
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挑战
首先,历史文化名街不同于单一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近年来国家为进一步做好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而采取的新举措。它要求街区管理团队不仅要了解文物保护和街区物业管理情况,还要协调城管、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确保历史文化名街在管理中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要注意对历史街区周边建筑的保护,一些历史建筑已经被不当改造。比如,出于商业开发的目的,一些历史建筑除了立面临街外,主体结构全部拆除重建,极大地影响了街区整体风格的完整性。
再次,对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重视程度较高,对传统民居的保护重视不够,导致整治过度的问题。“创景点”的商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此外,一些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上悬挂着大幅广告海报,严重遮挡了建筑立面,破坏了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
第四,历史名街的定位不正确。顾名思义,历史名街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肯定、保护和传承,而不是旅游商业街。目前存在利用历史名街开发旅游特色街的现象。
五是更加重视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对历史街区中萌发和扎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对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不够重视,割裂了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原有的密切关系,破坏了与周边历史文物相适应的原有风貌。
如何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当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遗产特别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下探索创新的产物。我们应该在过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开发和管理模式。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管理与发展并重,树立“管理带来效益,管理促进保护”的理念,探索建立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保护方式,造福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二,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历史街区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广大群众和经营者参与名城保护,使其积极支持和参与相关保护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当改造,以及水、电、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街区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居民生活和经营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 实现名街保护与人民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进一步理顺历史文化名街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决策层的管理机制。涉及街区保护的决策,特别是城市、街区改造等大型建设项目,应事先充分听取相关单位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建立并不断完善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尊重文化遗产所在地群众的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通过沟通协调、多部门合作,做好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第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等相关保护规划的后续监管。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相关法规的编制工作,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科学管理,实现名城整体保护;应采取严格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确保有效和具体的实施。此外,要特别注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的衔接,加强规划实施的后续监督管理,使规划保护的初衷落到实处,真正满足名城保护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