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研究论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论文,可以促进经验,交流知识。相信很多朋友对写论文很苦恼。以下是乾隆时期物价上涨主要原因的研究论文。欢迎分享。
摘要:
物价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价格的波动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繁荣时期有物价持续时间长的现象,物价上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很大。价格上涨也有原因。人口的增加,白银量的增加,国家的过度储存,是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甘龙;物价上涨;人口增加;
简介:
银币和铜币都有各自的标准,存在于不同的流通领域。白银主要用于批发交易、政府税收和大量工资发放,而铜主要用于零售市场和日常劳动力价格支付。在人们的生活中,钱比银用得多。甚至乞讨土地、买房都是以几百或几千块钱计算的。其实在流通中,钱好像是合法的,银好像是有弹性的。从价值上来说,银贵钱贱。银和钱是互相交换的,比例不固定。有涨有跌,直接影响物价水平。清代顺治-乾隆前期,价格多以银为单位,乾隆后期多以铜钱为单位。乾隆十七年,常州府无锡、金桂两县,市内交易,钱物并用。以前用银比用钱多,现在有钱没银了。康熙年间,钱不用于两率以上,虽然很少,但仍用于银和钱...雍正时期,还是这样...到了乾隆五六年,银子逐渐越来越少,至今天天用钱。交易虽达一百两以上,但率富无银”(1)。
1和乾隆时期的物价形势及其影响
乾隆时期物价上涨1.1
清代粮食上涨受多种因素影响,水旱灾害对粮价上涨的影响尤为严重。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因为水旱灾害,在社会环境稳定、农业生产有序的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与商品贸易关系不大。由于社会上食物的供求平衡,食物的价格也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粮食产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民很难维持自己的粮食需求。为了生存,他们被迫从社会上购买食物,食品价格因此大幅上涨。
“康熙四十六年,江苏、嵩嵩、常州、甄宓四地大旱。当时,米价涨到每升24英镑”(2)。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只有在饥荒时期才会出现大规模上涨。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会引起各种价格的巨大变化。经常出现“菜贵物贱”的现象,食品价格维持在高位,而灾民其他财产价格相对较低。为了生存,受害者用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以极低的价格换取食物,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衣服。
1.2物价上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
价格的急剧上涨给普通大众的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清朝的统治阶级对此也有这种深刻的认识。如乾隆十六年,乾隆曾说:“楚省米价,一二月一二一两至五六两,虽未至二十二两,民食已难。”(3)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但基本税收不减,极大威胁了农民的基本生存。为了谋生,许多饥饿的人不得不竭尽全力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自身的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使得许多农民放弃农业生产,逃离沙漠。土地贫瘠,劳动力流失成为常态。农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向大自然提出了许多无节制的要求和开发,这也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总之,物价的大幅上涨严重打击了农民脆弱的生存,造成了一系列后果,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不言而喻。
物价的大幅上涨已经深深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国家公职人员也对物价上涨深有感触。物价大幅上涨,但基本收入没有增加。清代各级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和升迁,产生了大量的“冰敬”、“炭敬”、“别敬”、“特仪”、“年敬”、“节敬”、“瓜敬”、“笔敬”等费用,这必然使他们有所盘剥。清朝的很多制度都是明朝沿袭下来的,所以各级文武官员的俸禄极其微薄,“火耗”是官员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雍正年间,地方文官对私征私耗的默许,改为低官制。表面上看,外国官员的收入因他们的新钱保持清洁而大大提高,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因价格波动而得到任何好处。养廉银的开支不够日常使用、办公、娱乐,官员只好以其他名义获取钱财。军官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军队生计难以维持,战斗力可想而知。乾隆中期以后,贪污成风,官僚腐败,可以说是受了这种现实的影响。
2.乾隆时期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价格是一个数值,它随着外部数量因素如产量和货币而变化。(4)本文认为,乾隆时期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的压力,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即通货膨胀,国家储粮过多。
2.1物价上涨和人口压力
粮食涨价和人口激增有很大关系。清朝以来取消人口税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殖,对清初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人口扩散陷入了快速增长和不可控制的状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乾隆时期人口问题更加明显,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很大。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加。乾隆十六年(1741)全国人口143万,四十年(1776)达到2.68亿,五十九年达到313万。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而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2万亩,难以满足大量人口的粮食需求。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农业技术革命难以取得突破,粮食总量的增长十分有限。市场上有大量的粮食空缺无法填补,导致粮食稀缺,使得物以稀为贵,粮价居高不下。甘龙也不得不承认人口的压力:“国家长期负担,牙齿的数量与日俱增,产品只有可比性,而日常使用却与日俱增。”(6)
2.2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此外,乾隆时期的物价上涨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的波动以及货币与货币的比价有关。清朝初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顶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发达,对西方国家的商品需求很少。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在西方国家属于高级奢侈品和消耗品,需求巨大。西方国家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没有足够的产品吸引中国,只好用白银在中国购买相关产品,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银钱关系。“在上个世纪,大量的白银从欧洲流出”(7)。在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同时,清政府在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也大大增加。银量和造钱量的增加,使得“钱贱物贵”的现象持续存在,对民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3物价上涨与国家粮食储备
为了保证国家对粮价的有效控制和对灾荒的有效救济,国家在清代有完整的粮食储备制度。乾隆时期,粮食储备特别丰富,这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乾隆曾说:“就是观察各省的情况,米价不但不减,而且越来越贵。不仅仅是歉收的省份,就是每年的粮食丰收都很顺利,号称产稻之地,都比过去翻了一番...真的是各省补库抢位所致。" (8)
为了控制超量储存,保证粮价稳定,乾隆曾下令暂停购赠盐,只允许在丰年和丰收地区少量收购。乾隆十三年更是明确下令,各省常平储存的粮食数量按康熙年间的旧量使用,多余部分作为二手作物,或调拨弥补邻省不足。同时,甘龙还指示要充分发挥正规岗位在调节粮食供应中的作用。除了每年“藏七粮三作周转”的原则外,还应在灾荒年大米贵时降价,以济民,抑制粮价。
乾隆时期物价尤其是粮价持续上涨,是粮食供求、生产和货币矛盾激化的结果。首先,人口增长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生产水平和社会整体生产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前一时期相比,政府有更多的粮食储备。虽然收储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调节物价的作用,但是政府收购过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粮食较少。另外,乾隆时期,市场上流通的钱比正常的需求多。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持续上涨。
总之,乾隆时期的物价上涨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当时社会各阶层都有一定影响。
参考
[1]许。价格主导的经济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常建华。清代国家与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炎。清代社会经济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清圣父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代高宗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钱泳。绿源从化(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27。
[7]洪。卷十嘉纪[M]。台湾省“近代史料丛书续”影印本。
[8]张国辉。银行与逸仙银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9]周志斌。论康雍时期清政府的平抑粮价政策[J].雪海,1995(4)。
[10]姜泰新。清政府粮食价格政策考察[J].经济研究,1990(3)。
[11]崔仙桃。清中叶粮价发展趋势分析[J].历史月刊,19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