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府的历史沿革

太平天国——不幸中的大幸太平天国

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选择南京作为首都,意味着战争不可避免地洗礼了甘宅。在喧嚣的革命气氛中,甘寨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天津缉捕楼毁于太平军和清军的大火,16万册图书损失过半。在这个过程中,几个书商趁主人不在的时候偷了石头的记录,后来因为分赃不均找到了黄裳。随即将此书交给上海一位名叫张的编辑,宋版《金石录》最终得以保存。《金石录》是宋代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写的。它是北宋以前流传下来的钟鼎碑所写的一部金石学综合收藏和研究专著,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进士录》虽刊于南宋,但刊于宋代的极为罕见。众所周知,宋刊只有两种,北京图书馆的龙树君斋本(30卷)和上海图书馆的赵不韦本(剩余10卷)。龙树县斋本是书商盗赠的藏书。直到一百四十四年后,天津塔才被后人根据以前的记载重建,重新矗立在甘府。

抗日战争-京剧救了甘斋的命。

甘家自古以来就是戏曲世家。20世纪30年代,有“江南笛王”之称的甘公三、清末皇帝三兄弟将甘家大院作为“南京新声音乐戏曲研究会”的活动场所,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出入于此。抗战爆发后,甘家在父母甘公三的带领下离开南京,投靠重庆。只剩下甘家的三儿子甘露芝一个人留在南京打理家里的房子。甘露芝的妻子是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两人都对戏曲情有独钟。据说,正是甘露芝对戏曲的热爱,改变了这座房子被摧毁的命运。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一个人呆着的甘露芝突然接到通知,要去一个日本官员的办公室。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为自己守不住家而懊恼。没想到的是,房子并没有被占用,也没有被损坏,而是受到了一个条例的保护。只是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为了欣赏甘露芝的京剧表演,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他的住处。结果,他发现了这座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房子,并下达了禁止破坏的命令。就这样,甘公馆幸运地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得以保存,并幸运地在1946年甘家回到了南京。

十年文革——军队成了护身符,好人有好报。

解放后,甘家的财产被变卖。然后,甘府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个转折,那就是土地被军队征用,这意味着它成为了一个军事据点,不能轻易被摧毁,这无形中给了这座府第一个护身符。

文革期间,曾经拥有那么多房产的甘佳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幸甘公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和蔼可亲。解放前,很多穷人免费住在他家。每年夏天,甘先生经常命令他的家人做十滴水来帮助人民。所以在群众中的良好口碑使甘家被评为开明地主,所以在文革中没有遇到什么意外。后来部队官兵离开了宅基地,家人继续留了下来。这个部队大院一直淹没在普通民房里,低调地存在着。直到1992年,这里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馆,院内100多户居民陆续搬出。这段军事历史给了甘最初的和平岁月。

今天拍一张照片——对过去的模糊记忆

甘府一直归政府管辖,又称南靖民俗馆。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家几代人修缮的豪宅经过改扩建,于2010年6月19日再次向游客开放。开业后,豪宅面积从6000平方米扩大到9500平方米,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整个甘府分为六大主题区:梨园风韵、津门书香、昔日庭院、童年梦想、城南老影、金陵工艺。此次重新发布后,这里的重点是再现老南京的民俗风情,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剪纸,拉洋片,摇,魔术,竹雕,绳结,绒花,微雕...25位老艺术家全部搬进了甘大厦。南京的四季、风俗习惯、老地名、老商业也将在展览中得到体现。正要离开大宅时,发现大厅左侧有一个叫“梨园雅韵”的小舞台,每天上演京剧、昆曲、南京地方戏。此时演出时间已过,舞台空无一人。帘子上只写着“出将军”和“入相”两个字。透过装饰着花伞的玻璃天花板往上看,可以看到外面的夕阳西下。日出日落,我们会彼此进入。在这么庞大的城市里,有几个地方能像这座藏在梧桐树下的百年老宅一样幸运,找到属于自己的家,随时保留着城市渐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