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第1课重点和笔记

要素分析

第一点:“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00: 02: 25 ~ 00: 12: 38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所谓“百家”,指的是数量庞大。

《汉书》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记、著名学者、军事家、军事家、小说家十大流派。

所谓“争”,就是代表当时各个阶级和政治势力的学者或思想家,希望按照自己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来解释宇宙、社会和万物。

于是,他们写书,收徒,大声喧哗,互相争论,争相发表意见。

2.“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场系统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普及,导致井田制的解体、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出现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落,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力量为寻求平衡而斗争,对现实的社会变革表达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改造弊端的方案。

再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可以畅所欲言,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级是活跃的,受到高度重视的。

“士”指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

诸侯国都想充实强兵,吞并其他国家,取代周王的位置,特别是向贤下士进贡。

学者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到学在民。

私塾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法律:一定的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就没有后来中国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派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包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在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

第二点: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00: 12: 39 ~ 00: 30: 52

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丰富和发展,成为战国末期百家争鸣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个知识点掌握孔孟荀的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经历: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做过低级官员,成绩显著,成为四方效仿的榜样。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担任侦察兵,然后周游世界,希望实现自己的想法,却被冷落;晚年潜心办学著书,整理“六经”。

(2)孔子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治上、思想上,主张“以德治国”、“省钱爱人”,使人民“吃饱饭”,国家“士卒”,获得“人民信任”;(3)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无阶级”,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私塾的建立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孟子:战国中期人,被尊为“亚圣”。

①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更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仁政为民,省刑,节税”;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与国重于君;③伦理上提倡“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

(4)荀子:战国末期人,儒家大师。

(1)在行政上提倡“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3)主张性恶论,但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和法制,小人可以成为君子,普通人可以成为圣人。

第三点:比较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代表性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中期

战国晚期

一样

仁爱思想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国

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民重于君)

周俊闽水

不同的

人性理论

性相似

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恶论

功能

奠定基础

系统完成并成为一个整体。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孔子创立了儒学,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学。

(1)治国方略: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了“重民轻君”的民本思想。

荀子在行政上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了“可以行舟,可以浇民”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的伟大力量。

(2)社会伦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廉耻之心、尊重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以要实行仁政,恢复和扩大人性的善。

荀子思想“性本恶”,认为人生而为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思维拓展:古为今用。

1,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互不侵犯——平等友爱、爱好和平、反对战争

2.百家思想中有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意义?

(1)儒家思想:仁、礼、诚、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孝、仁、诚、义、利(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民族团结:大团结(统一祖国)思想。

个人修养:自省,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道家:天人合一,辩证看待问题,淡泊名利,刚柔并济,以弱胜强。

(3)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

(4)墨家:平等友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崇尚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3.古代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之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自然

面向君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先决条件

封建君主制

社会主义人民是自己事务的主人。

目的

维护君主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同产,轻薄税

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君主、大臣和仆人

公务员(民主公务员)

课外发展

名言赏析

人文素养

要敏感谨慎。

论语——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知道他能做什么。

《论语》——说话必须真实;你说话一定要说到做到。

温柔,然后是绅士。

《论语》——这个“文”字指的是礼的外在表现;“质”是指内心的仁。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格,并能以礼貌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

我想站起来站起来,我想接触到人。

论语——要想站起来,也要让别人站起来。你要什么都做,也要让别人什么都做。

不义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

论语——用不正当手段占有的财富和官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物总是悲伤的。

论语——君子知事,所以待人接物就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安全而舒泰。

小人的心思总是在为事物服务,患得患失,所以常有悲天悯人之心。

不以言引人,不以言废人。

《论语》——不要因为一个人说的话而推荐他,也不要因为一个人的缺点而轻视他说的话。

历史词典

克己奉公

《左传·赵专公十三年》:“古人也有志向:‘克己,仁。

孔子引用了这句话,并把它具体化为“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颜渊论语》)。

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情欲,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礼仪的要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人类伦理的最高模式,即“仁”的境界

——郑天挺等人编辑。:中国历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表格的复印件不好。我这里有信息。有需要的话留个邮箱发给你,北京四中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