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反映东平历史文化和改革发展的作品?
东平古称于霞东原。据《尚书·龚宇》记载,“大田为水库,东源为平地”是东平之名的开头。经考证,东平有丹、苏、徐等多个候国。秦时东平有三郡:许昌、兀颜姓、漳。汉武帝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建立东平。韩玄、光武帝和魏武都曾经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东平王。汉代东平县经济发达,冶铁业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泰山周边两大冶铁中心之一。隋唐时期,东平西部一度成为南北交通枢纽。由于许昌城西(今包子坡)积水,交通受到影响。隋仁寿元年,修建了一座巨石桥,比赵州桥更早更长,名曰“清水石桥”。唐朝宰相李继孚在《元和县志》中记载:“东平清水石桥,建于隋仁寿元年,郡西李三。这块石头制作精美,长4500英尺。”一桥飞,天堑变通途。这座桥的修建对鲁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许昌城也因此发展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唐朝贞观年间,这座城市成为田萍军、云州、东平郡、东平县(东平县名之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此时,东平地区的经济出现了汉代以后前所未有的繁荣。唐代东平知府苏元明称赞的“小洞庭湖”已形成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名胜,吸引了许多名人和民众来东平游览。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生活在东平,并以东平为落脚点,漫游齐鲁。他与李白、杜甫游览小洞庭后的赞美诗流传至今。唐风、东平、雷蒙等地名人、有志之士层出不穷。如父子第一书生梁浩、谷亮,儿科医生钱乙,中国简笔画鼻祖梁凯等。东平道始建于元代,当时位于程序(今周城),辖54县。此时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东平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平成为当时的杂剧中心。戏剧家高文秀、农学家王镇、作家罗贯中等名人都曾出现过。明初东平府迁址。永乐九年,朱迪管理运河迁都北京,在东平修建了第二座都江堰——戴村坝,目的是截流文水西流,使南方繁荣,以便经济运输道路。工程建成后,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石料从南方运到史静和东平运河段。一时之间,贾周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清末漕运大罢工,加上黄河、汶河、冀河连年泛滥,导致鲁西经济萧条。
由于东平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境内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目前,该县已发现并登记了343处古遗址、墓葬、古建筑、石雕以及近代重要历史遗迹和具有代表性的风貌建筑,形成了东平一大塑像群、两座墓葬、三座古建筑。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属于山东省文物大县。在这些文物中,齐鲁最著名、最有价值、最独特的是中国的石窟和摩崖造像、摩崖石刻。境内有23处石窟和摩崖造像(南北朝至明清),共计2200余处,多分布在东平湖周边山中僻静处。石窟开掘巧妙,规模宏大,雕刻手法高卓,保存完好。刻于北齐,四里山山崖上有千余尊。释迦牟尼主像雕刻在山顶岩石上,高10米,气势磅礴,被誉为齐鲁第一佛。各种形式的雕像和壁龛排列整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李思又名季良,是摇盖初期聚义之地。山上有李悝jy洞、聚义堂、晒谷台。雕刻于隋唐时期,位于县城西侧的百佛山杨境内的百佛山石窟,共有138尊造像。其中,隋开帝七年雕刻的圆形释迦牟尼像,高近7米,端庄于静雅。保存完好,被誉为齐鲁第二大佛。黎明窝有96尊摩崖造像,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塑艺术的典型。南北朝时,红顶山摩崖石刻位于东平湖畔。这座山极其险要,两座山峰对峙,山谷幽深,柏树参天。经文被刻在两座山峰下的巨大石墙之间。刻字内容包括佛经、经名、题名、碑文,形成一个庞大的刻字群;字径一般在20-50 cm之间;楷书多为隶书,有学者评价为“有官义的楷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刻字是一块光滑岩石上的“大天王佛”二字,其中“佛”字高约5米,宽约4米,笔画宽度为20厘米。整个人物用笔跌宕起伏,端庄浑厚,有专家学者称之为:北朝拓本之精,汉字鼻祖。
东平东平湖是鲁西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她是古小野泽的北端,唐代小洞庭湖的一部分,宋梁山公园的遗迹。东有千里滚滚水来朝拜,西有滔滔黄河相连。周围峰峦罗列,碧波荡漾,鱼鸟相依。这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湖周围的许多名胜就像珍珠一样,使东平湖更加多姿多彩。东平湖中央有一座小山,俗称土山岛。每当风平浪静时,绕湖划桨,停在这个岛上,一片宁静,就像进入了仙府,令人心旷神怡。东平湖有大量水浒英雄活动遗迹。目前,有关学者确定的水浒景点多达五处:有一处是脊山初覆义;智取生辰纲后,土山岛七侠活动遗迹;阮三雄故里及纪念阮三雄的建筑:孙二娘曾经开过店,现在也叫黑店,宋江进攻的东平府城“可能”。同时,也可能是万里主席的故乡。
山东省政府非常重视东平湖的发展。65438-0986,东平湖已被省政府定为山东西线旅游区和“水浒行”重要景区。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近年来,吸引了日本、美国、加拿大、波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人,以及国内众多团体和个人前来参观访问。
优优东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