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美学、流派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简介

外国文学美学、流派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简介

16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和休谟·博克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他们主要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研究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

16世纪末到18世纪,是西欧哲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围绕哲学的认识论,形成了以法国笛卡尔、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的斗争。当时由于英国资产阶级的壮大,经济发展很快,自然科学也有很大进步。自然科学注重把实验和经验作为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影响和推动了英国经验论、感觉论哲学和美学的形成。

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这本集子里的美学家在理论上有重叠和矛盾,情况很复杂。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角度出发,抵制教会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肯定感性认识的真实性,否定和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在方法的结论上,提倡观察、分析、实验的归纳法。在审美理论上,都重视审美活动的生理心理基础,重视审美的感性特征和情欲本能的作用,而忽视了理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他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的主张外部世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审美倾向,如培根、霍布斯、洛克、博克;也有人否认审美经验来自外部世界,只注重人的主观世界与经验的联系,甚至认为整个外部世界是感觉和表象的总和,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比如休谟等人。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感觉和经验的角度来看,我们既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对象是感觉的复合或组合”),也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感觉是对象和外部世界的反映”)。

在美学理论上,培根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先驱。他主张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认为人的精神具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活动能力;所以人类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历史、诗歌、哲学。他把艺术和主观想象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产物。他在《论美》一文中集中阐述了他对美和艺术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不系统,但为重视审美心理分析的经验主义美学铺平了道路。

霍布斯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正式创始人。他从唯物主义出发,将培根的理论系统化,但也使之片面化、机械化。在《论人性》、《巨鲸》等著作中,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心理活动。首先,他把人类一切知识的思想来源归结为感觉,认为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认知反应——感觉;二是实际反应——情绪。由此对想象、联想、虚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建立了解释一般审美活动的“概念联想法则”。在美的本质方面,霍布斯将美的本质归结为善,认为“任何通过某种明显的象征,人们可以指望为善的东西”都是美。他还从心理上的“突如其来的荣耀感”定义了喜剧、荒诞等一些重要的美学范畴。

而休谟则将经验美学从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推向了极致。虽然他也相信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但感觉的来源却是未知的。他主张美的本质是“心灵的情感作用”,主观上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都是主观的。休谟还着重论述了美与功利和同情的关系,即美和美感的来源主要在于唤起方便和功利的观念,反之亦然。他从人的心理结构出发,详细论述了审美趣味的标准和差异,提出了美学的“同情论”,为后来西方美学中的“移情”理论奠定了基础。休谟美学理论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矛盾,同时也揭示了主客观相统一的美学倾向。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伯克。他是从洛克哲学到不完全唯物主义的代表。在美学理论中,他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比如,他认为美感起源于满足人的“基本情欲”,他第一个明确区分了崇高和美好与崇高和美好的客观品质的界限,即崇高对象的客观本质在于恐怖,而美好对象的客观本质在于能引起人的爱的感觉(如细小、光滑、细腻、多彩等。).博克理论的缺陷主要是混淆了美感与生理* * *的区别,过分强调审美趣味的生理属性,忽视了社会历史实践对审美活动的制约作用。

总之,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学派把想象、情感、联想等审美心理机制的研究提到了首位;从是否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生理学角度来区分美丑的特征,从美感经验方面来确定和把握美的规律,从而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美学研究方法的新路,对康德、维柯、立普斯、古卢斯、弗洛伊德等美学理论的产生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