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
公元1885年,一个叫葛什利的英国人来到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住在当地人顾的家里,开始传教。
1901年,先后在阆中县城外建结缘分馆、水关李家山分馆、千佛福音堂。1908年,按照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在保宁府杨天经巷建立了四川最大的教堂——圣约翰教堂,还设立了宗教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川北阆中曾是川东北基督教活动的中心。
这组图片拍摄于1907-1908之间,由当时在阆中基督教医院工作的加拿大医生查尔斯·科因·埃利奥特拍摄。
“河光三面环抱城墙,四周群山锁岚。”阆中三面环水,四面环山,风景秀丽。自古就有“元朗仙境”、“阆中地广人稀”之称。
今天的阆中市人民医院的前身仁济医院,是由英国传教士加斯利先生创办的。1897年底,一个叫白二毛的英国人来阆中当院长。他买了十几亩地,建了两栋西式建筑,于是这个医院就叫“白二毛医院”。
仁济医院是一所教会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先后更名为川北第二医院、南充特区第二人民医院、阆中县人民医院。上图为当地妇女儿童在医院大门外与外国妇女合影。图中的孩子都是在这家医院出生的。
在仁济医院附近,几名男子用木杆将一块巨石搬运到工地,这块巨石将作为大楼的地基。
炎炎烈日下,戴着大草帽工人们正在齐心协力夯实齐新的大石头条地基。
这是盖楼那天拍的,自然要贴对联放鞭炮。房子的主人和照片的摄影师埃利奥特(Elliot)也给工人们小费,按照当地习俗请了半天假。
大楼竣工后,埃利奥特绿化了前门。相信阆中本地的朋友会对这个建筑很熟悉。现在这栋楼还矗立在阆中市人民医院,转眼间已经110多年了。
这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上课。课桌很高,和孩子的身高不匹配,因为不是他们的专用教室,有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大人在这里上课。墙上有基督教教义的海报和地图。
随着新年的临近,这些孩子都得到了一份新年礼物:一张去年拍的照片。这是一所很棒的学校。一个少年当年从这里走出,后来成为中国“平民教育之父”。他的名字叫颜。
那时,教会学校是男女分开的。这是女校的孩子们在学校花园里的合影。后排左右两边分别站着一个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的西方人。左边是埃利奥特的妻子玛丽女士。以后我会介绍她家在阆中的生活。
阆中有“一江四水”。除了嘉陵江从北到南贯穿全市;有东河、沟溪、西河、白溪四条河流,分别从东、西流入嘉陵江。
一艘帐篷船静静地停泊在东河岸边。船篷由竹条和芦苇制成,可以向前推,向后移,相互重叠,非常轻便。
一个戴草帽的船夫独自摇着桨。扬帆东河,江面碧波荡漾,岸边山峦连绵,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