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李鸿章是爱国还是卖国?
李鸿章不应该被骂。
1901年,李鸿章屈辱而死。这位晚清显赫的人物,前后都受到了批判。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仍有不同的看法。毁灭者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屈辱事件联系在一起,比如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马关条约》和《丧丑条约》的签订等等。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进而成为某个国家落后的象征,“投降派”和“汉奸”的典型代表;按名声来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的“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的主要先驱”,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那么,李鸿章到底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我看来,李鸿章既不能简单评判,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那些年做了什么,更不能骂东西。
评价李鸿章的两个前提
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明确以下两个前提:
第一,李鸿章本人的背景。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局面下。正是在这样的巨变中,中国各界、各种身份的人提出了各种意见和方案,试图找到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之路。当时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在清朝统治集团的高层出现了一个新的统治阶级改良派——洋务派。他们接过传统儒家实践的大旗,鼓吹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将封建末世的潮流扭转到现在。所以这样的改良派也可以称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也仅仅停留在器物创新的层面,无法触及封建社会制度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领导人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当一部分权力,洋务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19世纪下半叶改革初期诸多改革派别的主流。在洋务派内部,又分为许多集团,如中央易集团和集团;曾国藩、左这两个在当地的湘系集团,以及张之洞后来的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中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最有成效的。李鸿章可以说是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的标志性人物。由于他的权力和地位,他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影响晚清政局的关键性历史人物。
二是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从1862出任江苏巡抚开始,李鸿章从事晚清社会政治舞台长达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做的事情之多,是当代任何一位政治家都无法比拟的。历任江苏巡抚、两江代省长、湖广总督。从1870,做了25年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清朝政府高层决策的重要人物。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启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奠定了中国工业最早的基础。在经济领域,李鸿章独自组建了早期四大军工企业的前三家: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后来,他还成立了中海招商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织布局等,并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立最多,成果最大。李鸿章的自强措施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江南制造局和招商局两家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以中国人为龙头,聘请外国技术人员;中海招商局作为一家平民服务企业,是一家纯中国企业,公司章程特别规定不接受外资。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西方船兵器生产,受外国影响更大,而中海招商局由于采用股份制,组织结构更先进。其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生产组织方式,都被后来的民族工业所沿用。从细节和部分来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超前的,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就他们在中国“自强”的目标而言,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朝服务,他仍然想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主张的“现代化”本质上是防御性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洋务,不知国事”,这是他思想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人生的根源。在外交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代表清政府处理了许多对外谈判:天津宗教计划、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耻丑条约等。大多数对外条约都是由他签署的。以至于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李鸿章代表的是清政府,甚至看到的是李鸿章而不是清帝。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无法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无法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盖棺还不确定。
李鸿章生前留下这样一句诗:“秋风剑泪孤臣,夕阳旗将军坛。”海外尘埃氛围依旧挥之不去,不宜观望。“李鸿章死后,有人形容他是‘一时当政,谤天下’。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他的评价是:“尊”、“惜李之识”、“哀李之遇”。他虽然死了一百多年,但百年沉浮,无法决定是否盖棺。对他最有争议的评价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镇压内战中的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了他的戴顶花。这当然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都无法抹去的污点。值得讨论的是,这部分在内战烽火中兴盛起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官僚,面对强敌环伺、外敌侵略日益紧迫的形势,从军事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开启了“自力更生,适应性强”的洋务运动,这是大势所趋的结果。借用恩格斯的话,革命的压迫者变成了它的执行者。二、如何看待李鸿章主持洋务活动时的“卖国行为”,可分为经济建设和外交活动两类。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基本肯定了他在西化-现代化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但对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意见不一。其中,最大的疑点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谈判中东铁路时,是否收受了俄罗斯的贿赂。前不久,长期研究张的学者马先生撰写了《关于旅大交涉中李鸿章与张“行贿”的质疑》,予以澄清。他认为李不可能接受的贿赂。此事有待进一步核实。再比如马关签约。“四千万人在一起哭泣。世界尽头的中国在哪里?”李鸿章从此被打上了汉奸的烙印。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李鸿章用电报向中国最高当局请示,不管重大问题。所谓“土地租界”,即割让土地的权利,也是早就批了的;至于赔偿金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齐先生的研究,由于我们的暗号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两万两赔偿的底线早已被日方掌握,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再怎么争辩也没用。这只是技术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在我看来,“天下掌权者皆谤”这四个字的评价非常形象。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权力,而中国又是弱国,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反正他在外交上绞尽脑汁,也难逃列强的命运。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措施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他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超越封建制度。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忠臣。但无论如何,李鸿章在他所处的时代,始终是处于朝野和反对派各种矛盾和漩涡中心的关键人物。他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