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感人的名人爱情故事,要历尽艰辛,互相帮助,最后终老?谢谢你
和邓是一对职业革命家,他们对婚姻和爱情有着独特的看法和价值观。他们的爱情故事因为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打上了鲜明的革命色彩。今天,这个革命时期的爱情有着独特的魅力。
革命伴侣
周恩来和邓是在五四运动中认识的。当时,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群体中颇有名气。就读于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邓,是“妇女爱国会”的演讲队长。有意思的是,周恩来喜欢演话剧,男校没有女生,所以他演女生。邓的学校里没有男生。她穿着长袍、夹克和大礼帽,扮演一名男记者。周恩来还指导他们演一出戏剧。但邓始终认为,当时把她当成了小妹妹——那一年,她才15岁。
一年后,赴法留学,邓在北师大附小当老师,两人来往频繁。邓当时就知道有女朋友,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们会成为终身的革命伴侣。1923,邓突然收到一张来自的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希特和卢森堡肖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我希望我们两个将来一起上断头台,就像他们两个一样。”
1956的一天,周恩来的侄女来访,大家坐在客厅聊天。我的侄女好奇地询问他们的过去,周恩来坦率地告诉我,那位美丽的法国朋友“同情革命”,“然而,我认为她不适合做革命的终身伴侣”。在周恩来眼里,坚持革命的萧超是一生伴侣的最佳人选。1925年,他们在广东结婚。
邓鹰巢后来说,她“理解恩来”,“他需要的是一个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能经受住革命艰难险阻的伴侣”。从这个角度来看,为革命选择合作伙伴的周恩来证明是有眼光的。邓在一篇纪念的文章中说,即使两人在通信中明确了恋爱关系,“我们订婚后的通信仍然是以革命活动、相互学习、革命真理和未来事业为基础的,找不到‘我爱你,你爱我’的字眼。
在他们通信期间,加入了* * *生产党,邓加入了* * *青年团,但他们都严守党的秘密,没有通知对方。这个习惯也延续到了他们后来的婚姻生活中。在家里,邓是一个非常守纪律的人。她从来不问周恩来没有告诉她的事情。
开国总理的家人
1925婚后不久,邓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她是何香凝的秘书,一心要做好工作,于是决定打掉孩子。周恩来知道后勃然大怒:“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孩子不是你自己的,而是我们俩的后代。你应该和我讨论一下。这对我们俩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为什么不和我商量?”
没过多久,邓就怀上了第二胎,预产期是1927年3月。在此之前,已去上海工作,邓的母亲来穗陪她分娩。3月21日在邓分娩,因胎儿过大,难产,三天三夜未产。最后,医生用镊子把婴儿夹了出来。婴儿头部受伤,刚出生就夭折了。
由于“四·一二”政变和国共两党的分裂,想在医院多休息几天的邓不得不逃离广州。在这家德国医院的医生王德信和护士韩东秀的帮助下,邓和她的母亲先到了香港,然后搬到了上海。因为产后太累,邓再也没有怀孕。
没有了孩子,本来就公务繁忙的总理家庭,少了一点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和邓各有一间卧室。邓的作息非常规律,每天23点必须准时上床睡觉。通常当周恩来回来时,邓已经睡着了,而当邓起床时,开始休息。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但他们仍然要通过写信和打电话来交流。邓经常给值班的警卫写条子交给总理,上面写着:“莱恩同志,你该休息了。”或者“你今天太累了”等等。
“文革”前,周恩来和邓经常一起出去看戏、散步,偶尔浪漫一下:有一次总理回来,邓给他一个拥抱,工作人员都在一旁看着笑着。但这样的氛围在文革后消失了。两人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被工作占据,几乎没有隐私。这个家实际上更像一个办公室。
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夏夜,一名护士突然发现邓毫无反应,一动不动,急得大喊“大姐,大姐”。恰好在家的周恩来一听,赶紧跑过来:“小超,小超!你怎么了?醒醒!”——总是在家里,周恩来从来不亲昵地叫“小超”,而是和大家一起叫“大姐”。后来我才知道,靠安眠药睡觉的邓,那天吃了药后突然睡着了。虽然这是一场虚惊,但周恩来本能的焦虑和渴望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理和大姐的关系很深,但当时国家处于这样的状态,总理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大姐也理解他的付出。他们真的为这个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志趣相投的美好婚姻
周恩来和邓一生都在革命的道路上奋斗。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离别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平常。
1925年8月8日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但第二天早上,周恩来离开了。他正忙于指挥地方和港口罢工。邓也离开了新婚的家庭,到广东区委工作。
1927年3月,原本合作的两大政党,因为蒋介石的背叛活动,突然变成了敌人。此时,周恩来正在中央机关工作,革命工作的需要迫使周恩来离开了即将分娩的妻子。邓独自承受着难产和婴儿夭折的巨大痛苦,直到5月,她才再次来到上海与周恩来见面。
1927年7月,武汉的汪精卫也背叛了革命。7月下旬,周恩来准备了一次从武汉到南昌的秘密旅行。刚刚团聚两个多月,经历灾难的革命夫妇,又面临新的分离。直到吃晚饭时,才告诉邓,他当天晚上就要动身去九江,做什么,要呆多长时间,什么也没说。邓习惯于保密,什么也不问。他们只是默默地紧紧地握了握手。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无论是战友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每一次分离都意味着死亡。
……
为了革命的利益,服从革命的需要,这种分离贯穿了和邓的一生。这种聚少离多的婚姻模式,在今天的我们眼中充满了骚动和悲伤。然而,像周恩来和邓这样的革命者自然会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怎么会在意个人的喜怒哀乐?结婚前,他们就已经确定彼此有着相同的信仰,这辈子要互相扶持。他们的婚姻可能过于理性,缺乏浪漫,但相互的理解和相同的职业已经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婚姻依然充满了温馨、幸福和快乐。这一点,在于1944+01年6月赴渝谈判时,邓写给家人的信中可以深切体会到。她在信中写道:
“这一次比回分别,不是深切的告别,而是思念的倾诉!这一次,我们越来越相爱,更何况我心里还有歉意挥之不去!我真的太想你了!
你走了,好像我的心情和精神也被带走了!我在延安,但内心向往重庆。有时候我觉得我在和两块石头内外的老朋友分享你的快乐!"
在邓的这封家信中,说,“你已经走了三天了。我太想你了!”没有丝毫做作,简单而真实,却让她热切的关心显得格外突出。这简短的呼喊,仿佛来自邓的心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