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亿的巨人是不是突然变坏了?股东拟减持套现高达53亿!上次股价下调是这样的。

药明康德被减了!

165438+10月25日晚间,全球领先的医药R&D及生产外包企业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拟减持不超过650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2%。

按照最新股价81.94元/股计算,如果药明康德上述股东减持6500万股,套现金额约为53亿元。目前药明康德总市值接近2400亿元。

目前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这个减持计划会对药明康德的股价产生多大影响。

药明康德股东拟减持股份。

几个月前减持22亿元后,药明康德股东抛出减持方案。

165438+10月25日晚间,药明康德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自身资金需要,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拟减持不超过650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2%。

截至目前,药明康德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合计持有公司股份765,438+0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4.07%。这些股份均为公司IPO上市前及上市后,以权益分派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式取得的股份,自去年5月10起上市流通。

按照药明康德最新股价81.94元/股计算,如果股东减持6500万股,套现金额约为53亿元。上述减持计划披露后,不少投资者在股吧等网络平台上表达了对公司股价的担忧,认为股价后期将承受较大压力。但也有投资者表示,“并不是我们在高位减持,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药明康德是全球领先的制药R&D和生产外包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依然十分抢眼。前三季度营收283.95亿元,同比增长765.438+0.87%;归母净利润73.78亿元,同比增长107.12%;实现净利润62.32亿元,同比增长65,438+000.64%。

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营收延续了上季度的增长势头。单季度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654.38+00.638亿元,同比增长77.76%,环比增长654.38+0%。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7.42亿元,同比增长209.438+01%。165438+10月初,中信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公司2022年业绩高增长可期,上调2022 -2024年EPS预测至3.05/3.41/4.31元(原预测为2.99/3.33/4.65438)。

公司股价会受到多大影响?

这个减持计划对药明康德的股价会有多大影响?我们再回到公司股东披露前期减持计划后,股价是如何操作的。

药明康德股东最后一次减持计划披露于今年6月10日晚间。当时公司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订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拟于7月4日至9月30日减持公司a股股份不超过3%,即不超过8868万股。如果顶格减持,套现金额在90亿元左右。

减持计划披露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6月13日,药明康德a股大幅低开,一度跌停,最终收跌9.56%。但10多天后,公司股价收复失地,并于7月5日创下多月新高。之后三个多月(7月6日至6月65438+10月11),大盘一路回调,上证综指下跌12%。药明康德也跟随大盘下跌,期间股价下跌近40%。当时康龙华成、博腾、美第奇、复星医药、思泰利等医药股下跌。

从最终减持结果来看,药明康德上述股东并未减持,共减持23,265,438+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8%。交易均价95.02元/股,套现总额约22亿元。也就是说,股东实际减持金额不足原减持计划的三分之一。

从上述数据来看,前1-2日将使公司宣布减持后的股价承压。但减持公告对股价影响不大。公司中长期股价走势与市场整体走势高度相关。

医药股还能投资吗?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整体呈下降趋势。多数子行业下跌,其中R&D外包板块(申万)跌幅最大,累计跌幅近35%。API(申万)板块跌幅超过20%,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申万)板块跌幅也超过11%。但线下药房板块(申万)实现了7%的涨幅,医药流通板块(申万)微跌1.86%。

东方证券指出,自2021以来,医药生物板块估值受到压制,处于持续下跌过程中,2022年9月底达到20.3X的历史阶段性低点。进入2022年四季度后,估值有所恢复,有望逐步回归。持仓方面,截至9月30日,医药生物板主动股票基金中药生物持仓比例为5.54%,较上月有所下降,处于历史低位。目前医药板块整体处于低配置状态(7.84%为标准)。

东方证券表示,长期来看,医保控费和常态化集中采购仍将持续,企业需要选择新品种,充分把握临床需求,因此看好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光大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板块估值和机构持仓处于历史低位,叠加政策边际缓解,医药板块长期配置价值凸显。今年四季度以来,骨科脊柱耗材国内集中采购,创新药新增简易更新适应症,创新器械暂不纳入集中采购,显示医药行业政策边际放松,当前医药板块性价比较高,有望成为长期投资配置的首选。建议密切关注医疗硬技术、中医、创新医疗器械三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