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2003年春天,白衣战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邓联贤,汉族,生于1949 65438+2月9日,台山市人,1989年出生,中共党员。

原中山三院党委委员,感染性疾病科党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教研室副主任

疾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2003年4月21日是辉煌的。

因公殉职

邓联贤是广东抗击非典中第一个因公殉职的医生,后被广东省政府击毙。

被认定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团员”。

除夕夜再次食言。

“我清楚地记得,除夕夜,我们吃完年夜饭后,他笑着对我说,‘我是10。

好多年没和你一起过年了。今年我决定和你出去!“不过,这个

邓莲仙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的羊年春节并没有实现。邓莲仙刚说完。不

20分钟,医院的电话来了,他回来的时候已经凌晨3点了。邓联贤夫妇。

儿子食言了。

两个非典病人是从其他医院转来的,病情非常危急。

那时候,非典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

首例患者为11岁儿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邓连贤等专科。

一家人一起紧急会诊。在救援过程中,他和其他四名专家轮流上阵当学徒。

手胸外按压持续了4个小时,使患者停止的心脏恢复了3次。

23时50分左右,又送来一名女患者。传染科的医护人员度过了这一天。

一个几乎无眠的除夕。

向邓联贤学习。

大年初一是传染科医护人员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已经感染了。

医护人员的“毒王”一个接一个被送到中山三院。当时,病人处于高烧状态,

呼吸困难,命悬一线。邓联贤和他的同事们立即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救援。存在

在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患者剧烈咳嗽,并带大量痰液。

插管喷出鲜血,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了。

邓联贤常说:“既然选择当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求就是。”

这是我们的需要。"

接下来的几天,又有几名重症患者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的。

一个时间表:65438+10月31晚上9点马上赶到医院抢救病人,一直到2

6月1日凌晨3点回到家;早上7点多接到电话赶到医院,一直到下午3点多。

回家吃午饭;晚上8点,电话又响了,他工作到半夜12才回家。2

2月2日早上8点多,他再次赶到病房。2月3日晚上7点多,他感觉全身酸痛。

高烧到了38℃,但他仍然坚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发高烧,肺部发炎。

影子,这才住进医院。

邓联贤倒下了。

“我跟他在一起比较放心,因为他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护知识。

!”令妻子朱秀娟吃惊的是,邓莲仙病倒了。

4月21日中午,邓莲仙病情突然恶化。“我天天去看他,他都不会说话。

我们刚写了张纸条。也许他觉得自己快死了。那天他什么都没写。我看到了。

他流泪了...”邓夫人深感痛心。

姚陆机教授,邓联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教授,在他心爱的弟子离开时痛哭流涕。

不断的,他对这个爱人的评价是:“他是个老实人。勤奋诚实地工作。

人们。我不是* * *成员,但* * *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什么,我从他身上看到了。

我们到了。"

第一天解救“毒王”

4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

4月2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开展学习战。

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通知指出,邓联贤等人。

先进事迹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生动体现。

4月25日,卫生部追授邓联贤等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同志。

“人民健康的好卫士”荣誉称号。

4月28日,广东省政府举行仪式,追认邓联贤、叶欣为革命烈士。

4月29日,邓联贤追悼会当天,计划参加追悼会的人数不超过200人。

最后来了700多人。他的台山乡亲们自发租了4辆大巴,载着20辆大巴。

20多名村民赶到广州。村民邓先生说:“他是个好医生!”

4月30日,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决定,追授邓联贤等人为模范党员。

4月31日,中组部决定追授邓联贤等“全国优秀团员”称号。

5月6日,中共广东省委举行隆重仪式,追授邓联贤等为模范党员。

日前,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对邓联贤等人予以嘉奖。

井勋章”。

著名雕塑家曹重恩教授决定制作邓联贤泥塑,将于7月1日送达中山。

第三医院捐赠了一尊汉白玉雕像。

王晶,女,汉族,1971年2月2日出生。生前是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是优秀的一员。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王晶同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03年5月27日15: 30因公牺牲,享年32岁。

王晶同志于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卫生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他自愿报名去工作量大的急诊科工作。她一直勤奋踏实,任劳任怨,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1991和199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护士奖和199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最佳护士称号。

65438年6月至0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医夜大,毕业后在急诊科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真负责,不断探索和应用急救护理临床教学新模式,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评价。2001,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全身心投入工作。急诊室里总是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为非典病人输液,她为非典病人调整呼吸机,她为非典病人清洗分泌物。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当时急诊科没有卫生员和护士,护士数量减少。王晶同志克服各种困难,带领全组护士出色地完成了护理任务。

由于疲劳和紧张的工作,王晶同志于2003年4月6日不幸感染。王晶同志在生病期间,仍然坚持尽最大努力帮助护士,做周围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她以无比的毅力与疾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她在弥留之际,让医护人员帮她交了人生中最后一笔党费。

鉴于王晶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英勇事迹,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于5月22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授予她优秀委员称号和“白衣天使”称号,号召全体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向王晶同志学习,学习她不图名利、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学习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

王晶同志患病期间,为了救治王晶同志,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医疗队,为抢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术、物资和设备上的全力支持。她的病也牵动了北京、北大和医学部领导的心。他们组织了本市和外地专家多次会诊,地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投入到抢救工作中。

王晶同志是一个真实的人。她经常说:我是护士。当护士是为了照顾好病人。她就这样塑造了医务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专业技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形象,是医务人员学习的榜样。

丁是一名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急促的脚步。去世前,她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头上也几乎没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关注她在一线的辛苦。她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忠实地履行着拯救生命的职责。

但当她离开时,人们被她的事迹深深打动,对她寄予了无尽的思念。发现倒下的是一个好同事,一个好医生,一个好党员,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丁背后的故事表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人。

她是一位拯救了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冲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很多人坚持要留住的病人。在她重病期间,她的家人和同事日夜为她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捐献了自己的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发生。13年5月1日凌晨,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噩耗:在与非典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顽强斗争后,她因多器官衰竭,离开了永远爱她的人和她心爱的工作,享年49岁。

她就是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

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说,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丁去世的消息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鲁德安后山问治疗丁蓝秀的医护人员:“丁医生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有没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我失踪的母亲离开了她,我在国外读书的女儿沈洁伤心欲绝。她打电话给父亲,问:“妈妈走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沈业彤神父无言以对。

丁病危时,疾病已使她筋疲力尽。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说,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王继山时,他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的名字,一提就哭……”

听说丁去世了,刚刚调离一线的医生护士们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自发聚集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望着丁办公室的窗户,他们都哭成了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休息吧……”

这几天,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北大人民医院门口。人们或肃立无语,默默哀悼,或在门口摆上一束束白菊花、红康乃馨,有的附上留言表达哀思。丁治疗过的一位患者留言说:“丁医生,我的救命恩人,一路顺风。”一位曾在丁的指导下在医院实习的医科大学毕业生深情地在短信中写道:“在雨中,你微笑着走着,仍然带着那慈爱的目光;花丛中,你白色的身影又飘了过来,你的脚步还是那么匆忙。我不忍心看到你的笑容,你的身影,你的眼泪。我只能含泪和你说再见!眼泪,我要用眼泪留住你!"

为缅怀丁,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共青团中央新闻办公室、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纪念馆”于5月14开馆。短短三天,就有5000多人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条留言格外引人注目。舒老说:“3月25日晚,我因老年肺炎到人民医院急诊,住院。4月11出院。当我看到急诊部时,我与丁医生取得了联系。现在我特别悼念她的去世。在此,我借一位老朋友,黄苗子先生,作一首最近的歌,以表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写道:

药师庄仔,抛开生死,站到一线,白衣仙子多;

病媒溺吐,支撑近一尺,24小时无眠;

这个女人在想什么?天地有义,女人还记得什么?床和轮椅;

非典逐渐得到控制,医生护士见义勇为。事迹太感人,观察频率藏泪。

“如果她能恢复的话,她会去前线,她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在家人和同事眼里,丁非常热爱生活。逢年过节,只要不值班,她经常邀请家人朋友去郊区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盛开的鲜花,她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细品味生命的芬芳,那一丝不苟的动作充满了喜悦和爱意。住院期间,病情好转,她打电话让老公送毛衣:“记得,拿件亮一点的。”临终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肿胀的手,尽力去抓身旁的医护人员,表现出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生命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十足又充满人情味的丁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走上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她害怕过吗?

丁的爱人说:“当她离开家去医院时,她平静地告诉我,像每次加班一样,‘医院里有病人,所以我必须赶到那里。" "

陪伴丁走完最后一程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许说:“她很担心,但她从不害怕,她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拯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选择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的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面对病人,丁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检查,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安排就医。她总是尽力帮助经济困难的病人,有时甚至会拿出自己的钱。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丁就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和病人多接触一次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但还是像往常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身边,冲到病人的病床前,要求会诊和体检。急促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她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全。她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忙碌着,用中年的身体抵抗着疲劳。

终于,有一天,当丁从医院开完非典防治会议回来时,她对护士长说,“我觉得有点冷”,然后就病倒了。她的年龄,加上长期的疲劳,使得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烧和酸痛疲劳让她失眠。

躺在病床上的丁,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医学专家来查房,她忍着疼痛和他们讨论病历,详细记录自己的患病感受和发展。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我出院后会仔细研究的。”

丁的爱人说:“我敢肯定,如果她能康复,她一定会上前线,她想拦都拦不住。”

"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别人着想,除了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时,提到丁时,大家的眼眶都红了。急诊科主任朱说,丁是急诊科一位敬爱的大姐。她总是为别人着想,除了她自己。为了减轻别人的负担,她每天天一亮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依然留在医院。很多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上三班倒。大家都劝她休息,她只说:“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困难,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找丁倾诉,但她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急诊科有很多高级医生,也有医生住在外地。丁总是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除夕,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她家,给他们包了饺子,给大家做了年夜饭。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关心着科室里每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经常对党员,一个科里的小伙子说:“你是* * *,你要带头做好工作。”为了普及急救常识,丁组织分公司员工利用休息时间对海淀区社区服务站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她经常说:“我只是尽力做好我该做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却在想着别人。看到年轻患者心烦意乱,她把输液瓶举到他们床边,用老人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送点饺子。娇子送来的时候,她没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块,给同病房的几个重病青年吃。她总是批评护士去她房间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她总是不停地把她们赶出去:“滚出去,别传染你!”“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一个人熬夜盯着输液。不管护士们怎么劝,她总是固执地说:“不能太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的。反正晚上睡不着。没关系。”

4月22日,丁因病转入地坛医院。她反复对送行的同事说:“离我远点,别传染给你。”在地坛医院里,丁的脑子里日夜还想着她那些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已经很难开口说话的时候,她让医护人员告诉其他生病的同事:“使用呼吸机的时候,要多涂点石蜡油……”

虽然丁已经离开了,但她的名声和事迹却广为流传。在网上纪念馆里,一位网友用这首诗赞美丁:

方群光谱中的蓝秀,

忠义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悔,

芬芳留在天地之间。

李小虹,女,1974年7月出生,1997年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去世前,她是北京武警总队医院二科的主治医师。入伍以来,她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模范。在非典病人的治疗中,他们连续奋战了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果有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她身上试试,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的生命。2003年4月6日,16凌晨三点半光荣牺牲,享年28岁。

2003年5月,1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团员”称号。被武警北京总队授予一等功,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反非洲的行为

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二部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李小虹突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非典病人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个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了拯救人们的生命,她用自己的生命与肆虐的非典作斗争,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悲剧性的告别!

她今年才28岁。

近日,中组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团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追授她一等功,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1)

在李小虹因公殉职前20天的早上,她所在的科室接诊了一名当地患者,这也是该院收治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在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在医院从事医疗工作的丈夫考虑到妻子最近很累,劝她休息几天。李小虹说:“我是军医,临阵退缩怎么逃跑?!"

6年前,出身军人家庭的李小虹从当地一所大学毕业,进入了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投入到解除病人痛苦的事业中。因为工作出色,她入党了,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去年的职称考试,她两轮第一,成为全科室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到自己的岗位上,微笑着走进病房,走向她的病人,包括非典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的医护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非典治疗的信息,采取治疗措施,并亲自检查和治疗非典病人。一整天,她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非典缺乏了解,过度疲劳的李小虹在入院5天后不幸感染了非典病毒。

(2)

李小虹感染非典之后,部门领导、同事和家人都很担心她的安全,但李小虹却显得异常平静和安详。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病情引起同事和患者之间不必要的恐慌,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和患者的治疗。她说:“我是医生,知道怎么照顾自己!”"

4月6日,李小虹病重,连说话都很困难。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深吸一口气。医院决定把她转到条件更好的解放军302医院。得知这一点后,李小虹艰难地说:“我年轻,免疫力好。我还是先转给更重的病人吧!”

后来,医院领导把李小虹送到302医院。然而,李小虹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善。医院决定让丈夫留在医院陪她,但她拒绝了。她对丈夫说:“医院目前缺人手。我已经躺下了。我不能再拖你了。你该回你的岗位去!”"

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医生,李小虹心里永远装着病人。她曾经在病房守护一名奄奄一息的新战士7天7夜,直到病人脱离生命危险;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术,还将当地一位心脏停跳7次的患者转危为安。在她短暂的从医生涯中,那五面锦旗和二十多封感谢信,就是她良好医德和医术的最好见证。就在她最需要家人安慰的时候,她的心思还在病人身上。

(3)

在李小虹的最后几天,她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多思考如何战胜非典仍然是一个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她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与非典做最后的斗争。

每当医生查房时,她都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临床症状、药物反应等经验告诉临床医生,与医生一起分析病情,并多次提醒医生:“你现在找到新的治疗方法了吗?需要测试就带我去测试吧!我是医生,我不怕。”她一直以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的生命!

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与医生交流,她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经历和对病情的分析,哪怕只能写几个字。

4月16日的黎明,非典终于夺走了李小虹28岁年轻的生命。

李小虹倒下了,倒在抗击非典的征途上!强忍着失去妻子的悲痛,李小虹的丈夫流着泪告诉记者:“我的妻子在坟墓下无怨无悔,她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进步而倒下的;她去给别人治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