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取经传奇故事研究

大家都看过玄奘西游记电视剧学习西游记。里面的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主角是唐僧。毕竟全剧的危机都是围绕唐僧展开的。其实唐僧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玄奘。那么玄奘西游记取经是一个怎样的传说呢?

玄奘画像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僧人。他在翻译佛经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智齐名的中国三大佛教翻译家之一。如此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游记取经和翻译生涯的肯定。

由于佛教思想的种种差异,贞观元年,玄奘有了西行的念头。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游记。途中经过凉州、玉门关、五峰等地,最后历尽艰辛到达义乌。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当地国王的款待。高昌国治国后,玄奘继续西行,途经屈直、碎叶城、赤建国、庆陵等地,玄奘停留在湿化的米罗。

在那里,玄奘学习了很多梵文经典,之后他游历了附近的四个国家,分别学习了当地的佛教知识。31岁,玄奘终于入印度。在印度,他不仅研读佛经,还参观了那里的佛教遗迹,甚至游历了附近的几十个国家。印度之后,玄奘再次出发,西行至萨罗、达洛皮茶乡、博茨瓦纳等国。

直到公元643年,玄奘终于开始回国,并把600多部佛教经典带到了中国。玄奘西行取经,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财富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玄奘西行的原因玄奘西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正是玄奘西行所带来的佛教经典,促成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那么玄奘西游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中国有很多佛教经典。玄奘为什么决定西行?

玄奘雕像

玄奘十三岁出家,经常和同样出家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经典和经典。两兄弟经常周游列国拜访高僧,得到慧修等高僧的指点。经过十几年的积累,玄奘的佛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佛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自己的见解。

这时玄奘遇到了来自印度的波罗米多罗。这个和尚是印度权威佛学院受戒的弟子。他的佛学造诣在玄奘之上,能背诵很多唐朝没有的佛经。玄奘去求教。在他们的交往中,玄奘接触到了更多的佛教经典,认识到了自己在佛教知识上的浅薄。

事实上,在玄奘下西洋之前,就有很多著名的高僧下西洋取经。古人的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也让他产生了西行的愿望。玄奘西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发现佛教经典虽然很多,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经典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差异很大。这让玄奘意识到,长期发展对佛教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原因。玄奘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西天取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为佛教做一点贡献。

玄奘西游路线图一定听说过玄奘西游的故事,讲的是玄奘从唐朝都城长安出发,去印度学佛取经的故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根据玄奘西游的故事写成的。那么你知道玄奘西行的路线图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玄奘西行的具体路线。

玄奘西行路线图

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先到达周琴,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然后经过兰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到达唐朝的玉门关,再绕过白墩子、红柳园、星星峡等地,最后走出唐朝的边境。

他向西北行进,进入沙漠到达义乌。后来,他去了白理成、高昌望城、五板城、阿福石泉等地。他今天去了天山南麓,然后进入了阿依尼和望城两个国家。然后玄奘渡过孔雀河,进入屈直。他向西走了600多英里到达俾路支国,然后向西北走了300英里到达灵山。穿越冰山七天七夜,抵达大清池。今天,这个地方在吉尔吉斯斯坦。之后,玄奘沿着湖的西北方向走了500英里到达碎叶城。之后又经过了洛斯城、佩汗国、布力塞纳国、马赛丽国、河尾国、水甲国、瓦那那国、杰双那国、范艳国、加布国、罗杰国等10多个国家,穿越了帕米尔高原等多个高原。历经十余年历史,终于到达佛教圣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在印度玄奘拜访名师后,苦读佛学,终于有所收获。贞观十九年一月回到大唐都城长安,历时19年,行程五万公里。他还带回了600多部经典著作,后来被翻译成中文。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翻译的发展。这是玄奘的整个西行路线。

众所周知,唐僧取经途中遭遇八十一难的故事,其实是以唐代玄奘取经为背景的。那么玄奘西游到底遇到了多少困难呢?他是如何一步步克服,最终得到佛经的?

玄奘雕像

首先,玄奘西游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来自本国的阻止。当时天下刚定,不允许中国人出现在唐朝。所以当玄奘第一次想得到国家的支持上交西行申请书的时候,他没有回应。唐太宗一点都不同意,这和电视剧大相径庭,是美化唐太宗。实际上,玄奘之所以能够成功西航,就是因为他乔装打扮,在灾民中偷偷溜走。

离开长安后,玄奘还遇到了一路拦住他的部队和士兵。在别人的帮助下,玄奘离开了凉州。这时候玄奘的处境已经很惨了。马死了,和尚走了,也就是说玄奘现在只能一个人走了。

在穿越沙漠时,他差点被士兵射杀。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行走困难,而此时,更不幸的是,他赖以生存的水被打翻了。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没有水,又迷了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玄奘竟然坚持了五天,成功走出沙漠,到达了目的地的第一个国家——高昌国。

在高昌国,因为国王的赏识,他坚持要离开玄奘,但玄奘不愿改变决心,于是绝食。最后,高昌国国王妥协,让玄奘离开。然而,离开之后,玄奘又遇到了雪崩,然后只有两个徒弟陪着。

玄奘西游遇到无数困难,多次威胁到他的生命。幸运的是,玄奘没有放弃,最终到达印度,学习正宗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游的目的在《西游记》。在观音的指引下,玄奘走上了取经之路。他的目的是学习大乘佛教。历史上玄奘西游的目的真的也是为了学大乘佛教吗?历史上玄奘踏上西行之路有很多真实的目的,不仅仅是这一条。

玄奘画像

首先,玄奘去取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解释佛教。因为玄奘当时发现,中国对佛教的很多解读都大相径庭,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在佛学上有很高造诣的玄奘意识到这对佛教思想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而他自己又是在这些不同的教义下长大的,缺乏正确解读这些教义的能力,所以他想去佛教的发源地去探寻这些教义的真实解读。

其次,玄奘在西行之前曾经遇到过波罗米多罗。这个和尚是在正统的印度佛教学院受戒的。很多他能背的佛经,在当时的唐朝是没有的,这些佛经一直吸引着玄奘。当他得知印度有许多如此深奥的佛经时,玄奘想去印度传授给唐朝。

第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兴盛起来。然而,印度佛经的翻译是一个难题。到了唐代,虽然翻译的佛经很多,但远远不够僧人学习。玄奘看到了这一点,就想西行。他希望通过去印度和其他国家旅行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以便为唐朝翻译更多更正确的佛经。其实玄奘回国后也是这么做的。

玄奘西游的目的很多,但一言以蔽之,是为了弘扬唐朝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