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人的相册》有感

有些人和事就是忘了,有些人和事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就像《大家的相册》封面上的一句台词,“重拾湖北历史上至关重要却被遗忘的人和事”。在这本书的封底,还有一行字:“从影像看历史,从历史维度再看照片”。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走过的路需要时不时回头看看。历史或人生,充满了遗忘与被遗忘,背叛与被背叛。错误不断的重复,有时候用大错误来掩盖小错误,以至于最后错误大到谁都承受不了。

所以我们需要记录,需要白纸黑字提醒自己和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因此,以采访和照片为主要形式的《大家的相册》的出版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

面对1900开始的人和事,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我和祥林嫂一样,和朋友反复谈论民国和80年代。有朋友说,中国有钱人太多,可惜没有贵族。中国需要真正的贵族精神。他还解释说,真正的贵族,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并以此为家族荣耀。

“贵族”这个词似乎不符合国情。灵感来源于“大家的相册”,说“大家的精神”更贴切。当我们谈到“大家”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老爷”和“世家”。这两者是有关联的:一个平民出身的大师,往往能成就一个家庭;而一个书强的家庭,往往会出一个大师。当然,“大家”的根本在于独立,在于崇高的理想和情怀。

读《大家的相册》时,我总是被人物敢为人先、助人为乐、务实的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里,高级官员为人民努力工作,勤勤恳恳地管理自己的家园,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科学家、教育家、作家敢于讲真话,不怕权威,为民请命。为什么经常感觉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不是因为他们死了或者变老了,而是因为“大家的精神”衰退了。

有人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师。我在为对方辩护时,说过郁达夫纪念鲁迅的一句话,“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一群生物;一个伟大的人民不懂得支持、爱护和敬仰的国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奴隶国家。”这句话后面还有几个字,就不敲了。我想问,郁达夫的批评过时了吗?

《每个人的相册》是对“每个人的精神”的纪念和呼唤。从2007年至今,楚天都市报“相册”版采访了300多位人文人士,这本“相册”精选了90篇文章。历史学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张开元先生收集相册样本报纸。他说,“没有科学技术,中国就会灭亡;但是没有人性,中国就灭绝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树子先生曾写信给编辑部,“一个缺乏人文精神文明的社会,比一个缺乏科学物质文明的社会更野蛮、更可怕。”这是人人影集的意义所在,也算是楚天都市报人文情怀的一个缩影。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无论媒体如何演变,我相信楚天都市报是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的粮仓、丰碑和不朽的记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报纸作为一种载体,无法避免衰落,就像纸张取代竹简一样,但新闻纸所坚守的公平正义,所传递的温暖与善意,将会延续下去。只要手表还在,我们需要探索的只是一条新的道路,而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么艰难的道路。

不知道有多少传统媒体和媒体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每个人的相册》这样好看的书。毕竟现在没几个人会安安静静的学习,更别说翻翻关于过去的书却不拿解密当噱头了。有些书可以电子化阅读,但有些书确实需要拿在手里慢慢读。作为一个好读者,我非常感谢刘我风先生编辑了《每个人的相册》。在我心中,她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和书籍推荐者。她主持《连载》、《读书》、《人文周刊》,十几年如一日,为百万读者奉献了一本又一本好书。

看到这里,如果你是都市报的粉丝,你一定会问,刘我风小姐原来是淑女,不是绅士?那一年第一次看到这个帅气的名字,我就想,我可以没大没小,不要和哥哥冯一起醉回来!但是,在我心中,和蔼可亲,兢兢业业的刘杰,却是学识渊博,博大精深。从这个角度来看,称呼刘我风先生并没有错。可惜我们都太忙于对方的工作,不在同一个部门。平时交流不多。希望以后能多和刘姐聊聊天,虽然真的很担心得不到消息。

下面说说看《大家的相册》的感受。一个真实的体验就是你读的不够多。文章副标题和大标题的字体大小差别不大,文章末尾的发表日期也总是被我忽略,以至于经常觉得还有精彩的内容可以看,发现是下一篇。要是文章长一点,所有的采访都刊登出来就好了。当然,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

时间过得或快或慢,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再一次,黄色调的封面看起来更黄,而中间的黑白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