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18世纪德国艺术和美学发展如何?
沃尔夫普及了莱布尼茨的哲学。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圆满”的概念,认为美在于一个事物的圆满,能引起人的愉悦。一个事物要完美,必须符合它的概念,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就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鲍姆·童嘉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人的认识是从“混乱的认识”到“清晰的认识”的说法,认为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按照传统的观点,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部分。知识是理性的知识,已经被逻辑研究过了;意义是道德活动,伦理学已经研究过了;情感,哪怕是感性认识,也要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他把这门学科称为“知觉”,也就是“美学”,并把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为人类的感性认识。他在1735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歌的哲学思考》中对此进行了阐述。1750出版的《美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了建立“美学”学科的必要性,并从10方面反驳了反对意见。虽然他用拉丁文写的美学著作影响不大,但人们称他为美学的创始人。
鲍姆·童嘉将莱布尼茨的感性认识与沃尔夫的“完全性”概念统一起来,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对美的理解是一种感性认识。虽然“乱”,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谓“完美”,就是和谐有序的整体。感性认识“完美”的时候,体现的是客观事物的和谐有序,让人一目了然,获得快感,所以是美的。他把对艺术的理解看作是一种混乱的理解,是通往逻辑思维清晰理解的阶梯。同时,感性认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但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总是个性的,充满情感的。所以他认为“个别事物的概念最能看出诗的本质”。这表明了浪漫主义重视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
德国古典美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美学都是在18世纪,西方美学思想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候同时出现的。在此基础上,以I·康德、J·c·F·冯·席勒、F·w·J·谢林、J·w·冯·歌德、G·w·F·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总结了当时美学的成就,并围绕当时社会生活和文艺中提出的新问题,按照各自的哲学体系,推进了美学的研究。鲍姆·童嘉首先提出“美学”一词,希望把“美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古典美学为美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美学思想是人类早期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又一个高峰。
从1790年出版的康德《判断力批判》开始,席勒写了《美育书信》,谢林写了《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美学讲义》都是1838年出版的,这标志着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德国古典美学试图统一和调和经验主义的感性经验和理性主义的先天理性。康德的美学是为感性经验中快速的、不愉快的感觉寻求普遍的、必然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的“判断”,是指对特殊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性判断。席勒作为审美摄影和艺术创作的“游戏冲动”,也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的著名论断“美是观念的感性显现”,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一方面是独立自足的;另一方面,两者关系密切,互为解释。康德着眼于审美判断,讨论和分析人在审美判断中的心境和心理作用以及他们在欣赏美和崇高中的本性,着眼于符合先天合理性原则的人类的“常识”。他试图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调整和统一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的对立。歌德没有从哲学上建立美学体系,主要是从实际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许多美学原则。他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他重视客观自然、感性和特殊方面。歌德的精神并没有改变德国古典美学中唯心主义的根本性质,而是影响了席勒,促使席勒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转向更加强调客观方面。谢林继续转向客观方面,但不是转向客观实在,而是转向客观概念原则,即所谓的“绝对同一”。根据这一原理,“艺术哲学”就成了神秘的“宇宙哲学”。黑格尔反对谢林哲学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性质,提出了以“绝对理念”回归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庞大体系。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虽然也是精神性的,但它包含了世界历史客观现实的丰富内容,它是按照辩证的连续否定的原则来表现自己和实现自己的。在“绝对观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它也通过感性的形象表现出来。黑格尔认为观念是通过感性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美。艺术是通过感性形象表现思想的最好方式,所以艺术是最美的。黑格尔美学主要研究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客观与主观达到了美学领域的最高统一。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唯心主义美学得到了最辩证的完成。
在德国古典美学之后,西方美学思想向三个方向发展:①发展了唯心主义,形成了19世纪中期以后的各种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经过费尔巴哈的批判,发展成为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和改造,它继承了以往美学的“合理内核”,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