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陈凯歌,他在战场上的武器是什么?
在看《演员请就位》之前,大多数人对陈凯歌的定义是《霸王别姬》的导演,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导演形式,都是当之无愧的杰作。但很少有人能深刻理解陈凯歌作品中更具个性和前卫的一面。
这一期的《请各就各位2》中的F小调幻想曲就展现了这一方面。在作品中,张海宇饰演的主角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导演,几乎是用谄媚的态度去迎合别人。王强是一个受欢迎的英俊演员,他想扮演一个好角色。
胡杏儿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制作人,奋斗了大半辈子,花钱成为女主角,拍电影《小鲜肉》。三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不同的追求,但在拍摄最后一幕时,却被胡杏儿角色的破产和法院在片场的强制执行打断。
这样的角色设定和剧情安排,既离奇又透露出些许无奈的真相。熟悉陈凯歌性格的观众都知道,陈凯歌通常会告诉演员这几个步骤:首先,他为演员深入剖析角色,告诉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人和剧本环境所激发的。
陈凯歌告诉张海宇,他在和当红小生的对话中扮演的导演态度应该是谄媚的,所以喝啤酒的时候应该回答,不应该在回答之前就放下。而是应该一边喝酒一边尴尬地说“谁红谁是兄弟”。
第二步,他会代入张海宇的身份,告诉他哪里表现弱,哪里需要加强。
第三步也是必须的——陈凯歌亲自示范,完全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有了前面理想化的模板,演员相对更容易理解导演想要什么效果。所以所有和陈凯歌合作过的演员,都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和赞美。
我们看到了他跟演员讲戏有多辛苦,但大多数时候,他都要一个一个检查场景,浏览道具摆放,确认灯光效果,甚至还要给助理演示表演。
最后真的呈现出了陈凯歌想要的那种“生活感”和“真实感”。微妙的剧情进展,新鲜的转折,都是围绕人物设计合理推进的。最后,观众发现,这位起初看似只想吻一个帅气男演员的“花痴”制片人,其实只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爱情梦想而一直怀有少女心的女人。
这种不用太夸张就能击中人心的情感,正是陈凯歌在电影中最擅长的。而陈凯歌,无论在哪个时代,其实都是走在前面的。1980年代的陈凯歌是一个热情奔放的青年。当时,他和侯孝贤就像一个“一把美元”的团体,在费城的街道上拍照。
那些年,他还拍摄了当时风靡大西洋两岸的超级乐队杜兰杜兰乐队的mv。他迷幻的摄影风格和镜头的快速切换显示了前卫的艺术审美。
1987上映的《孩子王》,是一部比《霸王别姬》早很多的冷门电影。是陈凯歌早期的美学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被评为中国最好的教师片。乍一看,这部电影并不做作。留着鸟窝头的谢园成为一名知青,在一所极其简陋的小学当老师。
片中老师和孩子都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情。陈凯歌还获得了第八届中国金鸡奖特别导演奖。
90年代《霸王别姬》(1993)的艺术成就无需赘述。5年后,陈凯歌执导历史片《荆轲刺秦王》。从文艺片转变为场面宏大、人多的历史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陈凯歌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暴力美学更是独树一帜。他尊重历史,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对艺术和人性的创作追求。
沉重而尖锐,平和而激烈,这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极致的审美追求贯穿了陈凯歌的所有作品。幕后,是台词里的每一个字,演员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节奏,每一个场景道具,每一个摄影镜头的完美。就像陈凯歌自己说的:片场就是战场,奉命来到这里,就要全身而退,好好表现。
正是这种对艺术和理想的极致追求和真挚的浪漫情怀,让陈凯歌得以在影视战场上自由驰骋。